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籟

蜀籟

《蜀籟》是民國時期四川遂寧人唐樞(林皋)撰寫的一本語言學專著,蒐集有四川方言詞語及熟語約5000餘條,乃於1930年石印問世。今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蜀籟
  • 撰者:唐樞
《蜀籟》概述,地位和貢獻,原本不足處,整理本之疏失,

《蜀籟》概述

四川遂寧人唐樞(林皋)廣收四川方言詞語及熟語約5000餘條,編成《蜀籟》一書,1930年石印問世。全書近26萬字,收錄的詞語、句子都是至今尚活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以及各行各業用語,內容非常豐富。全書按部首編排,但未標部首名,每個部首內以詞語首字的筆畫多少為序,由少到多,首字筆畫相同者又以詞語字數多少為序。全書所收詞語句子均未作注釋,因為大多數都為當時四川人所耳熟能詳。

地位和貢獻

(一)集民國時期四川口語收集之大成
四川方言詞語的採集始於西漢揚雄的《方言》,但《方言》所收集的蜀方言詞語都是零散的夾雜於全國各方言之間。以後又有人不斷地對四川方言進行收集與研究,李實的《蜀語》共收四川方言詞語539條,以單音詞為主,不分類,以同音字注音,每條都詳加注釋,有些說明出處,舉例有的也有出處。清代成都人張慎儀廣收方言詞語,輯成《蜀方言》兩卷,收四川方言詞語803條,仿《說文》體例,按詞的意義類屬編排,意義相關的詞語編在一起;釋義之法與《蜀語》一樣,詳而有據,舉例說明出處,反切注音。以上二書,收集的詞語不全是口語辭彙,有些是文獻用例。大規模的口語辭彙收集,是1890年西方傳教士鐘秀芝開始編寫的《西蜀方言》,1900年在上海付梓。該書共收字頭3786個(包含異體字112個),無字詞191個。但《蜀籟》更是有所突破,收集的口語辭彙及熟語約5000餘條,可以說是集解放前四川口語收集之大成。
(二)《蜀籟》語料反映了民國時期部分方言語音的特徵
《蜀籟》因為語料豐富,所以較好保存了當時方言語音的一些特徵。當時遂寧話語音存在部分[f]、[x]混淆的現象。如:卷一“不圓換”,義為“某件事沒做得完整或說謊說得有破綻”,現在作“不圓范”,卷二“圓圓換換”,現在作“圓圓范范”。“黃桶”義為很大的木桶,遂寧話讀為“房桶”,如卷二:“房桶腰桿”,卷四:“要拿房桶那們大個肚皮來裝”。卷二“太陽出來輝紅,曬得石頭梆硬”,“輝紅”應為“緋紅”。
某些見系二等字聲母為舌根音。如:“改交”,現在作“解交”,義為調解糾紛。卷一:“下不得無情手,做不得改交人。”卷二:“天上人打架,要地下人改交。”卷四:“自慪自改”應為“自慪自解”,義為自己生氣,自己想通消了氣。
還有如當時“腳”與“足”已經讀成同一個音了,如卷一“下四腳”寫成“下四足”,同卷“一腳帶”寫成“一足帶”,卷二“好角色”寫成“好足色”,同卷“好足色不在頭二三下”。與現在成都話將“足球”說成“腳球”語音一致。當時把彩虹讀為[kog],《蜀籟》用“槓”字,如卷三“東槓日頭西槓雨”,義為“東邊出現彩虹意味著會睛,西邊出現彩虹意味著會下雨。”
(三)彌補了現代大型辭書的缺陷
1.補收詞
眼淚水:《蜀籟》卷四:“眼淚水泡飯吃”,同卷:“眼淚水往肚皮頭流”,又同卷:“算盤一響眼淚水長淌”。比《蜀籟》時代稍早的擬話本小說《躋春台》亦有用例,卷四:“這一陣把我的兩腿打破,痛得我眼淚水只往肚落。”曾憲國《霧都》:“這情景被她收進眼裡,倚在廚房門柱揩不盡眼淚水。”《漢語大詞典》未收。
搭拌:多虧(某人)幫忙。《蜀籟》卷二:“寡母子生兒搭拌眾人。”
有些方言詞,現代多數地區不存,而被收在此書中得以保存。如“一角帶”,各方言詞典和大型辭書均未收錄,但現在四川內江等地區還用,如“他是端公道士一角帶”,意謂他身兼二職。過去貧民家遇喪葬時,往往請這種人以節約分別請端公和道士的開支。
2.補義
朝日:《漢語大詞典》“朝日1:早晨初升的太陽。朝日2:1.古代帝王祭日之禮。2.帝王坐朝聽政之日。”《蜀籟》卷三:“為著他人事朝日憂在心。”清冉崇文《洋菸賦》:“一口兩口,三天五天,既從心中有癮,自愧囊底無錢。朝日神思夢想,靜夜意絆情牽。”《躋春台》卷一:“不覺已到九月,其母天天追問,路生東推西誑,想說實言,又怕母親慪氣,朝日煩悶,胡思亂想。”卷二:“朝日裡心中細思想,假相好巧言去投降。”卷三:“德輝為人奸詐,且多隱惡,因衣食不足,想方拉騙,做事更加欺心,而家中越加緊促,朝日愁悶。”卷四:“朝日憂慮,無計可施。”
翻:《蜀籟》卷四:“翻話難說翻病難醫。”《躋春台》卷一:“帳還清將余錢醫夫病患,那知道人背時越醫越翻。”巴金《春》十三:“昨天下午病已經好了,怎么好好的今天又翻了。”《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均未及此義。
巫教:《四川方言詞典》:“同‘巫’,沒有正義,不講原則”。還指沒有發展成有組織、有場所的成熟宗教,以巫師活動為特徵的原始宗教,如《蜀籟》卷一:“不管他巫教道教,只要搞得熱鬧。”
3.糾正釋義錯誤
盤家:《漢語方言大詞典》:“理家。”《漢語大詞典》:“方言,指善於管理家務。”釋義錯誤,其實是指為了家人的生計而辛勞。《蜀籟》卷四:“盤家養口。”《躋春台》卷三:“他原是我請的,況又比我更窮,賣力盤家,今陷他在卡中,他家怎能過活?”賣力盤家,指靠出賣氣力養家。卷四:“世間謀生之路極多,挑蔥賣蒜也可盤家,傷命養親,何以算孝?”
4.補例
罩子:《四川方言詞典》“罩子”條:“蚊帳”,但未舉例。《蜀籟》卷一:“乾兒做不得孝子,蚊煙當不得罩子,闕嘴打不得哨子,子抬不得轎子。”

原本不足處

(一)體例
《蜀籟》編排上將詞和俗語統一編排在一起,這樣的長處是使詞典使用者能學到詞在語言環境中的實際用法,而不僅僅是知道詞義。但詞和例句混合編排,對於詞語的查檢,詞語的切分都有困難。現在詞典編排通行的做法是單字詞下排雙音節和多音節詞,然後再分別舉例。
全書所收詞語句子均未作注釋。對於當時大家耳熟能詳,都能理解的詞,由於時過境遷,很多詞不加考證注釋一般人就不知確切意義了。如本書收“不釘對”,由於未作注釋,後來的《四川方言詞典》和《成都方言詞典》均未收錄,查檢《西蜀方言》,發現記錄有“丁對”一詞,舉例“他兩個的力量丁對”,英語釋義為“他兩人的力量相稱”。可知此“釘對”即“丁對”,義為“(力量等)相當、相稱”。
全書無索引,不利查檢。由於未注音,對於復原當時確切語音有困難。
(二)收詞
《蜀籟》收詞規模確實達到了在此之前未有的高度,但收入了不少通語。如以“不”開頭的三字語,就收了以下流行於通語中的詞,如“不客氣、不服氣、不留心、不虛心、不甘心、不放心、不熱心、不聽話、不鬆手、不丟手、不懂事、不怕事、不必說、不好說、不要說、不明說、不見效、不生效、不確實、不踏實、不貪耍、不願意、不如意、不滿意、不在意、不近情、不徇情、不明白、不坦白、不純正、不欺生、不值錢、不要錢、不講究、不追究、不認帳、不認真、不認識、不服老、不過癮、不合群、不合身、不清楚、不清靜、不得志、不得時、不成器、不好看、不好過、不好惹、不中用、不中聽、不通理、不完善、不完全、不脫俗、不得體、不打緊、不在理、不應該、不乾淨、不方便、不光彩、不厭煩、不懼怯、不喜歡、不爽快、不深沉、不漂亮、不容易、不稀罕、不間斷、不停留、不答應、不妥協、不起床、不高興、不護短、不著急、不耐煩、不吃虧、不贊成、不承認、不知足、不長進、不一定”。當然,這些通語也可以理解為當時四川方言區亦常用,但與此書收錄方言俗語的宗旨相左。
(三)用字
有些字本有非常通行的字而不用,過多選用同音字代替。
表示“指戳”義,四川方言多用“戳”,讀如do,《四川方言詞典》就收有“戳背脊骨、戳背殼、戳客、戳爛事”等詞語。《蜀籟》中多寫作“奪”,如卷一:“一筆奪破天”、“你說一句他奪一句”、“你莫奪我鼻子我莫奪你眼睛”、“十個說客當不倒一個奪客”卷二:“奪漏窟窿”、“指指奪奪”,卷三:“癩蟈蟆變的,奪一嚇跳一嚇”卷四:“紙糊燈籠一奪就穿”。
表示次數的的“下”,《蜀籟》中多寫作“嚇”,如卷一:“不依嚇數”、“伸一嚇縮一嚇”卷二:“嘗嚇辣子湯”卷三:“會打捶不在頭二三嚇”、“湊倒一嚇來跟你算總賬”、“當回舅子也要吃嚇九大碗”、“痛處嚇嚇戳倒短處嚇嚇捉倒”卷四:“要死也要拼嚇命”、“運氣不對頭,嚇嚇馬咬牛”、“騎馬沒有碰倒親家,騎牛嚇嚇碰倒親家”。
“整”義為“捉弄,害;做”,《蜀籟》中多寫作“振”,卷一:“十娟九無情,有情就會振死人。”卷二:“振冤枉。”卷三:“東方發白,振齊擦黑。”卷四:“膏民脂下民,端振鄉里人。”同卷:“要振濫就振濫,頗倒壇壇沖罐罐。”

整理本之疏失

四川人民出版社於1962年翻印此書,又於1982年重版,補上了部首查字索引,並對原書中的錯字、落字和衍文作了訂正,用方括弧[]改正錯字,如懷疑有錯,則加上問號。用圓括弧()補上落字,衍文亦用圓括弧括上。校訂者改正了原書很多錯誤,如分別“那”和“哪”,如“曉得那[哪]們生起的”、“只認得睜眼羅漢那[哪]認得閉眼觀音。”但還有一些錯誤,校訂者沒有注意到,並且原書有些本來不誤的地方校訂者誤疑誤改了,下面以1982年版舉一些例子。
(一)原文不誤而疑誤
卷一:“光棍怕淨棍[股頭?]。”按:“光棍”指流氓、無賴,如卷二:“將軍哪怕朝廷反,光棍不怕是非多。”卷一:“一個光棍要十個幫襯。”“淨棍”指一無所有的窮漢,過去有句俗語,叫“楓樹發芽,淨棍稱爺。”楓樹發了芽,天氣逐漸暖和,可以少穿衣服。同樣“楓樹落葉,淨棍落劫。”楓樹落葉了,天氣逐漸變冷,淨棍要挨凍了。“光棍怕淨棍”義為再怎樣地痞、無賴,碰到一無所有的人跟你拚命,也會害怕。卷一還有:“不怕光棍只怕淨棍。”同卷:“光棍怕淨棍,淨棍怕聊棍。”
卷一:“倚門賣笑〔俏?〕。”按:“倚門賣笑”也是一個固定成語,舊時形容妓女的生活,典出《史記·貨殖列傳》:“刺繡文不如倚市門。”義為“刺繡織綿不如倚門賣笑”。
卷一:“一口難說兩面[句?]話。”按:“兩面話”指相反的話,“一口難說兩面話”指一個人不會說自相矛盾的話。而不是“一張嘴說不出兩句話。”
卷一:“人直有人逢[?],路直有人走。”按:“逢”字不誤,義為逢承、逢迎、喜歡。義為:“路直走的人自然多,人正直結交的人也多。”
《二)原文不誤而改
卷一:“一涌[踴]上前。”按:“涌”除了指水涌之外,也可以指人群像水湧出,如《新西遊記》第二回:“那捉東洋車的巡捕,見追不著東洋車,便吹起號,叫來旁邊巡捕圍了攏來一看,見有許多沒辮子的中國人立在路旁,便大叫道:‘賴煙錢的毛臉賊在這裡了!賴煙錢的毛臉賊在這裡了!’一湧上前,拖著一個問道:‘你為什磨賴煙錢?”’可不改。
卷一:“丁丁貓變的除了眼睛莫[沒]得臉”四川方言中多將“沒、不要”說“莫”。如改成“沒”,則方言意味盡失,不改為是。其它如卷一:“三天莫[沒]得兩天好。”同卷:“三天不害人,走路莫[沒]精神。”同卷:“三十夜晚看皇曆,莫[沒]得日子了、”卷二:“幸喜鼻子莫〔沒」有朝天長,不是都會著雨灌死。”
卷一:“估[苦]打成招。”按:估即強迫,就是強行用刑,使招供。不改為是。卷一:“只宜惡估不宜善求。”同卷:“估買估賣。”義為強買強賣。
卷二:“吃生穀子遇到?椎窩啄[春]的,按:“椎窩啄”,不誤,是春椎的柞。因形狀為一個彎勾形,四川方言中把具有彎勾形的都稱為“啄”,如過去迷信認為人腦袋前額或後腦勺是否突出能決定他的聰明與財運,有俗語“前啄金、後啄銀,沒得啄啄不機靈。”
(三)原文不脫而誤補
卷一:“三個菩薩燒兩注香還莫(得)你的希望”。按:“莫你的希望”也可通,此種句式四川方言中習用,如“今天中午只煮了兩碗米,莫你的那一碗。”可不補。
卷一:“三個錢一十的李子,哪個不曉得你(的)底子。”按:“你底子”就是“你的底子”,此類用法也習見,如“你家裡,我們屋頭,他女兒”等。可不補。
卷二:“寧肯截個腦殼,不(肯)割個耳朵。”按:“寧肯……不”組成一個選擇句,句子簡潔而且顯得選擇語氣堅定。如同卷:“寧肯吃明虧,不吃暗虧。”、“寧肯塞牢洞不塞狗洞。”“寧肯守死寡不守活寡。”
卷二:“天下有個理國家有個(法?)王[黃]耍耍有個草把場”。按:此句雖未斷句,但根據整理者改補的字來看,他的斷句應為:“天下有個理,國家有個(法?)。王〔黃]耍耍有個草把場。”但不加補改,也可以這樣點斷並講通,“天下有個理,國家有個王,耍耍有個草把場。”此處“耍耍”指不務正業的混混兒。
(四)原文誤而未改
卷一:“伶伶人常代三分悶。”按:“代”,應為“帶”,義為聰明的人總是帶著幾分傻相。
卷一:“咳嗽未起床,撒[?]鞋未離房,耳聽門環響,一趟走他娘。”按:“撒鞋”不可通,應作“靸鞋”,指鞋後跟踩在腳下,像穿拖鞋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