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中藥)

蝙蝠,中藥材名。本品為蝙蝠科動物蝙蝠的全體。捕得後,去淨毛、爪、內臟,風乾或曬乾。功能主治為:治久咳,瘧疾,淋病,驚風,目翳,瘰癧,金瘡。①《本經》:主目瞑,明目,夜視有睛光。②李當之《藥錄》:主女子生子余疾,帶下病,無子。③《別錄》:(目)癢痛,療淋,利水道。④《綱目》:治久咳上氣,久瘧,瘰癧,金瘡內漏,小兒n病,驚風。⑤《本草新編》:撥翳膜。⑥《本草求原》:治病,乾血氣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蝙蝠
  • 漢語名稱:Bian Fu
  • 別名:服翼,天鼠,伏翼,飛鼠、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生產區域,藥材性狀,用法用量,相關配伍,臨床套用,注意事項,特別說明,

來源

本品為蝙蝠科動物蝙蝠的全體。捕得後,去淨毛、爪、內臟,風乾或曬乾。

性味歸經

鹹,平。
①《本經》:味鹹,平。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微熱,有毒。
《綱目》:肝經血分。

功能主治

治久咳,瘧疾,淋病,驚風,目翳,瘰癧,金瘡。
①《本經》:主目瞑,明目,夜視有睛光。
②李當之《藥錄》:主女子生子余疾,帶下病,無子。
③《別錄》:(目)癢痛,療淋,利水道。
④《綱目》:治久咳上氣,久瘧,瘰癧,金瘡內漏,小兒n病,驚風。
⑤《本草新編》:撥翳膜。
⑥《本草求原》:治病,乾血氣痛。

形態特徵

前臂長46~54毫米,顱基長約18毫米。體形較小。耳短而寬,耳屏亦短,其尖端較圓鈍。眼極細小。鼻正常。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前肢特化,指骨延長。由指骨末端向上至膊骨,向後至軀體兩側後肢及尾間,生有一層薄的翼膜;膜上無毛,可見血管分布。胸骨具龍骨突。尾發達,向後延伸至股間膜的後緣。軀體背部毛色呈灰棕色,具有花白細點;腹面淺棕色。雌獸腹部有乳頭一對。

生產區域

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甘肅、山西、四川、福建、湖南、湖北等地。

藥材性狀

蝙幅種類很多,除上述外,常見的尚有家蝙蝠Pipistrel-lusabramus(Temminck);大耳蝠Plecotusauritus(L.);大菊頭蝠Rhinolophusferrum-equinumschreber等亦同等供藥用。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外用:礬末摻或調敷。

相關配伍

①治久咳嗽上氣,十年、二十年:蝙蝠除翅、足,燒令鰨末,飲服之。(《肘後方》)
②治久瘧不止:蝙蝠七個,去頭、翅、足,搗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清湯下,雞鳴時一丸,禺中(日近午)一丸。(《范汪方》)
③治小兒驚癇:入蟄蝙蝠一個,入成塊硃砂三錢在腹內,以新瓦合煅存性,候冷為末,空心分四服,兒小分五服,白湯下。(《醫學集成》)
④治小兒慢驚風及天夜啼:蝙蝠一枚(去翼、脂、肚,炙令焦黃),人中白一分(細研),乾蠍一分(微炒),麝香一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入人中白等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犬,每服以乳汁研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返魂丹)
⑤治瘰癧多年不瘥:蝙蝠一個,貓頭一個。上同燒作灰:撒上黑豆,煅其灰骨化,碎為細末,濕即乾摻,乾則油調敷。(《奇效良方》蝙蝠散)
⑥治金瘡(出)血肉瘺(肉瘺,《綱目》引作內漏):蝙蝠三枚,燒令煙盡沫下,絹篩之。上以水服方寸匕,一日服令盡,當下如水,血消化也。(《劉涓子鬼遺方》蝙蝠消血散)

臨床套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複方蝙蝠丸觀察222例,有效率為89.6%,顯效率達36.9%。單純型與喘息型療效無明顯差異。大多數病例在服藥1~4天內出現療效。少數病例服藥後出現頭暈、噁心、口子、上腹不適等副作用。可自行消失。製劑及用法:取新鮮蝙蝠剝皮、去胃腸,置瓦上焙乾(勿焦)研粉;另用一點紅5錢,鼠麴草1兩(均為乾品),水煎兩次,濾液合併濃縮成1:1濃度,然後加入蝙蝠粉6錢,以煉蜜拌勻,調製成丸。為1日量,早晚分服,10天為一療程。亦有用活蝙蝠1隻,和適量食糖,置鍋內隔水蒸取藥液,每日2次分服;或用死蝙蝠置瓦上焙焦研末,再加等量葡萄糖粉拌勻壓片,每片0.5克,每日12片(相當於1隻蝙蝠),2次分服。共治15例,服藥7天后明顯好轉4例,好轉4例,無效7例。

注意事項

《本草經集注》:莧實、雲實為之使。

特別說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