蠣灰

蠣灰

蠣灰又稱蜃灰,俗名白玉,是我國沿海地區一種重要的傳統建築材料。大至建城牆、築橋樑,小至蓋房屋、修溝渠,都會使用到這種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蠣灰
  • 別稱:蜃灰
  • 俗名:白玉
  • 套用:傳統建築材料
製備,蠣灰的風化,參考,天工開物,永樂樂清縣誌,

製備

礪灰的製備是基於蠣殼煅燒生成蠣灰(主要是氧化鈣),並放出大量白煙(二氧化碳),然後用水潑蠣灰,風化成蠣灰漿(氫氧化鈣)。其工序主要是備料、煅燒、風化、細磨。對於原料的選擇,王瓚等明《弘治溫州府志》指出:“蜃灰,以牡蠣殼燒灰為上,小蠣殼為次,小蛤殼為下,三色不等,而大蠣為勝。”之所以大蠣為勝,主要大蠣含雜質相對較少,同時結構疏鬆,易於煅燒,而小蛤殼則相反,小蠣殼居中。蠣殼要經水沖洗,以除去淤泥,保證質量。蠣殼的煅燒,據《天工開物》介紹,將蠣房“疊煤架火燔成,與前石灰共法。”即“燔灰火料,煤炭居十九,薪炭居什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餅,每煤餅一層,壘石一層,鋪薪其底,灼火燔之。”也就是說,蠣灰的煅燒與石灰同法,其燃料中煤炭占十分之九,薪炭占十分之一,先把煤炭和泥做成煤餅,然後在底層鋪上薪炭,再鋪上一層煤餅,又鋪上一層蠣房,再鋪煤餅,依此一層層疊至頂端,然後點火煅燒。應當指出的是,這種方法適宜於塊狀蠣房,對於片狀小蠣、小蛤殼而言,由於煅燒時透氣性不好,效果不佳。故聰明的溫州古代先民創造了蠣灰窯,窯內分上、下層,上層置蠣殼,下層置燃料(穀殼、稻草、薪炭、煤或煤渣等),設有通風道。煅燒時採用人力風箱加強通風,從而保證了蠣灰的產、質量。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蠣灰的風化

蠣灰的風化,《天工開物》又云:“火力到後,燒酥石性,置於風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其大意是,蠣灰一般採用自然風化,也可用水潑,加快風化。而溫州則普遍採用水潑的方法。李璋等清《康熙溫州府志》指出:“以牡蠣殼或蛤殼燒過,積成堆,潑以水,即煙熾漸成灰,用以砌最堅。”蠣灰細磨的目的是增加其比表面積,提高活性,從而改善其建築性能。《天工開物》中無此方面記載,可能是在當時條件下,採用乾法細磨蠣灰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溫州古代先民又創造了濕法細磨蠣灰。即將蠣灰用水調成漿,以牛或人力推動石擂細磨。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解決乾法細磨時粉塵嚴重的難題,又可使蠣灰水化更加充分,這也是蠣灰比石灰建築性能優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

天工開物

我國著名的古代科技百科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第十一卷《燔石·石灰》中云:“凡溫、台、閩、廣海濱、石不堪灰者,則天生蠣蟲豪以代之。”蟲豪即蚝,指牡蠣。《天工開物》成書於明末,並於崇禎十年(1637)出版,說明至明末,我國沿海缺少石灰石資源的地方,已普遍採用牡蠣殼製造蠣灰。
《天工開物》指出了它“固舟縫”、“砌牆石”、“堊牆壁”、“襄墓及貯水池”以及“造淀、造紙”等方面的用途。而《弘治溫州府志》亦云:“蜃灰出沿海四縣,凡築室為瓦、為牆、為池、為溝,靡不用焉。其為舡則搗以桐油,如膠漆泯其罅,入水不漏,功用甚博。較之他州石灰之用,尤為堅縝。又瓷器之久舊者,最宜以蜃灰白之。”清末,蠣灰還用以肥田。陳申等《光緒樂清縣誌》云:“蠣灰,圩田用粗者糞之。”這是利用粗蠣灰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增加透氣度。洪炳文《瑞安鄉土史譚》稿則言:“蠣灰壅田,邑農人濃用以壅田,得益頗多,田中昆蟲皆斃,是介類之能益植物者。”這是利用蠣灰的鹼性作除蟲劑。蠣灰的發明,還為石灰質資源的綜合利用開闢了新的途徑。由於資源分布的不均勻性,一些地區或國家缺乏某種資源是正常的,其解決途徑之一是同類資源的綜合利用。如據筆者所知,國外鮮有採用蠣殼製造水泥的報導,而國內青田、樂清等水泥廠曾於上世紀70年代試製成功蠣殼水泥,一定程度上講,也是受了蠣殼制蠣灰的啟示。
天工開物·燔石·石灰
凡海濱石山傍水處,成浪積壓,生出蠣房,閩中曰蚝房。經年久者長成數丈,闊則數畝,崎嶇如石假山形象。蛤之類壓入岩中,久則消化作肉團,名曰蠣黃,味極珍美(1)。凡燔蠣灰者,執椎與鑿,濡足(2)取來(藥鋪所貨牡蠣,即此碎塊),疊煤架火燔成,與前石灰共法。黏砌成牆、橋樑,調和桐油造舟,功皆相同。有誤以蜆灰(即蛤粉)為蠣灰者,不格物之故也。
作品注釋
(1)珍美:鮮美。
(2)濡足:涉水。
原文翻譯
海濱一些背靠石山面臨海水的地方,由於成質的海浪長期衝擊,生長出一種蠣房,福建一帶稱為“蚝房”。經過長時間積累而形成的這種蚝房可以達到幾丈高、幾畝寬,外形高低不平,如同假石山一樣。一些蛤蜊一類的生物被沖入像岩石似的蠣房裡面,經過長久消化就變成了肉團,名叫“蠣黃”,味道非常珍美。煅燒蠣灰的人,拿著椎和鑿子,涉水將蠣房鑿取下來(藥房銷售的牡蠣就是這種碎塊兒),去肉後,將蠣殼和煤餅堆砌在一起煅燒,方法與燒石灰的方法相同。凡是砌城牆、橋樑等工程,將蠣灰調和桐油造船,功用都與石灰相同。有人誤以為蜆灰(即蛤蜊粉)是牡蠣灰,是因為沒有考察客觀事物的緣故。

永樂樂清縣誌

明《永樂樂清縣誌》卷三指出:土產“貨之品,蜃灰”。蜃即大蛤蜊,它和牡蠣都是貝類生物,其殼主要成分都為碳酸鈣,都是製造蠣灰的原料。其時(1403—1425)溫州已經利用貝殼生產礪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