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瘡

蜘蛛瘡俗稱帶狀皰疹,又名“纏腰火丹”、“蛇串瘡”、“纏腰龍”,指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痛如火燎,狀如蜘蛛者。其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皮膚病。發病最初期,患者會出現輕度發熱、感覺疲勞、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發病部位皮膚感覺過度敏感或有陣發性神經痛等症狀。隨後會出現局部皮膚潮紅,出現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的粟米至黃豆大小的丘疹,丘疹很快轉變為水皰、大皰或血皰,逐漸增多,融合成片。同時疼痛逐漸劇烈,表現為持續性燒灼感,針刺刀割狀痛,晝夜不息。2至4周后大部分病人會好轉。

基本介紹

  • 別稱:帶狀皰疹
  • 中醫病名:纏腰火丹、蛇串瘡、纏腰龍
  • 英文名稱:Zoster
  • 就診科室:中醫皮膚科
  • 常見病因: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
  • 常見症狀: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的粟米至黃豆大小的丘疹,很快變為水皰、大皰或血皰,增多並融合成片,疼痛劇烈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1.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調,以致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而化熱,濕熱搏結,兼感毒邪而發。
2.常為心經火旺、脾肺濕熱與肝膽火旺所引發。

臨床表現

本病好發於春秋季節,成人多見。發疹前往往有發熱、倦怠、食不振等前驅症狀,經1~3天后,患處皮膚潮紅,進而出現多數成群簇集的粟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發亮,內容透明澄清,互不融合。
皮疹沿皮神經分布,單側發疹,不超過體表正中線,多呈不規則帶狀排列。常見於肋間神經、頸部神經、三叉神經及腰骶神經支配區,如顏面、頸、胸背、腰腹部,亦可侵犯眼、耳、口腔及陰部黏膜、神經痛為本病特徵之一,可於發疹前或伴隨發疹出現。疼痛沿受累神經去配區域放射。
老年患者常於損害消退後遺留較長時間的神經痛。病程約需1~2周,愈後可後遺暫時性色素沉著,不留瘢痕,亦可因水皰破潰破形成糜爛或繼發感染。

辨證施治

1.內治則
(1)肝熱盛型 ①證候 局部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自覺口苦咽乾、口渴,煩悶易易怒,食慾不佳。小便赤,大便乾或不爽。舌質紅,舌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②辨證 肝膽熱盛,氣滯濕阻,兼感毒邪。③治則 清利濕熱,解毒止痛。④方藥 龍膽瀉肝湯加減;或中成藥龍膽瀉肝丸
(2)脾虛濕盛型 ①證候 皮膚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時涯,女性患者常見白帶多。舌質淡體胖,舌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②辨證 脾失健運,蘊濕不化,兼感毒邪。③治則 健脾利濕,佐以解毒。④方藥 除濕胃苓湯加減;中成藥胃苓丸或參苓白朮丸
(3)氣滯血瘀型 ①證候 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②辨證 氣滯血瘀,餘毒未盡。③治則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④方藥 活血散瘀湯加減;中成藥血府逐瘀丸
2.或按照疹期論治
(1)疹前期 治宜清疏肝經風熱火毒、和絡止痛,方用桑皮飲合柴胡清肝湯加減:藥用桑白皮,地骨皮,木通,葛根,柴胡,黃芩,天冬,麥冬,玄參,甘草,加入生薑,蔥頭。水煎服,每日一劑。
(2)出疹期 治宜清肝火、利濕熱、化瘀止痛。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或口服龍膽瀉肝丸。若眼部出現損害性疼痛,應抓緊時機積極治療。
(3)疹後期 皮疹消退後,皮膚刺痛、燒灼樣疼痛者並不少見,多是病後氣滯血瘀、氣血兩虛。常用的治則有:①益氣化瘀法 黃芪,丹參,黨參,白朮,白芍,川楝子,元胡,制乳香,沒藥,當歸,絲瓜絡,炙甘草。水煎服,每日一劑。②通絡鎮痛法 生蒲黃,五靈脂,元胡,川楝子,地龍,絲瓜絡,白芍,甘草。每日一劑,水煎服。③行氣化瘀法 柴胡,赤芍,當歸,丹參,元胡,紅花,白朮,制乳香,沒藥,川楝子,枳殼,炙甘草。每日一劑,水煎服。
2.外治則
(1)雄黃,明礬,百部,五倍子。加75%酒精,浸泡5~7天,取浸泡液外塗患處,每日數次。
(2)七葉一枝花,大黃,研細末,用麻油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4~6次。
(3)蜈蚣,全蠍,冰片。加75%酒精,浸泡3~5天,取浸泡液外塗患處,每日數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