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多情自古原多病

虞美人·多情自古原多病

病中,黃昏,城頭角響,心情惡劣。

一開篇,便是這樣一個場面,“黃昏又聽城頭角,病起心情惡”,情況差到了極點。正在熬藥,藥湯剛剛沸騰起來,短柄的燈燭閃著青青的火焰,同樣是不好的感覺。“藥爐初沸短檠青,無那殘香半縷惱多情”,燃著香,香也殘,煙氣也只半縷,仿佛世間一切的糟糕都集中在一起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虞美人·多情自古原多病
  • 創作年代:(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
  • 作品出處: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黃昏又聽城頭角,
病起心情惡。
藥爐初沸短檠青,
無那殘香半縷
惱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
清鏡憐清影。
一聲彈指淚如絲,
央及東風休遣
玉人知。

作品賞析

這等慘樣要怪誰呢?還不是要怪自己的多情?
其實上片狀物種種都是納蘭容若(納蘭性德)的主觀視角所見,物本無關悲喜,只是在納蘭容若(納蘭性德)多愁多病而敏感的心裡,一切都是灰色的。
下片愈發顧影自憐,“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鏡憐清影”,或是化自柳永的“多情到了多病”和張元乾的“有多情多病文園”,多情和多病連在一起,真是一位男裝的林妹妹了。在鏡子裡照見自己清瘦的姿容,也只有自傷自憐而已。
末句“一聲彈指淚如絲,央及東風休遣玉人知”,這是常常被人誤解的句子。單看字面,仿佛是說彈一下手指便淚水如絲而下,但心裡還是念及遠方的玉人,央告東風不要自己多愁多病的情況告訴她知道。
如果這樣解,這首詞的主題便是男女情事。
而首先的一個疑問是:為什麼“一聲彈指”就會惹得納蘭容若(納蘭性德)“淚如絲”呢?如果是睹物思人而“淚如絲”,或者是唱一首歌、喝一壺酒而“淚如絲”,都好理解,可為什麼彈一下手指就“淚如絲”呢?大家試試彈一下手指,會生出什麼感觸呢?
這要先從彈指說起。
彈指,這並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話,而是一個佛家術語,是從梵語意譯而來的,具體動作有二:一是拇指和食指作一個快速的摩擦;二是拇指和中指夾住食指,快速地把食指彈出去。佛家的彈指包含四種涵義:一是表示虔敬歡喜;二是表示警告;三是表示許諾;四是表示一種非常短的時間單位。
人們一般說起彈指,取的主要是第四種意思。蘇軾有個名句:“三過門前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是說他拜訪一位老和尚,開始的時候,老和尚身體健康,只是老了,後來再去,老和尚正在生病,後來再去,老和尚卻已死了,仿佛只是一彈指的工夫呀。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人生蒼涼之嘆,又有佛法超然世外的意涵,是為宋詩當中的頂尖名句。
彈指雖然是個時間單位,但一彈指便會發出聲音,所以納蘭容若(納蘭性德)說的“一聲彈指”自然也是可以的。宋詞里便有“往事回頭笑處,此生彈指聲中”,有“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但無論如何,彈指的“時間單位”這個意思是確定不移的。所以,納蘭容若(納蘭性德)的“一聲彈指”應當是慨嘆時間如電才是。
但是,若取這個意思(基本上是惟一的意思),“一聲彈指淚如絲”這句在上下文中依然很難解釋,於是,惟一合理的解法就是:這裡的彈指並不是佛家術語裡的彈指,而是指納蘭容若(納蘭性德)至交顧貞觀的詞集《彈指詞》,而所謂“一聲彈指”便是吟唱《彈指詞》中句子。如此,“一聲彈指淚如絲”便語意貫通,豁然開朗了。
但是,如此一解,和上文聯繫起來意思倒是通暢,可下文明明是說“央及東風休遣玉人知”,是心裡念及遠方的玉人,央告東風不要自己多愁多病的情況告訴她知道。明明有個“玉人”在,又關顧貞觀什麼事呢?
這個問題先放一下,我們先來看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唐詩——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我們可以想見揚州那月明如水的夜晚,小橋幽雅,美女吹簫,場面自是醉人。但是,事實上,這裡的“玉人”並不是指美女,而是指詩題中的那位判官韓綽。——這句詩真是因誤讀而成名呀,要是大家知道那橋上站著一位“判官”,不知會是什麼心情呢?
韓綽是杜牧的同事兼好友,這首詩是杜牧離開揚州後懷念韓綽而寫來寄給他的。“玉人”這個詞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是指美女,事實上它是可以男女通稱的,尤其在唐代很常見。況且,杜牧這首詩題目就叫《寄揚州韓綽判官》,從寄詩之體例看,玉人也當是韓綽才對。兩個證據一匯總,玉人必是韓綽無疑。
再看看其他唐詩:
盧綸的《送馬尚書郎君侍從歸覲太原》
玉人垂玉鞭,百騎帶櫜鞬。從賞野郵靜,獻新秋果鮮。
塞屯豐雨雪,虜帳失山川。遙想稱觴後,唯當共被眠。
還是盧綸的《偶逢姚校書憑附書達河南郄推官因以戲贈》
寄書常切到常遲,今日憑君君莫辭。
若問玉人殊易識,蓮花府里最清羸。
權德輿的《送盧評事婺州省覲》
知向東陽去,晨裝見彩衣。客愁青眼別,家喜玉人歸。
漠漠水煙晚,蕭蕭楓葉飛。雙溪泊船處,候吏拜胡威。
這都是以玉人指男性的例子,像美男子衛玠這樣的人物便已經有玉人之稱了。所以,納蘭容若(納蘭性德)以玉人指稱顧貞觀,這也是合情合理的說法。納蘭容若(納蘭性德)自己多愁多病,又感動於好友的詞章,更不願好友得知自己的這般境況而憂愁惦念,這也正符合納蘭容若(納蘭性德)的摯情摯性。如此,“一聲彈指淚如絲,央及東風休遣玉人知”正合那多情之人的誠摯深情。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滿洲正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後,太子改名為胤礽,於是納蘭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他是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騎射、好讀書、擅長於詞。他的詞基本全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但細讀卻又感淡淡憂傷。
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長相思。
納蘭性德於順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1月19日)生於北京,其父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相國”明珠,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那拉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係也非常緊密。因而可以說,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的。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戚戚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性德因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成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 準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而後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並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熟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