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

mǎhuáng

[leech] 水蛭馬鱉的俗稱。即“螞蝗”。體長而稍扁,尾端有吸盤,雌雄同體。生活在水田、沼澤中,吸食人獸的血液。亦用作比喻。如:螞蟥見血(比喻見了心愛的東西,不肯離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螞
  • 拼音:mǎ
  • 鄭碼:IXVV
  • U:8682
  • GBK:C2EC
  • 筆畫數:9
  • 部首:蟲
  • 筆順編號:251214551
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螞)
mǎㄇㄚˇ
1. 〔~蟥〕環節動物,身體長形,稍扁,黑綠色,尾端有吸盤。生活在池沼或水田中,吸食人畜的血液。亦稱“馬鱉”、“水蛭”。
2. 〔~蟻〕見“蟻”。
其它字義
(螞)
māㄇㄚˉ
1. 〔~螂〕“蜻蜓”的俗稱。
2. (螞)
其它字義
(螞)
màㄇㄚˋ
1. 〔~蚱〕“蝗蟲”的俗稱。
2. (螞)
方言集匯
◎ 粵語:maa1 maa5 maa6
English
ant; leech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1) 螞mā
(2) 另見mǎ;mà
māláng
[dragonfly] [方]∶蜻蜓
螞2
另見mā;mà
mǎhuáng
mǎyǐ
[ant] 本指大蟻。後亦為蟻的通稱。種類甚多,皆營巢群居,一般雌蟻、雄蟻有翅;工蟻、兵蟻無翅。某些種類對人類有害
mǎyǐ bān tài shān
[ants can move Mount Taishan――the united efforts of the masses can accomplish mighty projects] 比喻人多力量大,可以創造奇蹟
mǎyǐ kěn gǔtou
[plod away at a big job bit by bit as ants gnawing at a bone;ants gnawing at a bone――a concentration of small machines on a big job] 多用於工業方面,指在缺乏大型設備的情況下,利用小型工具機對大部件加工,如同小螞蟻啃大骨頭。有時也比喻一點一點地苦幹以完成一項很大的任務
別看我們的設備差,螞蟻啃骨頭也能完成任務
常用詞組
基本詞義
(1) 螞mǎ
(2) 另見mā;mà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玉篇》莫下切,音馬。蟲名。《正字通》馬蟥,俗作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