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繭乾燥和貯藏

利用熱能殺死鮮繭內蠶蛹並烘成乾繭,同時保持繭質、防止霉壞的工藝和管理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蠶繭乾燥和貯藏
  • 類別:相關辭彙
  • 產後蘇:保持繭質、防止霉壞的工藝、管理
  • 相關:蠶繭
蠶繭乾燥,乾燥過程,乾燥方法,工藝要求,乾燥程度的檢驗,乾繭貯藏,炮製,生藥材鑑定,功效分類,性味,功用主治,

蠶繭乾燥

俗稱烘繭。其目的除及時殺死蠶蛹、防止羽化和繭層蒸熱霉爛外,主要是除去鮮繭中的大部分水分,特別是烘乾蛹體。鮮繭繭層含水率約為11~13%,蛹體含水率約為74~79%;一般蛹體含水率以烘到15%左右為適。過乾則繭層絲膠親水性降低,導致解舒不良。

乾燥過程

分3個階段:①預熱階段。主要用高溫殺蛹,促使蛹體快速蒸發。此階段一般約需半小時,在100千克鮮繭烘乾至90千克時結束。②等速乾燥階段。是蛹體水分大量蒸發時期,蛹體水分散失速度由高於繭層表面蒸發速度,而逐漸達到與繭層表面蒸發速度處於等速平衡狀態。此階段約需1.5~2小時,在100千克鮮繭烘乾到60~65千克時結束。③減速乾燥階段。前期蛹體水分蒸發速度逐漸轉慢,繭層溫度逐漸升高至接近乾燥空氣溫;後期蛹體中心部位趨於乾燥,蛹體含水率減至15%左右,達到適乾標準。此階段約經3~4小時,100千克鮮繭可烘乾到50千克左右。

乾燥方法

中國古代主要用日光和籠蒸乾燥,現多用烘繭灶和烘繭機;此外還有真空乾燥、紅外乾燥、微波乾燥和核輻射干燥等。按乾燥處理的次數可分為直乾法和再乾法兩種。前者又稱一次乾法,即將鮮繭一次烘成適乾繭。此法操作簡便,可減少繭質損傷;缺點是所需時間長,乾燥不勻,設備利用周轉慢,鮮繭易積壓。後者又稱二次乾法。先將鮮繭烘到乾燥程度約為60%的半乾繭,稱頭烘;經合理堆放處理3~4晝夜後,再用較低溫度烘到適乾繭,稱二烘。此法可提高幹燥均勻程度和設備的利用周轉率,是中國目前採用最廣的方法。

工藝要求

乾燥室內熱空氣的溫度、濕度和流速須與蠶繭乾燥各階段的工藝要求相適應。其中溫度對繭質的影響最大,其界限溫度因蠶繭的性狀而異,大多控制在110~120℃範圍。為了提高幹燥效率又防止造成絲膠過度變性,影響蠶繭解舒和浪費能量,一般掌握溫度由高到低逐漸下降,濕度由低到高逐漸上升,空氣流速由快到慢逐漸調整的原則。具體參數因不同灶(機)型的結構和性能而定。

乾燥程度的檢驗

適乾均勻的繭利於繅絲和貯藏。未乾透的嫩烘繭解舒較好,但生絲的清潔度差,並易霉爛,不耐貯藏;過乾的老烘繭絲膠不易溶解,解舒不良,繅絲時損耗大;老嫩不均的繭則繅絲和貯藏均困難,且易霉爛損及好繭。檢驗時間以乾繭出灶(機)經48小時堆放冷卻後為宜。檢驗方法有:①計量法。以烘率或烘折表示。烘率為乾繭重對鮮繭重的百分比,適乾烘率一般可按繭層回潮率11%、蛹體回潮率12%計算。烘折為蠶繭乾燥前重量對乾燥後重量的百分比,習慣上指烘成100 千克乾繭所需要的鮮繭重量。②驗蛹法。取有代表性的乾繭100粒,剖出蛹體,用手捻捏,視其碎裂狀況以及油脂多少,憑經驗判定。

乾繭貯藏

經烘乾的蠶繭冷卻後,即包裝入庫貯藏。繭庫應建於高燥處,並具備防潮、密閉和換氣等條件,以防止霉變和蟲、鼠為害。繭包堆成縱橫交錯的緊密大堆,可減少與空氣的接觸面,並增加庫容量。
為害乾繭的黴菌,主要有麴黴屬、青黴屬和白黴屬等3類,多濕環境極易繁殖蔓延,導致蠶繭霉壞。為此,庫內相對濕度應控制在60~70%範圍內,嚴防超過75%。繭庫主要害蟲有大谷盜、雙皮蠹和棉紅鈴蟲等,入庫前須用藥劑殺除。

炮製

將蠶繭剪開,去盡內部雜質。或置罐內,煅存性用。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蠶繭長橢圓形或中間稍縊縮,長3-4cm,直徑1.7-2.1cm。表面白色 或淡黃色,有不規則皺紋,並有附著的蠶絲,整形絨毛狀。其內壁的絲很有規律。體輕而韌,不易撕裂。微有腥氣,味淡。

功效分類

止血藥

性味

《綱目》:甘,溫,無毒。

功用主治

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瘡,癰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