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淚仇

血淚仇

血淚仇,豫劇、秦腔均有此劇。張祚誠曾經主演過此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血淚仇
  • 屬性:戲曲名稱
  • 類型:豫劇、秦腔
  • 作者:馬健翎
  • 首演時間:1943年
  • 導演唱腔設計馬健翎
  • 其他信息張祚誠曾經主演過此劇
劇情,戲詞,作者,寫作經驗,

劇情

抗日戰爭時期的蔣管區,農民王厚仁一家六口,受盡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剝削迫害,被逼得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後來終於找到了陝甘寧邊區。在我們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他們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劇目深刻表現了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中國農民的血淚仇恨,揭露了蔣家王朝對人民殘暴的滔天罪行;熱情歌頌了邊區的民主建設,歌頌了英明領袖毛主席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該劇1943年陝甘寧邊區民從眉碗團首次演出。導演、唱腔設計馬健翎;主要演員張雲黃俊耀王志義、黨培英、廖春花、馮開嶺、張克勤、米唏。
血淚仇血淚仇

戲詞

[唱詞]秦腔現代戲《血淚仇》(選段)手托孫女好悲傷(標準版)
血淚仇
王仁厚(唱):〔苦音二六〕
手托孫女好悲傷
兩個孩子都有沒娘
一個還要娘教養
一個年幼不離娘
娘死不能在世上
怎能不兩眼淚汪汪
廟堂上空坐龍王像
枉叫人磕頭又燒香
背地裡咬牙我罵老蔣
狼心狗肺壞心腸
你是中國委員長
為什麼你的大小官員聯保軍隊賽豺狼
看起來你就不是好皇上
無道的昏君把民傷
河南陝西都一樣
走到處百姓受災秧
我不向南走往北上
但願得到邊區能有下場

作者

馬健翎(1907~1965),中國戲曲作家。名飛雕,字健翎。陝西米脂人 。1928年中學畢業在本縣國小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米脂縣委宣傳部部長。1933年頂替其兄馬雲程北京大學讀書,失去中共組織關係。1934 年肄業於北京大學。1936年肄業後先在河北清豐簡師任職,1937年回陝在延安師範任教。在延安組織鄉土劇團,創作演出抗日內容的話劇《中國拳頭》和秦腔《一條路》等。1938年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成立,他率鄉土劇團大部分人員加入, 被任命為民眾劇團編導主任, 正式開始戲曲藝術生涯。他在清豐師範和延安師範學校任教期間 ,就創作排演過宣傳愛國抗日的京劇和話劇。正式從事戲劇創作後 ,運用秦腔、眉戶等藝術形馬健翎的《血淚仇》演出劇照式,積極反映現代生活,為傳統戲曲與新時代相結合作出了貢獻。他共創作、編寫了60餘部戲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飽滿的戰鬥熱情,深受邊區人民喜愛。整理或改編秦腔傳統劇目和編寫秦腔新的歷史戲,是其戲劇活動的又一重要內容。他還是一位出色的導演和演員。他的許多劇作都是自己導演或親自參加演出的 。作品有《 游龜山》、《游西湖》、《趙氏孤兒》、《竇娥冤》、《血淚仇》等。
1939年中共中央提出“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三大政治口號,馬及時創作了大型秦腔戲《三岔口》,形象地教育民眾克服投降反共逆流,爭取時局好轉。同年冬,為了迎接中共陝甘寧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他又創作了秦腔小戲《乾到底》,歌頌中國工人階級在抗日戰爭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和領導作用。次年,他創作了中型眉戶劇《兩親家》,宣傳婚姻自主。特別是眉戶喜劇《十二把鐮刀》的創作和演出,進一步表現了他豐富的生活實踐和卓越的藝術才能。這個反映邊區人民參加生產建設的喜劇,深受邊區幹部和民眾的歡迎,根據地各劇團都排演了這個戲。1941年,馬恢復了中共組織關係。
1942年,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方針的指引下,馬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創作了聞名全國的大型秦腔現代戲《血淚仇》。該劇以鮮明的階級感情,反映了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兩個世界;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統治給人民民眾造成的深重災難,熱情地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光明幸福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王仁厚這個極其貧苦、樸實、憨厚、勤勞勇敢的農民典型形象,對教育民眾鼓舞軍民士氣起了巨大的作用。1944年,馬創作了反映邊區政府和人民把懶漢二流子改造為新人,最後皆大歡喜的生活喜劇《大家喜歡》。這個戲在陝甘寧邊區文教英模大會上演出,得到了與會同志和領導的一致讚揚。

寫作經驗

常常有人向我提出一個問題時,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常常又有人和我東扯西拉的談了許多話後,向我說:“咱們今天還談出一些東西。”(自然,這常有客氣的味道在。)我缺乏總結與條理的說明能力,我不會寫文章。這是我很大的缺點,非得下決心努力學習不可。接到《解放日報》副刊部的來信,要我寫一篇《血淚仇》的創作經驗,好些時候,好像一塊放不下的大石,壓在我的身上。想來想去,只把我能想起的,實實在在的情形,亂七八糟的寫出來,擔當不起《寫作經驗》的四個字。寫劇本,有先指定了主題,然後根據那個主題,蒐集材料,觀察事物,也有先有了受感動的人物與事物,覺得把它寫出來,就可以表現一個什麼主題的。我自己覺得後者有把握。
如果嚴格的說來,一個劇本的寫出,基本都是靠著先有材料的。因為無論那一個劇本,不管是以什麼為主題,都是表現生活的,生活是劇本的血肉,是最基本的材料。比方現在號召我們寫一個關於開展衛生運動的劇本(先有了主題),於是我們抓緊學習衛生常識,又從報上看到老百姓怎樣不講衛生,怎樣的固執迷信……(臨時材料)不一定就能很生動的寫出一個關於開展衛生運動的劇本來。因為表現老百姓的不講衛生,固執迷信,又要表現老百姓應當怎樣的講衛生,就非得從他們的具體生活中表現不可。要是對於他們的生活不熟悉,單憑表皮上知道的一些,羅列出幾個場面,生硬的讓劇中人輪流著替作者講演,這樣的劇本,就不會收效很大的。如果你靠上邊的臨時材料,居然寫出一個很生動的、關於開展衛生運動的劇本,那不成問題,是因為你對老百姓的生活相當熟悉,因此只要得到材料,就能從他們的生活中表現出來。《血淚仇》的材料,是我過去(在舊社會生活時)和後來在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報章雜誌里看到的,也算聽到的)許多人物與事件。它們,本身有些就刺激我感動我,有些是經過我的腦子,推動和想像,變成了刺激我感動我的東西,過去在舊社會裡,我不僅看到聽到人家的被壓迫受痛苦,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看到聽到誰個被壓迫受痛苦,一定同時就看到聽到有人在壓迫人殘害人。可以說《血淚仇》是使我憎恨、憐惜、悲傷、激憤、愉快、讚美的一部分人物與事件,組織結合起乘的東西。世上沒有而且不會有的人物與事件,我是不寫的,世上的一些人物與事件,不刺激我,不感動我的,我不寫。《血淚仇》里那些遭難的人物與事件,當我聽到的時候,有的使我難受,有的當時我就掉淚了,有的我設身處地的替他想,想像到他們的悲哀情景,不由得也掉淚了,至於當我寫作的時候,那些受難人的情景和哀鳴,在我腦子裡演映與哭訴時,我自己 禁不住滾滾淚下,常常滴濕了稿紙,有時興奮到不得不放下筆,躺一會兒。我寫東西的時候,不愛旁邊有人,因為我寫東西的時候,嘴裡就哼哼起來了,有人在旁邊,覺得怪難為情的,感到是一個很大的束縛。過去的儲蓄,和新近得到的許多材料,裡邊有黑暗的,光明的。把這些圍繞在主要人物身上,雖然在我們中國的現實里有的是,但是為了把它形成一個整體的結合,變成一個故事,而且還要紅火熱鬧,可讓我費腦筋啦。又要求近情近理,又要求紅火熱鬧,又要求情節聯繫,一貫到底,因此在沒有動筆之前的構思,真是一件吃力的苦事,這么覺得不合理,那么覺得沒有味道,想了又想,變了又變,好容易想出一個輪廓?把主要人物記下來,最後計畫出一個我自以為很有勁的收場了,才有信心拿起筆來。紅火熱鬧是任何戲的基本條件。紅火熱鬧不是單指令人歡樂的東西,凡是讓人受感動的,不管是使他笑,使他哭,使他憤怒,都算讓他紅火熱鬧了。常在戲台下,見觀眾看戲看得一把鼻涕一把淚,但他向左右的人說:“美!紅火的太!”這是指有內容的東西。至於有些東西,單靠形式的華麗、跳躍、耍滑稽等,他會讓人覺得紅火熱鬧,但那只能給觀眾一時的印象罷了。
主題的新鮮進步有積極性,很容易想出來,把材料組織結合後,變成故事,也比較容易,最難的是,怎么樣用生活的人,生動的事件,把那個故事充實起來。往往有些東西,單聽介紹他的主題與故事時,覺得很好,等到把實際的東西看了以後,又覺得並不好。我自己往往想到一個故事,裡邊表現一定的主題,向周圍的同志談出來,都說不壞,鼓勵我快寫,有的我寫了,有的勉強寫出來,它就不好,有的經過很多的時間才寫出來了,有的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寫。這因為主題僅僅是理論概念,想到的故事,僅僅是浮面的東西,沒有相當的現實生活衍變它,就不敢下筆,即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
有了腹稿,並且記下人物與事件的大綱,開始動筆了,更多的問題就來了,想不到的事情多得很呢。我寫《血淚仇》的時候,有些地方,如果是勉強的寫出來,總覺得不象,或者不太象,於是我要我對那些事物清楚的人談,或者自己觀察和劇內大體相同的人,看他是怎樣的形容和舉動,肯說什麼話。這裡邊有些雖然是直接屬於導演和演員的事。但是寫劇本的人,搞不清楚這些,就寫不出東西來,會把導演和演員弄得沒辦法的。劇本上所寫的東西,應當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血淚仇》是一個長大的劇本,因此我在寫的時候,主觀上經常注意著,在前一場裡,埋伏下後一場的變化,這樣不斷的聯續,提起觀眾的注意力,引起觀眾對劇中事物的關心,覺 得看不到底心不甘。怛也不敢“淺漏天機”,指出了下一場是什麼,而應當是,讓觀眾關心到 “這事物倒怎么了結呀?”的過程就行啦。老百姓看戲時,肯說這樣的話:“這戲好,能拉住人”,“這戲把我釘住了。”
我們在這六、七年當中,運用舊形式,寫新內容的劇本,大小有幾十個了,有秦腔,有曲子小調。每次從寫劇本、導演,一直到演出後的不斷的改正,為了加強現實性,不時和舊形 式肉搏鬥爭。覺得在寫劇本時,有一件事,要牢牢的把握好,——運用舊形式,最容易犯鑲 框子的毛病,把某箇舊劇當棋子,硬把新人新事塞進去,那一定牽強附會,不合情理。有的 是把許多舊劇的場面,聯結起來,串上了新的東西,這和前邊的結果差不多。有的雖然不像 上邊那樣,但是把舊形式那一套表現方法,原封不動的運用,這也不會真實的。因此在寫劇 本時,切記在腦子裡不要架起一個框子,一定要用所寫的新內容,暢流發展,不讓它受桔, 桎。這樣內容與形式就發生矛盾了,能克服一點,就發揮一點創造。
舊形式里的劇中人,替作者說話太多,這最顯著的表現在獨白與旁白上,《血淚仇》里,我沒有用一句獨白,這是我有意識有目的的一種試驗,並不是否定獨白。我覺得獨白,用之於表達某人當時的心理與感情,精而少的用一下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是替作者介紹劇情與人物的獨白,那是非常枯澀的,那是一條便宜路,走多了會減少戲劇的表現力的。常見台上獨白很長的時候,台下觀眾象一窩蜂似的,嗡嗡起來了,有些人在這時候買粽子、吃涼粉去了。旁白的運用,更要恰當,最容易把對方涼涼的擺在台上,甚至把對方隱滅了,至於用舊形式里的上場對於下場詩,更是生硬不可用的東西了。不用獨白與旁白,還要把劇中人物故事介紹清楚,結構就比較更費力,克服這些困難,就不得不多表現,多採取現實手法了。
戲劇是完全靠語言表達人物與事物的,戲劇里的文字,只是語言的符號,寫《血淚仇》的時候,我時時刻刻檢查,看是不是無意中用了舊戲裡的那一套,成熟的而又是陳舊的語句,這是利用舊形式最肯犯的毛病。我自己打破這個東西,是經過相當過程的。同樣的意思,因為成份身份的不同,說話的口氣也不同,所謂什麼人說什麼話,這不單是指說話的意思,還有一個說話的口氣,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劇中人的語言一定要象那人的意思,也象那人的口氣。象那人的意思,是比較容易的,象那人的口氣,就得相當的生活經驗不可。象不象,是劇本基本條件之一。再一個就是紅火熱鬧了。(使人感動)誰也不能任何生活,都有相當體會。不過,生活相當豐富的人,把劇中人,有的能寫得象,有的感到寫得不象,而生活體會太差的人,往往連自己寫得不象都感覺不到。我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出身的人,我寫《血淚仇》里那個遭難的貧農老頭子王仁厚時,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我常在玩味,我所寫的他的語言,是不是我的意思代替他的意思?(這就更不對了)
我最怕在活人的口裡,說出了文章筆法的語句來。寫文章是靠語句說明一切,傳達一切。而人們的表情動作,有的簡直就代替了話,有的起著接連上下句的作用等,如果拿著筆,在紙上寫劇本的時候,忘記了這個東西,最容易寫出文章筆法的語句來,那是非常破壞真實的。應當知道,多少不識字的人,都會用他們的口,說明事物與表達感情的。就是有文化的人,說話跟他寫文章並不一樣的。語言的感情化也是很重要的,這跟“象”是有連帶關係的。但是“象”了,不一定就有“感情”了。我寫《血淚仇》里悲傷的場面,有的在初寫出時,劇中人的語言,意思口氣倒是對著呢,但是不知怎么覺得沒有勁(感情),等到動人的句子,在腦子裡叫出來時,我自己登時掉淚了。血淚仇》是運用秦腔寫的,有說有唱,我對於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該唱的問題,還在摸索中,覺得在非常感動的時候,最應當唱,也應當有敘事的,也有代替對話的,可以說,有的是內容上要求其吟詠,有的是形式上要求其潤色。
寫唱詞給我的為難最多,感到秦腔的調子,有點單純,不夠充分的表現複雜的感情,字句的結構,雖然多少有點伸縮性,但是基本上是死板的,再加音韻的限制,寫起來是非常費勁的,往往因為一韻的不妥,擱筆數次,太沒有辦法解決時,逼得人非多少用一點陳腐的句子不可。不遵守它那一套句法,就很難順適的唱出來,沒有韻,聽起來就不響亮了。我們對於舊的音樂歌曲,知道的太少,對於新音樂理論與技術更差,因此很難著手逐漸改進,我非常迫切的希望舊的民間藝術家,新的有志於大眾音樂的音樂家同我們合作。
唱詞應當是流暢活潑通俗的隨便話,音韻響亮好聽是最好的。這一點我自己覺得不容易辦到,需要多學習,多豐富語言,多寫,慢慢克服,有一點非得把他克服不可。就是上句的末一個字,要用“去”聲,下句的末一個字,要用“平”聲,不這樣處理,不但不明確不好聽,往往封演員的口,唱到那裡真叫人不好開口,硬唱出來,不是把字音歪曲,便是不入調,聽起來非常蹩扭。舊戲子常唱不通的句字,因為音韻不順改音的理由,不識字的理由還大。中國舊形式的唱詞,大半是這樣的,曲子因長短句與調的不同,有些地方有例外。當然我們不形式主義的講究雕琢,自尋枷鎖,但為了唱起來順,聽起來好,最低限度的講究是必要的。這是很小的一點經驗,比我清楚的人多著呢,但往往有些劇本里,肯有這個問題,但在《血淚仇》里,演員們提出來好幾個唱不出來的地方。亂七八糟說了許多,該結束了,有幾句話應當稍為解釋與重複一下。上邊所說的,惟有動人的人物與事件,才是寫劇本的好材料,並不是說完全靠現實生活的感動人的東西,象根據《水滸》寫武松那樣現成。最要緊的是,抓住現實的本質,推廣擴大,推斷它的發展,那許多表面上並不生動的現實,而實際上是偉大的現實,就會變成感動人的東西。感動是情感的表現,情感各有不同,對於勞苦的人民大眾,沒有熱愛,就不會對他們的悲傷表同情,不會關心他們的命運,也不會切齒痛恨迫害他們的人。 感動不能虛偽做作,感動一定是真實的,如果給一個不太熟悉,也不太敬慕的人寫信,那怕你再怎樣的修詞造意,也不會有真實感情的。
我寫《血淚仇》的時候,我自己想出來的幾句話,時刻在指揮我,糾正我廣近情近理,紅火熱鬧,叫人看得懂,受感動,看完了,明白世事,懂得道理。”最後申明一點,上邊我所說的,怎么樣才搞得好,怎么樣是不好的,僅僅是我寫作時,自己注意到的主觀願望。我自己的主觀能力,不一定能辦到,而且那些主觀願望,不一定都是對的,懇請大家,多多糾正與指示。
作者:馬健翎(原載1944年6月21日《解放日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