蚰蜓(《聊齋志異》十一卷篇目)

蚰蜓(《聊齋志異》十一卷篇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蚰蜓》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蚰蜓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蒲松齡
原文,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學使朱矞三家門限下有蚰蜒,長數尺。每遇風雨即出,盤旋地上如白練。按蚰蜒形若蜈蚣,晝不能見,夜則出,聞腥輒集。或云:蜈蚣無目而多貪也。

譯文

學使朱矞三家門檻下,有條蚰蜒,長好幾尺。每遇到颳風下雨天氣,蚰蜒就會鑽出來,盤旋在地上,很像是一團白絹。據說:蚰蜒形狀像蜈蚣,白天看不見,晚上才出來。聞到腥味就聚到一起。有的人說:蜈蚣沒有眼睛,性貪。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