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輪紋病

蠶豆輪紋病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為害莖、葉柄和莢。葉片染病初生1mm大小紫紅褐色小點,後擴展成邊緣清晰的圓形或近圓形黑褐色輪紋斑,邊緣明顯稍隆起,病斑直徑5~7mm,一片蠶豆葉上常生多個病斑,病斑融合成不規則大型斑,致病葉變成黃色,最後成黑褐色,病部穿孔或乾枯脫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蠶豆輪紋病
  • 別名:“熱風”、“雲花”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為害部位: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為害莖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蠶豆輪紋病別名:“熱風”、“雲花”
蠶豆輪紋病初期病斑蠶豆輪紋病初期病斑
病原中文名:蠶豆尾孢
病原拉丁學名:Cercospora fabae Fautrey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侵染蠶豆外,還可為害巢菜屬(Vicia sp.)等其他多種蔬菜。
主要為害部位: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為害莖、葉柄和莢

為害症狀

濕度大或雨後及陰雨連綿的天氣,病斑正、背兩面均可長出灰白色薄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柄、莖和莢染病產生梭形至長圓形、中間灰色凹陷斑,有深赤色邊緣。莢上生小黑色凹陷斑。

形態特徵

蠶豆尾孢在培養基上,菌落初為白色,漸呈淺灰至深灰色或深橄欖色至黑色。中間稍凸起,邊緣具1、2條輪紋,不產孢。分生孢子梗褐色束狀,由葉面抽出,具隔膜0~5個,不分枝,大小15.8~99.4×4.6~6.0(um)。分生孢子無色透明,頂生,細長,直或彎,鞭形至倒棒狀,具隔膜1~15個,大小56~64×3.8~4.2(um)。病菌生長發育適溫25℃,最高31℃,最低6℃。

傳播途徑

病菌以分生孢子梗基部的菌絲塊隨病葉遺落在土表或附著在種子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引致初侵染,再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病菌發育適溫25℃左右,最高30℃,最低5℃。蠶豆苗期多雨潮濕易發病,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或缺鉀發病重。病葉的增加和擴展主要受氣溫高低及前3~5天早晨葉片上有無露水兩個條件制約。一般連續3天早晨蠶豆葉上有露水,氣溫18~20℃,病葉出現高峰。此外,播種早、蠶豆和玉米套種發病重。蠶豆與洋芋套種可減輕發病。

防治方法

(1)從無病田採種,選用無病莢,播種前用56℃溫水浸種5分鐘,進行種子消毒。
(2)適時播種,不宜過早,提倡採用高畦栽培,適當密植,增施有機肥,提高抗病力。
(3)有條件地區提倡洋芋2行、蠶豆2行套種,既防病又增產。
(4)選擇抗病品種或抗病單株進行繁殖推廣。
(5)發病初期開始噴灑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5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50%多霉威(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