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漆

蜀漆

蜀漆,中藥名。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febrifugaLour.的嫩枝葉。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祛痰,截瘧之功效。用於症瘕積聚,瘧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蜀漆
  • 別稱:七葉、雞尿草、鴨尿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虎耳草科
  • :常山屬
  • :常山
  • 分布區域: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 採集時間:夏季
  • 用量:內服:煎湯,3-6g;或研末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貯藏,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嫩枝葉。

性味

味苦、辛,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痰,截瘧。

主治

用於症瘕積聚,瘧疾。

相關配伍

治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金匱要略》蜀漆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研末。

使用注意

正氣虛弱,久病體弱者慎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曬乾。

二、炮製方法

1、蜀漆:取原藥材,篩淨灰屑,揀去雜質。
2、炒蜀漆:取淨蜀漆,清炒至微焦為度。或用酒炒。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形態特性

灌木,高1-2米;小枝圓柱狀或稍具四棱,無毛或被稀疏短柔毛,常呈紫紅色。葉形狀大小變異大,常橢圓形、倒卵形、橢圓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6-25厘米,寬2-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或粗齒,稀波狀,兩面綠色或一至兩面紫色,無毛或僅葉脈被皺卷短柔毛,稀下面被長柔毛,側脈每邊8-10條,網脈稀疏;葉柄長1.5-5厘米,無毛或疏被毛。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有時葉腋有側生花序,直徑3-20厘米,花藍色或白色;花蕾倒卵形,盛開時直徑6-10毫米;花梗長3-5毫米;花萼倒圓錐形,4-6裂;裂片闊三角形,急尖,無毛或被毛;花瓣長圓狀橢圓形,稍肉質,花後反折;雄蕊10-20枚,一半與花瓣對生,花絲線形,扁平,初與花瓣合生,後分離,花葯橢圓形;花柱4(5-6),棒狀,柱頭長圓形,子房3/4下位。漿果直徑3-7毫米,藍色,乾時黑色;種子長約1毫米,具網紋。花期2-4月,果期5-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200m的林緣、溝邊、濕潤的山地。分布於陝西、甘肅、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藥材性狀

嫩枝圓柱形,細弱,有縱皺紋。葉皺縮破碎,褐綠色或黃褐色,完整者展平後,葉片呈橢圓形、廣披針形或長方狀倒卵形,長5-17cm,寬1-6cm,先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楔形,兩面疏被短毛或光滑無毛,葉柄長1-2cm。多嗅有特殊悶氣,味微苦。以老梗少、葉大不破碎、味濃為佳。

藥理作用

具有抗瘧作用,能迅速控制症狀及消除血中瘧原蟲,但作用時間短,故容易復發。對阿米巴原蟲有抑制作用,還有解熱作用,催吐作用。

現代套用

用於瘧疾,小兒驚厥,中惡等。

相關論述

《吳普本草》:“蜀漆,如漆葉,藍青相似,五月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