血管腔內技術:腔內血管外科的導絲及導管技術(第2 版)(血管腔內技術)

血管腔內技術:腔內血管外科的導絲及導管技術(第2 版)

血管腔內技術一般指本詞條

《血管腔內技術:腔內血管外科的導絲及導管技術(第2 版)》是2012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彼得 A 施奈德、李震、吳繼東、張瑋、韓新巍。

基本介紹

  • 書名:血管腔內技術:腔內血管外科的導絲及導管技術(第2 版)
  • 作者:(美)彼得 A 施奈德、李震、吳繼東、張瑋、韓新巍
  • ISBN:9787302297239
  • 定價:88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8-21
  • 裝幀:精裝
  • 版次:1
圖書簡介,2版前言,目錄,

圖書簡介

由(美)彼得 A 施奈德、李震、吳繼東、張瑋、韓新巍撰寫的《血管腔內技術:腔內血管外科的導絲及導管技術(第2 版)》詳細了描述相關器械、技術能力及發展中的治療套用領域,對醫學研究起到很大作用。
在第2 版中,Schneider 醫生增加了這個領域的新進展,詳細描述了相關器械、技術能力及發展中的治療套用領域,對不斷增加的知識點進行了綜述。
支架在分支血管中套用的有關章節中,個別的支架套用仍不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所準入的,但認識到對於某些沒有其他變通治療方案的個體患者,在技術條件下,為了救治患者,那些尚未得到政府允許的技術套用是可行的。這些方案是需要在不斷發展的技術過程中被反覆論證的,在描述的介入技術和已不合時宜的但已被批准套用的技術的狀態之間做了仔細的比較。通讀全書,Schneider 醫生對治療技術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該書的另一重要方面在於,因作者是一名真正的多才多藝的血管及腔內血管外科醫生,他能夠對個體病變的治療方案,在可能成功的腔內治療方法與常規的開放手術之間進行比較,對最終治療方案的選擇得出一個預期的結果。文中配有很好的圖解,並且重點闡述比較了在手術室的腔內血管外科與常規手術的步驟,這個內容對於內科醫師和剛開展腔內血管治療的科室尤其有價值,還包含了另外相關器械操作和成像特點的章節。
該書重點闡述了介入治療技術、基本器械、球囊和支架、腔內血管技術的使用方法或指南等。從這個方面看,這些內容對正在接受腔內血管訓練的放射介入醫生或血管外科醫生是非常有價值的。
因此,我向正在套用腔內血管技術的醫生或相關機構大力推薦該書,並且祝賀Schneider 醫生完成該書,其所著的介入基本原則方面的高質量的書籍對於腔內血管治療的訓練及其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2版前言

1998 年本書第一版出版後,很多與介入相關的技術知識又有了很大的發展,腔內血管技術已經成為血管治療的基本手段。實施的大多數血管重建的手術都需要這些技術。器具及技術推動該專業持續發展,使患者獲益頗多。初期,腔內血管治療更好地挽救了那些不能長時間耐受開放手術或相對不是非常嚴重的血管病變患者,例如短段的髂動脈狹窄。這個領域越來越成熟,腔內血管技術與傳統開放手術比較,對於多數患者來說前者使其獲益更多。器具的微創化、更好的耐久性、新技術及腔內血管治療的新概念都持續地推進專業的發展。能夠用腔內血管技術治療的嚴重動靜脈疾病的適應證越來越寬泛。血管系統對於腔內治療效果變革的經驗中,腦血管系統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頸動脈內膜剝脫是最通用的金標準並且作為Ⅰ級證據存在。常規開放的血管外科手術並沒有被放棄,相反,在一部分患者中仍是首選的治療措施,但其作為治療選擇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小。
腔內血管治療在血管疾病治療方面呈現出令人興奮的發展勢頭。當血管外科醫生接受了腔內血管治療的概念,這種改變解放了我們思考的模式。本書描述了在這個過程中幫助臨床醫生的相關技術。
Peter A. Schneider
編寫本有兩個目的。
第一,10 年前,當我開始對腔內血管技術有興趣的時候,我就希望出版此書。
第二,對於患者的治療,臨床知識和腔內血管治療的專門技術之間有明顯的差距,本書正是試圖彌補這些。
考慮到幾個可以增加本書使用率的要點:
首先,本書重點回答在學習腔內血管技術時你需要知道些什麼之類的問題。
第二,有不止一個辦法使臨床治療得以成功。血管腔內介入是一個新的領域,在技術上還有很多不確切的地方。
第三,不管本書的讀者是否進行過腔內血管技術的操作,隨著對腔內血管技術理解的進一步加深,患者的治療將會得到改善。
第四,我自己對腔內血管技術的經驗在常規外科的基礎上也已經得到積累、反思及體現。並且,這和宗教沒有關係。
最後,導絲和導管注定在21 世紀的血管治療上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並且與其相關的器械及套用將會進一步發展。
Peter A. Schneider

目錄

第1 部分腔內血管技術的基礎
1.1 實用腔內血管技術
1.2血管病治療的再創新
1.3動脈造影與治療的脫節
1.4工作環境
1.5資格認證
選讀文獻
第2 章 怎樣建立經皮的血管通路
2.1經皮血管通路是未來的趨勢
2.2穿刺前的準備
2.3經皮穿刺還是切開?
2.4選擇你的方法
2.5動脈通路的解剖
2.6經皮逆行穿刺股動脈
2.7經皮順行穿刺股動脈
2.8經皮穿刺無搏動的股動脈
2.9微穿刺技術
2.10近端血管通路
2.11經皮穿刺肱動脈
2.12經皮穿刺人工血管
2.13超聲引導下穿刺
2.14穿刺部位併發症
2.15可供選擇穿刺部位的總結
選讀文獻
第 3 章 導絲-導管技術
3.1導絲-導管技術是腔內血管外科的基礎
3.2掌握導絲
3.3導絲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3.4實用導絲種類
3.5導管的介紹:擴張和交換導管、造影導管和選擇導管
3.6何時需要擴張器?
3.7應該使用何種動脈造影導管?
3.8導管頭部形狀決定其功能
3.9操控導管
選讀文獻
第4章 怎樣到達你想去的位置:導絲和導管通路
4.1手術的目的決定導絲-導管的行程
4.2進入血流
4.3何時使用螢光透視
4.4導絲-導管的結合
4.5通過病變的動脈
4.6順勢通過彎曲的動脈
4.7長距離:穿刺點較遠
4.8通過動脈瘤
選讀文獻
第5章 圖像:如何顯影你想要到達的位置
5.1我們已準備好進行影像檢查了嗎?
5.2圖像質量
5.3X 線影像的產生
5.4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與斷層掃描血管造影
5.5成像技術對最佳解析度的影響
5.6何時使用路圖及其是如何工作的
5.7自動的高壓注射器
5.8高壓注射器注射與手動推注的差別
5.9對比劑(造影劑)
5.10放射安全和職業健康問題
5.11如何了解你的導管-導絲的位置
選讀文獻
第6章 更多方法幫助你到達你想去的部位:選擇性插管
6.1太多選擇
6.2頭臂動脈的選擇性插管
6.3內臟及腎動脈的選擇性插管
6.4主髂動脈的選擇性插管
6.5腹股溝下方動脈的選擇性插管
6.6旁路人工血管的選擇性插管
選讀文獻
第7 章 確立治療策略:穿過病變
7.1為什麼要穿過病變?
7.2三種病變類型
7.3穿過狹窄處
7.4穿過閉塞處
選讀文獻
第8章 動脈造影術
8.1動脈造影是為確定治療策略,不是為了診斷
8.2動脈造影的未來
8.3動脈造影術所需物品
8.4策略性動脈造影術的計畫
8.5動脈造影術前需考慮的問題
8.6動脈造影術前評估
8.7決定穿刺部位
8.8導管置入
8.9注射對比劑和圖像採集
8.10動脈造影術順序
8.11頭臂動脈造影術
8.12胸主動脈造影術
8.13內臟動脈和腎動脈造影術
8.14腎下腹主動脈造影術
8.15病變顯示:特殊投射角度
8.16壓力測量
8.17動脈瘤的動脈造影術
選讀文獻
第2 部分腔內血管疾病的治療
第9章 腔內血管疾病治療概述
9.1腔內血管疾病治療需要的基本技術
9.2腔內血管疾病治療的影響
9.3腔內血管疾病治療的步驟
9.4一個經濟的治療模式
9.5腔內血管疾病治療的未來
第10 章 治療策略
10.1治療方式的選擇:腔內治療臨床套用的曲線
10.2腔內治療的路徑
10.3決定腔內血管疾病治療方案的流程表
10.4診斷性造影轉變為腔內治療
第11章 我們工作的場所?
11.1我們工作的場所決定了我們能做什麼?
11.2手術室與介入室
11.3固定式與攜帶型造影機
11.4理想的血管工作室
11.5將手術室轉化為血管工作室
選讀文獻
第12章 腔內治療材料的輸送:腔內治療的通路
12.1建立儘量簡單的通路
12.2通路大小的考慮
12.3特定器械滿足特定需求?
12.4關於血管鞘
12.5怎樣放置鞘管
12.6什麼時候需套用導引鞘或導引導管
選讀文獻
第13章 腔內治療使用的藥物
13.1鎮靜和鎮痛藥物
13.2局部麻醉用藥
13.3預防性套用抗生素
13.4抗凝劑
13.5血管擴張劑
13.6 對比劑過敏的治療
第14章 球囊血管成形:微創的自體血管重建
14. 1球囊擴張導致(不)可控的夾層
14. 2關於球囊導管
14. 3血管成形術手術過程
14.4 球囊選擇
14. 5經皮血管球囊成形術的輔助器材
14. 6血管鞘的選擇和放置
14. 7球囊的準備和置入
14. 8球囊擴張
14.9撤出球囊和最終血管造影
選讀文獻
第15章 更多的關於球囊血管成形術:避免併發症
15.1 預防麻煩比處理麻煩容易
15.2 如何處理多發病變的策略?
15.3 什麼樣的病變需要預擴張?
15.4 什麼樣的病變容易發生栓塞?
15.5 什麼樣的病變容易形成夾層?
15.6 球囊成形術時的疼痛問題
15.7 關於血管痙攣
15.8 穿刺處血栓的預防
15.9 球囊成形術過程中疑難情況的處理
15.10 動脈破裂的處理
15.11 遠端栓塞的處理
15.12 急性閉塞的處理
第16章 支架:腔內血管重構
16.1支架的影響
16.2支架的選擇
16.3支架的指征:既定的或選擇性支架植入
16.4什麼樣的病變應該植入支架
16.5球囊擴張式支架(Palmaz )植入技術
16.6自膨式支架(Wallstent )植入技術
16.7什麼病變放置什麼樣的支架
16.8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支架
16.9專業技巧
16.10支架植入的急性併發症
16.11支架植入的慢性併發症
選讀文獻
第17章 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及腋動脈:球囊成形術及支架植入的建議
17.1 頸總動脈
17.2 鎖骨下動脈和腋動脈
選讀文獻
第18章 腎動脈:球囊成形術及支架植入的建議
選讀文獻
第19章 腎下腹主動脈、腹主動脈分叉和髂動脈:球囊成形術及支架植入的建議
19.1腎下腹主動脈
19.2腹主動脈分叉
19.3髂動脈
選讀文獻
第20 章 腹股溝以下動脈: 球囊成形術及支架植入的建議
20.1股淺動脈和膕動脈
20.2脛動脈
選讀文獻
第21章 對腔內治療挽救既往重建血管的建議
21.1 既往腔內血管重建:球囊成形術、支架
21.2 腹股溝下血管旁路
21.3 解剖外旁路:腋-股動脈和股-股動脈旁路
21.4 同軸的主髂動脈病變的血管重建:主-股動脈旁路,髂-股動脈旁路,主-髂動脈旁路
選讀文獻
第22 章 完美的結束:穿刺部位的處理
22.1止血
22.2壓迫
22.3拔除鞘管的時間選擇
22.4穿刺部位併發症的處理
第23 章 腔內血管併發症能夠避免
23.1選擇合適的醫生
23.2選擇合適的患者
23.3選擇合適的技術
23.4選擇合適的方法
23.5預先評估複雜病變以避免併發症
23.6知道何時應該停止
23.7知道何種器械和設備能滿足需求
第24章 熟悉你可以使用的器械及設備
24.1必備器械:穿刺針、導絲、導管、血管鞘、球囊及支架
24.2X 線影像設備
24.3X 線影像的技術條件
24.4放射暴露與防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