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動物)

蜣螂(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蜣螂(qiāng láng,英文Dung Beetle)俗稱屎殼郎(shǐ ké làng),屬鞘翅目金龜子科。體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蟲。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世界上有2萬多種蜣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最著名的蜣螂生活在埃及,有1~2.5厘米長。世界上最大的蜣螂是10厘米長的巨蜣螂。大多數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蜣螂
  • 拉丁學名:Geotrupidae
  • 別稱:屎殼郎、聖甲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鞘翅目
  • 亞目:雜食亞目
  • :金龜子科
  • 亞科:糞金龜亞科
  • :蜣螂屬
  • 分布區域:除南極洲以外的區域
昆蟲介紹,生活習性,形態特徵,種群分布,各地區別,生長階段,其他含義,

昆蟲介紹

鞘翅目(Coleoptera)金龜亞科(Scarabaeinae或Coprinae)昆蟲。用鏟狀的頭和槳狀的觸角把糞便滾成一個球,有時可大如蘋果。初夏時蜣螂把自己和糞球埋在地下土室內,並以之為食。稍後,雌體在糞球中產卵,孵出的幼蟲也以此為食。蟲體一般呈圓形鞘翅短,腹部末端露出。5~30公厘(0.2~1寸多)長。色深,有的具金屬光澤。雄蟲頭頂有一長而彎曲的角狀突。在24小時內吃的食物可超過本身的體重。因為能加速使糞便轉變為其他生物能利用的物質的過程,所以對人類有益。
見於古埃及許多繪畫及首飾中的甲蟲形護符描繪的是一種蜣螂Scarabaeus sacer. 其中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宇宙起源學說,蜣螂代表太陽,所滾的糞球代表地球。蜣螂3對足共30節(實際上該種僅20節,與之近緣的種方具30節),代表每月的30日。有些種類(如印度的Heliocopris屬和某些Catharsius屬)所滾的糞球非常大,外包一層黏土,乾後極硬,曾被誤認為是古時的石頭炮彈澳大利亞的共生蜣螂Macrocopris symbioticus生活於沙袋鼠肛門內。牧場金龜亞科(Geotrupinae)和蜉金龜亞科(Aphodiinae)的種類亦稱dung beetle,但不滾糞球,而是在糞堆下挖一洞,用以取食和產卵。蜉金龜較小,體型為略扁的橢圓形,長4~6公厘(約0.2寸),多為黑色,翅蓋黃色。牧場金龜(如Geotrupes屬)長14~20公厘(約0.5~0.75寸),褐色或黑色歐洲糞金龜子(G. stercorarius)是歐洲常見的種。

生活習性

蜣螂(Dung Beetle),勺狀頭型昆蟲,可將糞便變成球型。它們將卵產在此球狀糞便上並將卵掩埋,這樣可使幼蟲在孵化時,有現成的食物供應。
大多數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它常將糞便製成球狀,滾動到可靠的地方藏起來,然後再慢慢吃掉。一隻蜣螂可以滾動一個比它身體大得多的糞球。處於繁殖期的雌蜣螂則會將糞球做成梨狀,並在其中產卵。孵出的幼蟲以現成的糞球為食,直到發育為成年蜣螂才破卵而出。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樹汁為食,雌雄交配後,雌蜣螂把卵產在腐葉土里,約10天后,幼蟲便破卵而出,以腐葉土或動物糞便為食,幼蟲不斷成長,第二年七月化為蛹,約20天后變為成蟲。
蜣螂屬昆蟲綱鞘翅目,體黑色或黑褐色,體表有堅硬的外骨骼複眼發達,咀嚼式口器觸角鰓葉狀,有3對足,足適於開掘,有2對翅,前翅角質化,發育方式為完全變態發育。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

形態特徵

全體黑色,稍帶光澤。雄蟲體長3.3~3.5厘米,雌蟲略小。雄蟲頭部前方呈扇面狀,表面有魚鱗狀皺紋,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漸尖細並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後方之兩側有複眼,複眼間有一光亮無皺紋的狹帶。前胸背板密布勻稱的小圓突,中部有橫形隆脊,隆脊中段微向前曲成鈍角狀,兩側端各有齒狀角突1枚,在齒突前下方有一淺凹,其底部光滑無小圓突,淺凹外側有一較深的凹,底部小圓突十分模糊或缺如;小盾片不可見;前翅為鞘翅,相當隆起,滿布緻密皺形刻紋,各方有7條易辨的縱線;後翅膜質,黃色或黃棕色。口部、胸部下方,有很多褐紅色或褐黃色纖毛,中後足跗節兩側有成列的褐紅色毛刺。雌蟲外形與雄蟲很相似,惟頭部中央不呈角狀突而為後面平、前面扁圓形的隆起,頂端呈一橫脊;前胸背板橫形隆脊近似直線,兩側端不呈齒狀突角,且只有外側的深凹,明顯可見。
棲息在牛糞堆、人屎堆中,或在糞堆下掘土穴居。吸食動物之屍體及糞尿等。有夜間撲燈趨光的習性。產卵後,雌雄共同推曳糞土將卵包裹而轉成丸狀。分布江蘇、浙江、雲南及其它大部分地區。

種群分布

世界上有2萬多種蜣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最著名的蜣螂生活在埃及,有1-2.5厘米長。世界上最大的蜣螂是10厘米長的巨蜣螂。

各地區別

非洲的蜣螂
在非洲大草原上,當雨季雨後的第四天夜裡,成千上萬隻蜣螂就會從地下鑽出來。
大雨過後,大象貪婪地享用著新生的植物,可是消化系統難以承受這突然增大的負荷,不少吞下去的食物又奉還到地面上。巨蜣蜷是蜣螂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它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大象糞便
剛出穴的蜣螂,馬上就可以飛起來尋找食物。蜣螂的身長約七到八厘米,它的身體前半部分極堅硬,即使是碰上一隻很大的雕鵠也很難被摧毀。為了尋找大象,蜣螂常常要飛行很遠的路程。一旦它嗅到了大象糞便的味道,便會一直沿著大象行走的路線追下去。當蜣螂追到目標之後,就會將翅膀一縮,猛地摔落到地面上,然後調整身體開始奔跑。蜣螂並不是真的在吃大象糞便,因為它無法吞食這些堅硬的東西,它只是食用大象糞便中的微生物和營養物。
蜣螂也叫聖甲蟲,意為:神聖的甲蟲。它的技巧是將糞便滾成一個小小球,推到安全的地方去享用。與聖甲蟲不同,巨蜣螂採取另一種策略。它先是在地面上大吃,然後再著手在地面下挖一個小小的貯藏室,把象糞推到那裡邊緊緊地封好。
聖甲蟲那訓練有素的口器,開始起來可以像一台滾軋機一樣從纖維中分離出美味純淳漿來。
從雨季一開始蜣螂們就成堆地聚在象糞上,有時,一團象糞上竟撲著40多隻蜣螂及4萬多隻其它的甲蟲。
每天,大象們在平原上留下數百噸象糞,後面跟隨著蜣螂大軍。一部分象糞被埋入地下,蜣螂的勞動使得土地肥活起來。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巨蜣螂在其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
在蜣螂們出洞前三個星期,它們已經交配完畢,準備生育後代了。雌蜣螂在糞堆下挖出一個坑道,然後把土推到地面上,堆成一個金字塔形的土堆。這個坑道連線一個地下室,這是它們貯存食物的地方。雨季一開始,蜣螂每天都要從事這項勞動。在此期間,它對食物十分節省,終日忙著為生兒育女做準備。
在它的頭頂上有一個大鐵礦,叫唇基。用它可以刨鬆土壤,然後用前足把身體下面疏鬆的土推到身體後面去,再下一步,就是想盡辦法,把土推到地面上去。
挖掘一個貯藏室通常要用2-3個小時,而且只有雌蜣螂自己動物。它爭分奪秒地挖著,因為放在地面上的食物在太陽的照射下很快會變質。挖掘一個能夠貯藏全家所需食品的貯存室,需要搬運的土方量相當於蜣螂自身體重的400倍。
搬運象糞的辦法之一是雌蜣螂背過身去,用雙腿一點一點地退著行走,把東西運下去。雌蜣螂把食物運到坑道中,然後再由雌蜣螂背到貯藏室里。
儘管雌蜣螂已經安全地將食物貯存在地下,但還是不能休息,它立即還要挖掘一個坑道,這個坑道要挖在貯藏室的裡面。第二個通道需要延伸得很長,它的終點將是雌蜣螂的產房,這又是一項艱苦浩繁工程
雌蜣螂把後腿支撐在通道的一邊作為支點,然後用它鐵鏟般的頭在堅硬的土中打出一個洞孔來。通道的寬窄僅能容下它的身體,並且只是單行道。所以兩隻蜣螂交會時,就會出現一些麻煩。一個較為有效的辦法是背對背地錯過。其中一隻蜣螂必須抓住通道頂,通常這個角色由雌性扮演。
它開始挖掘另外一個洞室,這間屋子將有一隻鞋盒那么大,這也是它所挖掘工作的最後一部分。先要挖一個比它身體稍大的通道,然後以此為基礎,向不同角度拓展空間。積土運走後,蜣螂對洞壁和洞頂進行修整,清理。在過去的12小時中,它已搬運了超過自身體重1000倍的土壤。所有貯存的食物都要搬進一米深的孵育室中。雌性蜣螂沿著它的食品堆周圍又挖了一個容納它身體的空隙,然後蜣螂封住這隻洞的尾端,以保證裡面的溫度。
雌蜣螂一直不停地忙著。它已經滾好了兩個孵化球,又開始製作第三個球了。每作完一個球體,它都排下了一個卵在球體內,球體內的卵約2毫米長,6天后,它就會孵化出來。
雌蜣螂前足把糞球分開。將它產下的第三隻卵放到小糞球中。它將新產下的那隻卵封閉好,以防水壞死。它需要修正這些卵糞球。它用前足輕輕地拍打纖維性的食料,同時用它的後腳轉動著小球,就這樣一邊拍打,一邊轉動,糞球越來越光滑。
球內的幼蟲把身體鑲嵌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不停的轉動,不停的進食。裡面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這給幼蟲發育提供了條件。
雌蜣螂總是來回依次輪流滾動著它的每一個孵化球,並慢慢地用土把它們蓋起來。它來回地翻滾,以便使每一個小球能與潮濕的地面接觸。雌蜣螂伸出後腿,比量著每一個球的大小,這對於保持每一個子女有足夠的食物是至關重要的。雌蜣螂用土壤覆蓋著小球,這層外衣保證裡面的幼蟲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里生長。
經過幾個小時的不停滾動,小球包上了一層紅色的粘土,它保護著裡面的小蜣螂,這個地下洞室就是小蜣螂逃避捕食者、成長發育的好地方。

生長階段

滾糞球的蜣螂
它開始挖掘另外一個洞室,這間屋子將有一隻鞋盒那么大,這也是它所挖掘工作的最後一部分。先要挖一個比它身體稍大的通道,然後以此為基礎,向不同角度拓展空間。積土運走後,蜣螂對洞壁和洞頂進行修整,清理。在過去的12小時中,它已搬運了超過自身體重1000倍的土壤。所有貯存的食物都要搬進一米深的孵育室中。雌性蜣螂沿著它的食品堆周圍又挖了一個容納它身體的空隙,然後蜣螂封住這隻洞的尾端,以保證裡面的溫度。雌蜣螂一直不停地忙著。它已經滾好了兩個孵化球,又開始製作第三個球了。每作完一個球體,它都排下了一個卵在球體內,球體內的卵約2毫米長,6天后,它就會孵化出來。雌蜣螂前足把糞球分開。將它產下的第三隻卵放到小糞球中。它將新產下的那隻封閉好,以防水壞死。它需要修正這些卵糞球。它用前足輕輕地拍打纖維性的食料,同時用它的後腳轉動著小球,就這樣一邊拍打,一邊轉動,糞球越來越光滑。
球內的幼蟲把身體鑲嵌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不停的轉動,不停的進食。裡面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這給幼蟲發育提供了條件。雌蜣螂總是來回依次輪流滾動著它的每一個孵化球,並慢慢地用土把它們蓋起來。它來回地翻滾,以便使每一個小球能與潮濕的地面接觸。雌蜣螂伸出後腿,比量著每一個球的大小,這對於保持每一個子女有足夠的食物是至關重要的。雌蜣螂用土壤覆蓋著小球,這層外衣保證裡面的幼蟲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里生長。經過幾個小時的不停滾動,小球包上了一層紅色的粘土,它保護著裡面的小蜣螂,這個地下洞室就是小蜣螂逃避捕食者、成長發育的好地方。滾糞球的蜣螂。
當你漫步鄉間小道或到牧區遊覽時,常可發現滾動著的糞球。仔細瞧瞧,原來是兩隻昆蟲在搬運“寶貝”——充飢的糧食。它們的行為十分奇持,一隻在前頭拉,一隻在後面推,這一拉一推,糞球就向前方慢慢滾動。原來這是一對夫妻。通常雌蟲在前,雄蟲在後,配合默契,那種情景,的確十分有趣。這種靈巧滑稽的小昆蟲,就是通常所說的蜣螂或屎克螂,也有稱它為糞金龜或牛屎龜的。蜣螂為完全變態昆蟲,夜出性。但推糞球是在白天進行。穴居地下(洞穴)生活。中國古書《爾雅翼》(宋代羅願著)中曾記載:“蜣螂轉丸,一前行以後足曳之,一自後而推致之,乃坎地納九,不數日有小蜣螂自其中出”。從這幾句話的記載可以看出,作者的觀察是非常細緻的,並告訴我們蜣螂推糞球的目的。蜣螂能把大堆的牛糞做成小圓球,然後一個個推向預先挖掘好的洞穴中貯藏,慢慢享用。因為圓形在地面滾動時省力,運回巢穴比較容易。雌蜣螂把卵產在糞球里,卵孵化後,出世的小蜣螂立刻就可以得到食物吃。這是蜣螂對它的子女母愛的表現。它寧願自己付出辛勞,使子女出世後不必再東奔西跑為找食而辛苦。然而在蜣螂的同類中,也隱藏著一些懶漢和無賴,它們不好好勞動,常常伺機在半路上去搶奪滾動著的糞球,妄圖占為已有,雙方為此展開一場搏鬥。若是“強盜”獲勝,不但掠走糞球,連別人的“妻子”也一起擄走,這些無賴實在可惡!

其他含義

蜣螂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也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思想文化意識。如,在古埃及人看來,蜣螂是一種神聖動物。他們相信在空中有一個巨大的蜣螂,名叫克羅斯特,是它用後腿推動著地球轉動的。在埃及到處可見它的圖騰商品、形象、文字,在那裡,它不僅是避邪的護身吉祥之物,也是象徵生命不朽及正義之物。另外還有如《和蜣螂》這樣的寓言故事,也告訴我們,弱者可以向強者挑戰,只要不屈不撓,堅持戰鬥,最終定會取得勝利。
蜣螂蜣螂
蜣螂,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屎殼螂。據說,古埃及人是從蜣螂的孵育室中得到啟示而找到了使法老遺體防腐的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