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蛛科

蟹蛛科

蟹蛛科,Thomisidae,蜘蛛目的一科蜘蛛,蟹蛛科多數種類頭胸部和腹部短寬,體長數毫米,觸肢端部膨大,行動時前步足習慣上揚。多數種類頭胸部和腹部短寬,步足向左右伸展,能橫行或倒退,宛如螃蟹,因而得名。

主要生活於低海拔地區,花草叢或豆田中,或在靠近豆田的棉田、麥田中捕食害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蟹蛛
  • 拉丁學名:Thomisidae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亞門螯肢亞門(Chelicerata)
  • 蛛形綱(Arachnida)
  • 亞綱:柄腹亞綱
  • 蜘蛛目(Arthropoda)
  • :蟹蛛科
  • 總科:蟹蛛總科(Thomisoide)
  • 英文名:crabspider
種屬分布,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主要種類,

種屬分布

蟹蛛科動物全球約170屬,2000餘種。常見的有三突花蛛鞍形花蟹蛛(見圖)。

形態特徵

蟹蛛科多數種類頭胸部和腹部短寬,體長數毫米,觸肢端部膨大,行動時前步足習慣上揚。

生活習性

蟹蛛科動物不結網,常靜伏花草叢中等候捕食過往的昆蟲,有時舉起第1對步足向左右張開。卵袋產於葉面或樹幹上,雌蛛常伏在卵袋上守護,但通常在幼蛛孵出前死去。主要生活於低海拔地區,花草叢或豆田中,或在靠近豆田的棉田、麥田中捕食害蟲。
蟹蛛科的一種生物蟹蛛科的一種生物

主要種類

1、三突花蛛雌蛛體長4一6毫米。體色多變,有綠、白、黃色。兩眼列均後曲,前側眼較大並靠近,余眼等大,均位於眼丘上。心臟斑心形,長寬幾乎相等。前二對步足長,各步足具爪,有齒3—4個。腹部呈梨形,前寬後窄,腹背斑紋變化較大,有三種基本類型:無斑型、全斑紋型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斑紋型。雄蛛體長3—5毫米。背甲紅褐色,兩側各有一條深褐色帶紋,頭胸部邊緣呈深褐色。有2對步足的膝節、脛節、後跗節的後端為深棕色。觸肢器短而小,末端近似1個小圓鏡,脛節外側有一指狀突起,頂端分叉,腹側另有1小突起,初看似3個小突起,因此而得名。幼蛛一般蛻皮5次有6個齡期,亦有5個齡期(雄)、8個齡期和9個齡期(雌)。三突花蛛為我國長江和黃河流域棉區的優勢蜘蛛。是不結網遊獵性蜘蛛。體色隨環境而有變化。捕食範圍很廣,在棉株上逐枝、逐葉、逐花進行搜尋尋找和捕食害蟲。
2、鞍形花蟹蛛雌蛛體長5.80-7.00毫米。體黃褐色,背甲兩側有較寬的灰褐色縱紋。頭部有向前伸出的長毛。二眼列均後曲,前眼列稍短於後眼列,各中眼小於側眼,前側眼最大,前、後側眼丘癒合。前中眼間距大於前中側眼間距。前、後兩眼列之間有一白色橫行條紋相隔,尤其側眼丘的部位白色顯。第I、Ⅱ對步足粗壯,並長於Ⅲ、Ⅳ足,色澤較濃,具黃、白色斑紋。第I腿節前側有粗刺3-4根,脛節腹面有刺4對以上。腹部後端寬圓,背面色澤及斑紋多變異,一般腹背邊緣及整個腹部腹面布滿粉白色與淡黃色相間的斜行條紋。雄蛛體長6-7毫米。體形構造與雌體同,唯體色較濃,為棕褐色,尤其是背甲呈黑棕色。前2對步足相對比雌蛛細長,而腿節、膝節為赤棕色。腹背的斑紋、胸斑及腹部腹面全為赤棕色。卵袋在卵室內,白色,長約7-8毫米,寬2.05-3.00毫米。每個卵袋平均有卵50粒左右,卵粒橢圓形,長0.90-1.00毫米,寬0.80-0.90毫術。初產時為乳白色,表面有一層粘膠狀物質,乾涸後呈淡黃色。雄幼蛛共蛻皮6次有7個齡期,雌幼蛛蛻皮7次有8個齡期。鞍形花蟹蛛為遊獵性蜘蛛。在棉花的中、後期經常活動在棉株上面捕食棉蟲。陰雨或大風天不甚活動,晴天活動頻繁,夜間一般不活動。在棉株上遇到險情時,則泌絲下垂潛逃,幼蛛亦可泌絲借飛力飛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