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參(唇形目唇形科植物)

血參(唇形目唇形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血參,即丹參,又名紫丹參、紅丹參、紅根、紅大袍、活血參、血參根、血山根。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生產。生用或酒炒用。主要歸心、心包、肝經。有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作用。主產於安徽、河南、陝西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血參
  • 拉丁學名: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 別稱:紫丹參、紅根、血參根、大紅袍
  • 二名法:Savia miltiorrhiz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菊亞綱
  • :唇形目
  • :唇形科
  • 亞科:野芝麻亞科
  • :鼠尾草族
  • :鼠尾草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化學成分,主要價值,食用方法,

形態特徵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肥厚,肉質,外面朱紅色,內面白色,長5-15厘米,直徑4-14毫米,疏生支根。莖直立,高40-80厘米,四稜形,具槽,密被長柔毛,多分枝。葉常為奇數羽狀複葉,葉柄長1.3-7.5厘米,密被向下長柔毛,小葉3-5(7),長1.5-8厘米,寬1-4厘米,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或寬披針形,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偏斜,邊緣具圓齒,草質,兩面被疏柔毛,下面較密,小葉柄長2-14毫米,與葉軸密被長柔毛。輪傘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離,上部者密集,組成長4.5-17厘米具長梗的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略被疏柔毛,比花梗長或短;花梗長3-4毫米,花序軸密被長柔毛或具腺長柔毛。花萼鐘形,帶紫色,長約1.1厘米,花後稍增大,外面被疏長柔毛及具腺長柔毛,具緣毛,內面中部密被白色長硬毛,具11脈,二唇形,上唇全緣,三角形,長約4毫米,寬約8毫米,先端具3個小尖頭,側脈外緣具狹翅,下唇與上唇近等長,深裂成2齒,齒三角形,先端漸尖。花冠紫藍色,長2-2.7厘米,外被具腺短柔毛,尤以上唇為密,內面離冠筒基部約2-3毫米有斜生不完全小疏柔毛毛環,冠筒外伸,比冠檐短,基部寬2毫米,向上漸寬,至喉部寬達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12-15毫米,鐮刀狀,向上豎立,先端微缺,下唇短於上唇,3裂,中裂片長5毫米,寬達10毫米,先端二裂,裂片頂端具不整齊的尖齒,側裂片短,頂端圓形,寬約3毫米。能育雄蕊2,伸至上唇片,花絲長3.5-4毫米,藥隔長17-20毫米,中部關節處略被小疏柔毛,上臂十分伸長,長14-17毫米,下臂短而增粗,藥室不育,頂端聯合。退化雄蕊線形,長約4毫米。花柱遠外伸,長達40毫米,先端不相等2裂,後裂片極短,前裂片線形。花盤前方稍膨大。小堅果黑色,橢圓形,長約3.2厘米,直徑1.5毫米。花期4-8月,花後見果。
血參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林下草叢或溪谷旁,海拔120-1300米。

分布範圍

產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及湖南。日本也有。

化學成分

主要價值

根入藥,含丹參酮,為強壯性通經劑,有祛瘀、生新、活血、調經等效用,為婦科要藥,主治子宮出血,月經不調,血瘀,腹痛,經痛,經閉,廟痛。對治療冠心病有良好效果。此外亦治神經性衰弱失眠,關節痛,貧血,乳腺炎,淋巴腺炎,關節炎,瘡癤痛腫,丹毒,急慢性肝炎,腎孟腎炎,跌打損傷,晚期血吸蟲病肝脾腫大,癲癎。外用又可洗漆瘡。
血參血參
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② 對血管作用擴張冠脈,增加心肌血流量;擴張外周血管,血流增加;腦血流量下降。丹參煎劑可擴張蟾蜍全身血管及兔耳血管。煎劑及注射液均能使麻醉犬及兔的血壓短暫地降低,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阻斷,可能具有擬膽鹼樣作用,犬股動脈給予丹參水煮酒沉劑。亦有微弱的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
④ 改善微循環
臨床上丹參能夠改變血液流變學性質.使血濃、粘、凝、聚程度減輕,丹參注射液對冠心病患者的甲縐循環和球結膜循環也有所改善。丹參注射液靜脈點滴治療冠心病患者.可見紅細胞電泳速度變快或恢復正常,紅細胞壓積和全血粘度下降或恢復正常。
血參血參
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
臨床套用丹參注射液可使部分病例的血膽固醇降低,有實驗報告.丹參能降低家兔及肝臟的甘油三酯含量,並抑制家兔實驗性冠狀動脈大分支粥樣斑塊的形成。

食用方法

丹參山楂茶,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心腦血管的血流量有改善作用。取丹參10克、山楂15克,小火煎煮15分鐘左右,每天服用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