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樹

蠟燭樹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長習性,果實採收,歷史文化,園林用途,

基本信息

科屬:紫葳科 常綠小喬木
別名:桊子樹、桕樹、木蠟樹、木油樹、木梓樹、虹樹、烏桕(一般人稱之為烏桕)
產地:
原產墨西哥。我國廣東、雲南等省有栽培。

形態特徵

  其花紫色,狀如小高腳杯形,花直接生於主枝或老枝上,夏季開花繁多,秋季少量開花。
它樹姿優美飄逸,葉形奇特,花果著生於主幹或老枝上,別具一格。加之其花朵較艷麗,果實大,是一種奇特有趣的高檔新優綠化苗木。
蠟燭樹蠟燭樹
叉葉木株高3至6米,胸徑15至25厘米,樹形不整齊,但能修枝整形。其主枝開闊伸展,葉簇生於小枝上。小葉3枚,三叉狀,長披針形至倒匙形,近無柄,很有特色。花l至2朵直接生於主枝或老枝上。夏季開花繁多,秋季有少量花開,與果實同樹,花萼焰苞狀2裂達基部,淡紫色。花冠鐘狀,具有紫褐色斑紋。果直徑5至7厘米,也著生莖幹上,近球形,淡綠色,向陽面常為紫紅色,光滑,不開裂。
其中不規則著生,從乾到枝均可以萌發,一般兩葉一簇,每張葉的形狀酷似基督教徒掛在胸前的"十"字架,故深得教徒們的喜愛。其花亦奇,紫色,狀如小高腳杯形,杯內有雌蕊一個,雄蕊四個,雌蕊高於雄蕊,遠遠望去,恰恰相反似成群紫色蘑菇附著其間,姿彩絢麗。果實碩大,橢圓形,表面光滑。適宜庭園綠化,階前一株,滿院增輝。

生長習性

  叉葉木喜溫暖、濕潤的環境,生長適溫20℃至30℃。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叉葉木移栽時要帶土球,否則易死亡。移植時要下足基肥,並在其生長期每2至3個月施肥1次。叉葉木的抗性強,較少發生病蟲害。它可用來布置公園、庭院、風景區和高級別墅區等,也可單植、列植或片植。
在廣東境內,除湛江外,引種此樹的還有廣州華南植物園(1962年從加給引進)、遂溪縣林業試驗場(1985年3月從非洲引進),以湛江的引進最早。這幾棵樹是法國人引進的,原植於霞山天主教堂(該堂建於1900年)前的花園中,70年代因基建移植到現址。其樹齡90多年。
目前,全世界只發現8種,我國僅此一種,由於此樹花果生長方式奇特,受到園藝家的重視,目前在我國已成為珍貴的園林樹種。

果實採收

它的果實大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成熟。成熟的特徵:果殼脫落,露出潔白的種子。果殼脫落即為採收期。採收時應將果穗連同結果枝上部一起剪下,僅留果枝基部一段作為明年的結果母枝,既可保證每個結果母枝來年能發出一定數量的結果枝,又不會使結果枝生長過旺或過弱,使每個結果枝都能正常結果。烏桕結果枝以中庸、組織充實的結果最好;生長太旺易生“夏枝”,結果不多且發育不良,而生長太弱則結果少,且易落果。採收時截枝強度應根據樹齡、樹勢、 樹冠部位及結果枝不同粗度,掌握弱枝強剪、幼壯樹弱剪、老樹強剪、樹冠外圍強剪、下部及內部強剪的原則進行。 如是不結果的成年樹,對其枝條也應適當修剪,以促進結果。

歷史文化

烏桕,以烏喜食而得名。宋代林和清詩:“巾子峰頭烏桕樹,微霜未落已先紅。”俗名木梓樹,五月開細黃白花。深秋,葉子由綠變紫、變紅。葉落籽出,露出串串“珍珠”,這就是木籽。籽實初青,成熟時變黑,外殼自行炸裂剝落,露出葡萄大、白色籽實、羅田、英山的品種主要有“大銅錘”、“葡萄桕”和“鷹爪桕”三類。大銅錘和葡萄桕穗聚、子大,外表蠟質層厚,為嫁接良種。鷹爪桕穗散而殼層薄。羅田天堂、聖人堂的烏桕標木曾運往法國巴黎展覽。

園林用途

樹冠整齊,葉形秀麗,秋葉經霜時如火如荼,十分美觀,有“烏桕赤于楓,園林二月中”之贊名。若與亭廊、花牆、山石等相配,也甚協調。冬日白色地烏桕子掛滿枝頭,經久不凋,也頗美觀。可孤植、叢植於草坪和湖畔、池邊,是主要的秋景樹種。宜庭園、公園、綠地孤植、叢植或群植,亦於池畔、溪流旁、建築周圍作庭蔭樹。在園林綠化中可栽作護堤樹、庭蔭樹及行道樹。與各種常綠或秋景樹種混植風景林點綴秋景,列植。冬日白色的烏桕籽掛滿枝頭,經久不凋,也頗美觀,古人就有“偶看桕樹梢頭白,疑是江梅小著花”的詩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