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簌簌無風花自墮

《蝶戀花·簌簌無風花自墮》是宋代詞人蘇軾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蝶戀花·簌簌無風花自墮
  • 創作年代:宋朝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
簌簌無風花自墮。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
路盡河回人轉舵。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

譯文

詞句注釋


①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②過:這裡指結過果實。
③還照:謂夕陽返照。
④這句形容青山聳立而雲彩掛繞的樣子。
⑤河回:指河水轉彎。柁:同“舵”,控制船行方向的裝置。
⑥系纜:停船。系,拴。纜,繩索。
⑦憑仗:依仗,這裡作“由於、因為”意思講。飛魂招楚些:古時有招回客死外地靈魂或屋外遊魂的儀式活動,叫“招魂”。楚地人招魂的禁咒句尾帶有語尾助詞“些”,如《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峽、湖、湘及南北江僚人凡禁咒句尾皆稱‘些’,此乃楚人舊俗。”
⑧處:這裡是“時候”的意思。

白話譯文


沒有一絲風吹來,花兒自家簌簌墜落。楊柳日漸老去,櫻桃也早已結過。往日春意喧鬧的園林,如今也只留下一片寂寞。只有落日依然多情,陽光返照伴我們偃坐;就像青山有意,將行雲挽留橫扯破。道路已盡,河灣迂曲,行船人調轉船舵。將船纜系挽在漁村,月色暗只見一點孤燈如豆。野外傳來淒涼招魂聲,像是招我們一同歸去。我想起你的時候,你也會想念我。

作品賞析

【鑑賞】
李公擇名常,是東坡的老朋友了。東坡通判杭州時,公擇知湖州,為“六客”之會的東道主。嗣後東坡由密州調知河中府(後改知徐州),神宗熙寧十年(1077)正月經過濟南,李公擇時知齊州(治所在濟南),又相見,留月余始去,東坡和公擇詩有“到處逢君是主人”之語。次年(元豐元年,1078)公擇調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治所在壽春(今安徽壽縣),遂南行,寒食日至徐州見東坡,相與宴飲唱酬,復“論事到深夜”。東坡詩集有徐州《送李公擇》詩,中雲“比年兩見之,賓主更獻酬”,又雲“頗嘗見使君(東坡自指),有客如此不?欲別不忍言,慘慘集百憂”。施元之註:“公擇與東坡,皆以論新法擯黜遠外,意好最厚。”詞當與詩同時作。以東坡此時間詩,亦可參知詞情。
詞首句“簌簌無風花自墮”,寫暮春花謝,是送公擇時光景。《顧隨文集·東坡詞說》評為“發端高妙”,又精細地剖析道:“夫寫春而寫暮春,寫花而寫落花,詩人弄筆,成千累萬,老蘇於此,有甚奇特?就參他第一句‘簌簌無風花自墮’,‘簌簌’字、‘自’字,真將落花情理寫出,再不為後人留些兒地步。尤妙在無風,(古詩百*科)便覺落花之落,乃是舒徐悠揚,不同於風雨中之飄零狼藉。乃至‘墮’字,落花乃遂安閒自在地腳跟點地了也。”此句妙處誠如所言。接以“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至此點出園林寂寞,人亦寂寞,感慨漸出。何為“柳老”?白居易戲答劉禹錫和其《別柳枝》絕句詩,有句雲“柳老春深日又斜”,略如“枝上柳綿吹又少”時節,不特柳老,春亦老矣。“櫻桃過”者,是櫻桃花期已過之謂。東坡在密州和子由《送春》詩云:“芍藥櫻桃俱掃地。”自註:“病過此二物。”可為“櫻桃過”的例證,正巧今送李公擇亦逢此時。東坡這期間另有《送筍芍藥與公擇》詩說道:“今日忽不樂,折盡園中花。園中亦何有,芍藥裊殘葩。”詩言芍藥,詞言櫻桃,同時皆盡,而摯友將行。花木的榮瘁與朋儕的聚散,都是無可奈何的事,但一時俱至,為人情所不能堪罷了。能多留戀些時也好吧。“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可以想見,兩人在“寂寞園林”之中對坐話別,有“相對無言”的時刻,這才分心領略到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橫雲之變態來。“欲別不忍言,慘慘集百憂”,此時彼此都是滿懷心事,可不是像陶淵明那樣去“悠然見南山”了。
上片主寫暮春,卻並非不露惜別之情,“照坐”之“坐”,明明點出是在話別,未曾冷落題中的“別”字也。
下片寫送別。“路盡河回人轉舵”:“路盡”,屬送者,在岸上;“轉舵”,屬行者,在舟中;“河回”二字居中,相關前後。河道彎曲,船一轉舵,不復望見;岸上人亦送到河曲處為止,故云“路盡”。不是岸上之路至此盡頭了,是送行之路可盡於此。“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想像行舟今夜泊處情景:漁村冷落,又是想像行人必是中宵不寐,獨對孤燈,為下文之“君思我”先點一筆。夜宿舟中,唯有暗月孤燈相伴。著此兩句,便見作者對行人神馳心繫之情。“月暗孤燈火”一句,顧隨先生謂“火”字須是“明”字,修辭格律始合,今以為韻所牽,易“明”為“火”,不妥;如謂“燈火”二字合成一名,原無不可,但只著一“孤”字形容,未免湊合。東坡詞語自有此類粗率處,不容諱言。
“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上句突如其來,似不可解,然實具深意。可以用東坡自己的詩語來說明。他晚年遠貶海南,至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詔移廉州(今廣西合浦)安置,遂北行渡海至澄邁驛通潮閣,有詩云:“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楚辭·招魂》假託天帝遣巫陽招屈原離散之魂,有“魂兮歸來,反故居些”等語,東坡用此故典,意指朝廷召他回去。他與李公擇都是因反對新法離開京城出守外郡的,情懷鬱悶,已歷數年,每思還朝,有所作為,而局面轉變,未見朕兆,四方流蕩,似無了期,此所以有“飛魂”之嘆。按句意應作“憑仗楚些招飛魂”,今“飛魂”與“楚些”倒裝,主要是為了押韻。末句“我思君處君思我”,採用回文,因有懇切濃至的情思為之撐腰,故不虛浮,無文字遊戲的弱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