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壹而靜

又名“虛一而靜”,指虛心、專一而冷靜地觀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出自《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虛壹而靜
  • 別名:虛一而靜
  • 代表作品:《荀子·解蔽》
  • 拼音:xuyierjing
簡介,簡析,作者,

簡介

又名“虛一而靜”
解釋:指虛心、專一而冷靜地觀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

簡析

鑒於人們在認識上容易陷於表面性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虛壹而靜”的“解蔽”方法。荀子所謂“虛”,指不以已有的認識妨礙再去接受新的認識;“壹”,指思想專一;“靜”,指思想寧靜。荀子認為“心”要知“道”,就必須做到虛心、專心、靜心。他說: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謂之虛。所謂“藏”,指已獲得的認識。荀子認為,不能因為已有的認識而妨礙接受新的認識,所以“虛”是針對“藏”而言的。他又說: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有分辨差異,同時“兼知”多種事物的能力,可以同時得到多種不同的認識,這就是“兩”。但另一方面,要深刻認識一種事物、精通一門學問,就必須專心一意、集中思想,不能因對那一種事物的認識而妨礙對這一種事物的認識,這就是“一”。“一”和“兩”的這種辯證統一就是“壹”。荀子強調:心枝則無知,側則不精,貳則疑惑。壹於道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身盡其故則美。美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擇一而壹”也就是專一、專心。荀子還說: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同上)
心是動的,不動就不能思維,但要正常思維就必須排除各種干擾,讓思想靜下來。所謂“靜”就是不讓各種胡思亂想和煩惱來擾亂思維。荀子認為,正確處理好“藏”與“虛”、“兩”與“壹”、“動”與“靜”三對矛盾的關係,做到“虛壹而靜”,就能達到“大清明”的境界,做到“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

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