蠣鷸鴕鳥

蠣鷸是一類涉禽,屬蠣鷸科。產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蠣鷸身體矮壯結實,約長40—50厘米。粗壯的腿略帶桃色,翅膀長而尖。羽毛有黑白變色的色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蠣鷸
  • 拉丁學名:Haematopus ostralegus
  • :動物界
  • :鴴形目
基本信息,生活習性,分布,形態,特點,繁殖,滅絕,榮譽,蠣鷸郵票,

基本信息

蠣鷸鴕鳥
蠣鷸:(又名:海喜鵲)
拉丁文名稱:Haematopus ostraleg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Eurasian Oystercatcher
鳥綱,鴴形目,蠣鷸科,蠣鷸屬。

生活習性

食物:
蠣鷸主要食軟體動物,如牡蠣類。它們在海水退潮的時候襲擊那些露出水面張開著貝殼的軟體動物。
活動:
平時棲息在海岸、沼澤、河口三角洲。大多數單個活動,有時結成小群在海灘上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或蠕蟲。跑得快,飛翔力強。常站立在海濱低岩的頂部等待退潮。潮退後,在淤泥或沙中用嘴搜尋食物。在海濱砂礫中築陷穴狀巢.

分布

蠣鷸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喜食牡蠣、蛤、蚌類、貽貝、帽螺。蠣鷸有1屬11種,我國只有蠣鷸一種。這種鳥類除南美洲外,分布於世界各地。中國見於沿海一帶,夏季在東北河北山東等地繁殖,冬季遷至南方。

形態

全球大約有7種蠣鷸。歐洲蠣鷸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上體呈黑色,腹部呈白色。美洲蠣鷸產於西半球的海岸地
蠣鷸鴕鳥
區。上體黑色,腹部白色,頭和頸也是黑色。北美洲西部的黑蠣鷸以及澳大利亞的烏黑蠣鷸除了腿略帶桃黃色以外,全身都是黑色。

特點

特點是都有桔紅色的又長又扁的喙。產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翅長270毫米。頭、頸、上體均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均白色,尾羽基部白色,其餘部分黑色,眼、嘴、腿和腳朱紅色。粗壯的腿略帶桃色,翅膀長而尖。羽毛有黑白變色的色彩。

繁殖

不會築巢,但會在海床生蛋。它們會選擇最空曠的地方生蛋,如峽谷口。但是研究人員從沒有發現它們的蛋或巢。它
蠣鷸鴕鳥
們有很獨特的示愛方式:兩或三隻雄鳥會一起跳舞,藉以表示自己的優越。一旦雌鳥選擇了配偶,它們就會一生維繫一夫一妻制。它們一胎可能會生只有一隻蛋。很多時見它們都是三隻一起,但從未有更多集合在一起。它們的蛋可能像其近親般都有偽裝功能,顏色可能呈深灰褐色,有黑色、深灰色或深紫色的斑點。蛋平均可能有6 x 4厘米的大小。
繁殖季節不明,但從其示愛時的環境來推測,估計約於4月開始。它們的孵化期約需30日或更少的23日,雛鳥約需35日來長出羽毛。它們可能於6月在較多同類的區域開始聚居。雌鳥可能要3年時間才達至性成熟,而雄鳥則要4年。估計它們可能也很長壽,可以活到20-30歲。它們可能會在繁殖季節後會換羽。

滅絕

最後的標本於1913年被採集到,經歷了19世紀的衰減後,根據當地的漁民及燈塔守衛,它們約於1940年開始消失。它
蠣鷸鴕鳥
們最先於20世紀初在蘭索洛特島消失,與加那利群島滅絕事件的模式相似。1913年以後,就沒有再在周邊小島上見到它們。
於1956年至1957年間及1980年代末所進行的大型搜尋都沒有發現它們生存的證據。被認為已經滅絕.
於1970年及1975年在塞內加爾海岸見到有三隻黑色的蠣鷸,但應不是加那利黑蠣鷸,因它們從不離開加那利群島,且有可能是患上黑變病的歐亞蠣鷸。在特內里費島上有兩個較近似的紀錄,分別於1965年或1968年在克魯斯港及於1981年在埃爾梅達諾,這可能是細少生活於其他海島的群族一直留存至今。
過份捕獲潮間帶的無脊椎動物及人類的騷擾可能是令加那利黑蠣鷸衰落的主因,而被大家鼠及貓的掠食亦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再者,有指它們的蛋美味可口,故亦可能有過份的採集。雖然蠣鷸屬一般會將一胎的第一隻蛋放在當眼位置,讓掠食者吃,並重新產下另一顆蛋,但是加那利黑蠣鷸每胎只有一隻蛋,採集它們的蛋會造成嚴重影響。成鳥在冬天也會被射殺來醃製成一種食物。另外,農業的發展造成蘭索洛特島的沙漠化亦對它們這成影響,但直接影響情況不明。氣候的變化造成潮間帶無脊椎動物的生活壓力亦可能是因素之一。
現時共有4隻標本,3個存放在自然歷史博物館及1個存放在利物浦世界博物館。模式標本 BMNH 1905.12.22.323是一隻於1888年或1889年在絳達爾射殺的雌鳥。翌年,一對加那利黑蠣鷸在格拉西奧薩島被射殺。最後的標本即存放在利物浦的雄鳥標本,是於1913年射殺的。於1852年在近絳達爾採集得的標本則不知所蹤。

榮譽

蠣鷸是薩爾瓦多愛爾蘭的國鳥.

蠣鷸郵票

名稱:普通郵票
蠣鷸鴕鳥
全套面值: 0.25歐元
發行國家 :比利時
發行日期:2002-7-15
主題:動物
全套枚數: 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