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龍(已滅絕的侏羅紀晚期爬行動物)

蠻龍(已滅絕的侏羅紀晚期爬行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蠻龍也叫野蠻龍、蠻王龍,是著名的斑龍(巨齒龍)的親戚,屬於獸腳亞目斑龍超科里的斑龍科斑龍亞科。蠻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15300萬年前的啟莫里階;是侏羅紀最強和體型最大的獸腳亞目和食肉恐龍之一,還是歐洲發現最大的食肉龍。分布範圍包括美國、葡萄牙、南非、坦尚尼亞、中國。體長9-14.2米 一般體重7-8.6噸 最大個體達12.2噸。性情殘暴腿長而強壯,奔跑速度夠快,體型粗大強壯,牙齒很長且屬於半放血半碎骨的牙齒。蠻龍屬目前有五個種:譚氏蠻龍、君王蠻龍、格式蠻龍、英格蠻龍(暫定種),中國蠻龍(代稱)。不算私人收藏的化石,目前已發現十幾個不算很完整的有編號化石標本。由於化石都並不算是非常完整,所以具體體型還未能得到精確地得知,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它是侏羅紀和歐洲體型最大的肉食恐龍。在美國,有異特龍被蠻龍殘殺並吃掉的化石證據,尤其更可以體現蠻龍的殘暴和兇狠,是侏羅紀名副其實的殘酷霸主和蠻橫王者。在2014年,中國也有蠻龍的零碎骨骼化石被發現,目前經過研究被認為應是蠻龍屬的一個新的種,但暫時還沒有被正式命名,但被科學界暫時稱為中國蠻龍。由於具有著和霸王龍很相似的外貌身形和與霸王龍一樣兇狠殘暴的性情以及無可撼動的頂級霸主地位,因此也被稱為“侏羅紀的霸王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蠻龍
  • 拉丁學名:Torvosaurus
  • 別稱:蠻王龍,野蠻龍,侏羅紀的暴龍
  • 二名法:Torvosaur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Sauropsida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斑龍科
  • 亞科:斑龍亞科
  • :蠻龍屬
  • :坦尚尼亞蠻龍、南非蠻龍、君王蠻龍、譚氏蠻龍、中國蠻龍
  • 分布區域:美國、葡萄牙、中國、南非、坦尚尼亞
  • 生存年代:侏羅紀晚期
  • 體長:14.2米
  • 體重:12.2噸
  • 生存時代:15300萬年前
恐龍檔案,科學分類,恐龍簡介,其他文獻,咬合力,巨大新種發現,前肢功能,最大食肉恐龍,

恐龍檔案

恐龍名稱:蠻龍
蠻龍
拉丁文名:torvosaurus
種:潭氏蠻龍、君王蠻龍、格式蠻龍、坦尚尼亞蠻龍、南非蠻龍、中國蠻龍(暫時名稱)
綽號:蠻王龍,野蠻龍,侏羅紀的暴龍
恐龍體長:11-13.5米
體重:4000-12200KG北美最大標本:12.56米8.5噸
葡萄牙最大標本:13.5米 10噸
亞洲最大標本:(暫時未被科學界描述)
身高:臀高最高4.4米,頭高最高接近5米
最大實體標本:13.5米,身高4米, 10噸
最大非實體標本:14.2米長 4.4米高 12.2噸重
恐龍食物:肉食
生存年代:侏羅紀晚期,15300萬年前
生存時期:晚侏羅紀啟莫里階到早白堊紀凡藍今階
生存地點:美國、葡萄牙、南非、坦尚尼亞、中國
咬合力:最大15噸,陸地動物僅次於霸王龍
牙齒長度;齒冠長度最長155MM(MNHUK R6758)
奔跑速度;30千米/時
爪子長度:實體最大個體35CM
前肢拍擊力達2噸+
辨認要訣:類似暴龍的牙齒分布,牙齒粗壯並尖利且很長
很大,中間的上頜骨牙齒相當的長,頭部大,身體粗壯厚實,前肢發達強壯,爪子很大,腿長而強壯。和霸王龍的長相很相似(都是大腦袋長牙軀幹壯腿長個子高,但蠻龍和霸王龍的血緣很遠)
恐龍種類:蜥臀目·獸腳類·堅尾龍類.斑龍超科.斑龍科.斑龍亞科.蠻龍屬
來歷:1972 年,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與 Kenneth Stadtman 在科羅拉多州的乾梅薩採石場發現蠻龍的化石,屬於莫里遜組。同一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與詹姆斯·詹森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譚氏蠻龍T. tanneri)。而葡萄牙的標本則是由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ávio Mateus)與馬吉爾·泰雷斯·安頓涅斯(Miguel Telles Antunes)所研究。
正模標本是由上臂的肱骨,與下臂的橈骨與尺骨所構成。其他發現的化石包含上頜骨、前上頜骨、不完整的齒骨、淚骨尾椎恥骨、坐骨、以及手部骨頭。
蠻龍與較早期的斑龍有親緣關係,但蠻龍似乎較為先進。蠻龍的分類仍然未確定,但蠻龍所處的斑龍科是基礎堅尾龍類的一個斷尾演化支角鼻龍下目也是一個斷尾演化支,但這演化支持續存活到白堊紀末。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獸腳亞目Theropoda
科:斑龍科Megalosauridae
亞肋:斑龍亞科
屬: 蠻龍屬 Torvosaurus
模式種: 譚氏蠻龍 、君王蠻龍、格式蠻龍、英格蠻龍,中國蠻龍(暫時代稱)

恐龍簡介

它被稱為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恐龍界的第一號冷血殺手,是侏羅紀最強最大的獸腳亞目恐龍和食肉龍,也是第三大獸腳亞目(最大個體排)。蠻龍的頭骨很長,考古學家們根據其近親復原了蠻龍完整頭部。經估計,最大頭骨估測有1.52米長。蠻龍巨大的體形並沒有影響它捕食時的速度,其腿骨相當的粗壯而且長,甚至擁有超過異特龍的速度,它可以迅猛地追上並撲倒獵物。蠻龍在2011年以前有兩個種,譚氏蠻龍和君王蠻龍,前者分布在美國和葡萄牙,後者分布在美國。蠻龍的咬合力非常強,最大可以達到15噸。它的爪子長度最長可以達42厘米,是致命的獵殺武器。2012年,在坦尚尼亞和南非分別發現數顆了蠻龍屬的巨大牙齒,被建立為新種英格蠻龍和南非蠻龍。蠻龍擁有很結實骨骼、放血兼碎骨的長大牙齒、靈活敏捷、高奔跑速度、強壯粗壯體型、發達前肢和大爪子以及強大咬合力的蠻龍,是目前為止侏羅紀發現的最大、戰鬥力最強的食肉恐龍。但由於身體巨大,所以轉彎較慢。2014年葡萄牙種群被建立新種格尼蠻龍。同在2014年,中國也有蠻龍的零碎骨骼化石被發現,經過研究被認為應是蠻龍屬的一個新的種,但暫時還沒有被正式命名,但被科學界暫時稱為中國蠻龍。

其他文獻

蠻龍是在1972年,由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與Kenneth Stadtman在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的乾梅薩採石場中發現。蠻龍屬與模式種譚氏蠻龍(T. tanneri)都在1972年,由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與詹姆斯·詹森所命名、敘述。而葡萄牙的標本則是由O. Mateus與M.T. Antunes所研究。2009年命名了新種君王蠻龍。2012年命名了新種英格蠻龍,2014年命名了新種格式蠻龍。
正模標本是由上臂的肱骨,與下臂的橈骨與尺骨所構成。其他發現的化石包含上頜骨、前上頜骨、不完整的齒骨、淚骨、尾椎、恥骨、坐骨、脛骨\前肢\骨盆\股骨\肋骨\頸椎\脊椎。目前有至少12個發現於美國、葡萄牙、坦尚尼亞、南非的化石屬於蠻龍屬,其中包括胚胎化石。另有恐龍蛋化石、足跡化石被發現。
蠻龍蠻龍
蠻龍與較早期的斑龍有親緣關係,但蠻龍似乎較為先進。蠻龍屬於斑龍超科斑龍科斑龍亞科,但斑龍超科這生物群持續存活到白堊紀大滅絕。
蠻龍頭骨模型蠻龍頭骨模型
蠻龍的化石已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懷俄明州等洲以及葡萄牙還有非洲的坦尚尼亞和南非、亞洲的中國被發現,另有胚胎化石、恐龍蛋化石、足跡化石、捕食證據的化石被發現。

咬合力

過去曾誤以為蠻龍的最大咬合力可達18噸,那么它的咬合力就萬分恐怖。後來科學家發現,這個估計由於精度問題和計算方法錯誤被徹底否認。據最新研究,蠻龍的最大咬合力不超過15噸,儘管如此,這個數據超過鯊齒龍等巨型食肉恐龍,僅次於霸王龍。是咬力第二大的陸地動物。
蠻龍(已滅絕的侏羅紀晚期爬行動物)
蠻龍是肉食性恐龍,推斷會以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例如蜥腳類恐龍。
蠻龍模型蠻龍模型
蠻龍以長的後肢行走。它們擁有強壯發達的前肢,前臂的長度是上臂的一半。它們還擁有40厘米長巨大的拇指尖爪,以及數十顆銳利而粗的長牙齒。
爪子爪子
蠻龍身長9到13.5米,最大體重約為10公噸,這讓最大蠻龍體形超過了依潘龍(Epanterias)和食蜥王龍(saurophaganax),是侏羅紀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在2004年,葡萄牙發現了一個足跡化石,被認為屬於蠻龍。
蠻龍骨骼圖蠻龍骨骼圖
蠻龍是莫里遜組所發現的最大型掠食者,也是頂級掠食者之一,而該地的頂級掠食者還有接近其大小、更為常見的食蜥王龍,還有體型小於蠻龍的異特龍。而身長7米的角鼻龍也與它們一同競爭獵物,但角鼻龍可能是種以小群體生活的小型恐龍,而且數量沒有蠻龍普及。

巨大新種發現

2011年底,南非和坦尚尼亞分別發現了兩顆巨大的牙齒,年代是侏羅紀晚期,經過科學家們研究後鑑定認為,這兩顆牙齒屬於蠻龍(屬),其中大的那顆坦尚尼亞蠻龍的牙齒,達到了30厘米,是發現的極長的食肉恐龍牙齒,僅次於霸王龍的36厘米。
據英國廣播公司2012年3月5日報導,葡萄牙科學家發現格尼蠻龍(Torvosaurus gurneyi)化石,蠻龍有可能是歐洲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肉食恐龍。
格尼蠻龍體長12——13米左右,重8噸以上,為歐洲大陸上最大的食肉恐龍。葡萄牙科學家最初在里斯本北部一處山崖上發現這些化石時,誤以為它是暴龍,後來得知它是格尼蠻龍,活躍於1.45億年前的侏羅紀,比白堊紀的暴龍早8000萬年。
里斯本新大學的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說:“霸王龍統治地球的時候,格尼蠻龍已經變成化石8000萬年了。”
格尼蠻龍牙齒呈刀鋒狀,齒冠部分長10餘厘米,引人注目。研究人員表示,鋒利的牙齒說明格尼蠻龍高居食物鏈頂端。馬特烏斯說:“伊比利亞半島當年河水豐美、植被茂盛,是食草動物的樂園。而食草動物也帶來了蠻龍一樣的肉食恐龍。”
蠻龍雖然是極大的肉食恐龍,但其地區出土的化石顯示,棘龍,霸王龍的體型比蠻龍要大。

蠻龍頭骨特寫蠻龍頭骨特寫

前肢功能

如同絕大部分其他的獸腳類恐龍,蠻龍的手掌心無法接觸地面,因此沒有行走的功能,而是在獵食時發生作用。在美國發現的完整前肢,有助於研究蠻龍前肢的功能與活動範圍。曾有研究檢驗了骨頭與其相連骨頭的表面,以計算關節能有多少活動範圍,而不會關節脫位。如同許多現存主龍類,許多手部關節的骨頭並沒有完全相吻合,顯示這些關節有一定的軟骨。這個研究並指出當蠻龍休息時,前肢會從肩膀下垂,肱骨微向後擺,手肘彎曲,指爪朝內。
與人類相比,蠻龍的肩膀的轉動範圍很小。它們的手臂無法做出360°的旋轉幅度,但可後擺至離垂直面約140°,所以肱骨可以後擺至斜微上方。手臂可以前轉至超過垂直面約45°。手臂無法往垂直地往下擺,但可外展至超於水平面約20°。與人類相比,手肘的活動範圍也很小,大約只有75°的轉動幅度。手臂無法180°地伸直,也無法大幅彎曲,而肱骨不能做出90°彎曲。橈骨與尺骨互相固定,所以無法如人類的前臂,做出往內側或外側旋轉的動作。
每個腕骨之間沒有準確地相接合,顯示手腕有大量的軟骨,可使手腕堅韌。當手指向外扳時,能幾乎碰觸到手腕。手指向內彎曲時,第一指能與第二指平行,第三指只能內彎。第一指的指爪最大,而且總是往內彎曲。第二指爪也總是彎曲的,而最小的第三指爪則可往內側、外側擺動。
蠻龍蠻龍
除了計算前肢關節的活動範圍以外,這個研究還提出了蠻龍的獵食習性假設。它們的前肢的前擺幅度夠大,可以直接勾抓獵物的背部。雖然前肢能夠在捕捉獵物開始時就能發揮用場,但蠻龍可能重點會使用嘴部來獵食。此外,前肢可以將獵物大幅拉近,不需要嘴部咬住獵物,強壯的前肢就可以將獵物緊緊抓住弄傷並拉近,死死抓住並防止獵物逃脫。當獵物企圖逃脫時,蠻龍可用彎曲的第一、第二指爪刺入獵物的身體。手指的大幅外扳幅度是種演化適應,可讓蠻龍不用在關節脫落的風險下,固定住掙扎的獵物。一旦獵物被緊緊地控制住,蠻龍便可用嘴部吞咬它們。另一種可能的獵食方式則是蠻龍先以嘴部咬住獵物,並用前肢不斷地往自己拉,用指爪劃出大型的致命傷口。

坦尚尼亞蠻龍和1.85米的人類對比坦尚尼亞蠻龍和1.85米的人類對比
物種:
譚氏蠻龍,是蠻龍屬的模式種,體長9-12米,高3.56米,重7.8噸。於1979年命名。分布在美國和葡萄牙,而化石在美國很多洲都有發現。生存年代是1.53-1.45億年前的晚侏羅紀。
蠻龍模型蠻龍模型
譚氏蠻龍譚氏蠻龍
君王蠻龍,蠻龍的第二個命名種,也叫雷克斯蠻龍、蠻王龍。唯一的化石有12·5米,重9.3噸,高3.75米。起初1992年被命名為艾德瑪龍,後來2009年重新研究後歸入蠻龍屬建立為蠻龍新種。唯一的化石發現在美國懷俄明州,年代是1.48億年前。
蠻龍(已滅絕的侏羅紀晚期爬行動物)
格式蠻龍:葡萄牙種群,目前有3個標本和2個腳印,最大實體個體12.56米,重8.6噸。年代為1.46億年前侏羅紀末期。
蠻龍生活情景復原圖蠻龍生活情景復原圖
中國蠻龍(暫時代稱):2014年發現於中國的零碎骨骼化石,也是蠻龍屬在亞洲和中國首次被發現的化石,但暫時還沒有被正式描述。
蠻龍頭骨已發現部分蠻龍頭骨已發現部分

最大食肉恐龍


蠻龍胚胎蠻龍胚胎
2013年7月,科學家們在葡萄牙的發現了屬於蠻龍的、年代來自晚侏羅紀提通階的一窩被壓碎的恐龍蛋和胚胎材料。
蠻龍胚胎化石蠻龍胚胎化石
恐龍蛋和胚胎化石一起被發現是罕見的,具有相關聯蛋殼和胚胎的非禽類恐龍僅有蜥腳類恐龍Massospondylus和一類被稱為“虛骨龍”的衍生獸腳類恐龍來代表。Ricardo Araujo及其同事描述了大量簇集在一起的蛋殼碎片和胚胎骨頭及牙齒後,他們將這個胚胎歸入譚氏蠻龍。這也是斑龍超科、蠻龍屬第一個胚胎和恐龍蛋化石。這個胚胎和恐龍蛋的化石的年代被認為來自於15200萬年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