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女情結(心理現象)

處女情結(心理現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處女情結是男人希望自己的戀人沒有跟除他以外的男子發生過性關係的一種思想。

在古代,所有民族的農業社會時期里,所有人,包括女性自己,都把女性的處女膜完好與否看成是該女性是否貞潔、是否與別人有過性關係的唯一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處女情結
  • 類別:精神分析學派 
  • 領域:心理學
  • 解釋:對配偶首次交配權的占有
概念定義,原始觀念,習俗歷史,歷史轉變,觀念背景,前後地位落差,處女崇拜深化,社會調查,社會輿論,專家點評,

概念定義

處女膜崇拜來源於人類農業社會中的財產式婚姻,是父母把女兒當做待價而沽的物品,丈夫把妻子作為一種財產來占有的重要標誌之一。在這種把女性物化的出售和占有里,處女膜的完好就像是表明該物品或者該財產未被動用過的標籤一樣。因此在所有民族的農業社會時期里,所有人,包括女性自己,都把女性的處女膜完好與否看成是該女性是否貞潔、是否與別人有過性關係的唯一標誌。因此才會出現“處女”和“處女之膜”這樣的概念和名詞。

原始觀念

人們對待性的態度,長久以來,向來有放縱泛濫的一面,也有保守拘謹的一面。尤其是在對待處女的態度,在心理上更是矛盾。
曾經,原始人並不像現 在的人們這般重視和喜愛處女。他們在某一階段對處女有著深深的恐懼,是厭惡的。在結婚以前,都會想方設法弄破處女膜,比如舉行弄破處女膜的婚前儀式。恩斯特·克勞利的《神秘玫瑰:原始婚姻與有關婚姻的原始思想研究》一書對此儀式有所描述:
一百九十一頁:在波特蘭和格萊尼格部落,通常由年老的婦女給新娘做這個手術,有時甚至請白人姦污其少女,以完成這個使命。
三百零七頁:有時在嬰兒期就弄破處女膜,但大多在青春期。
三百四十九頁:在赤道非洲的瑪賽地區,女孩子在婚前必須經過一次手術。在薩克斯族,貝勒斯族、西里伯斯島的阿福爾斯部落,女孩的處女膜往往由其父親在婚前弄破。在菲律賓群島,甚至有一批人專門以弄破少女的處女膜為職。在愛斯基摩人部落,讓女孩失貞乃是僧侶的特權。
在印度的一些地區,女人的處女膜則被迫獻給木製的類男神像。羅馬的婚禮上存在變體的類似儀式,新娘需要在普里阿柏斯神巨大的陽具上坐一下。
處女禁忌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流血帶來的恐懼,原始民族視血液為生命之源,他們對月經十分困惑畏懼,更把第一次交合的流血看作某種精靈鬼怪的嘶咬所致。於是第一次便成了特殊的危險。

習俗歷史

大部分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性”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禁忌的話題。事實上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前4000年對性的態度都是寬容甚至肯定的。春秋時期,國人的性觀念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以老莊為代表的無欲論,認為人無欲則無求,無求則無煩惱;第二種是儒家提倡的節慾論,即在肯定性慾的基礎上進行節制,使之有益於“生”;第三種是以道學家楊朱為代表的縱慾論,主張縱慾,認為欲是自然的需求,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但不論是哪一種態度,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毫無顧忌地談論“性”。
到了漢代,性被認為是男女間的私事,不宜在大庭廣眾下討論,但也沒有被看成是淫穢不堪的事物。同時,漢代對於女子的婚姻問題持相當寬容的態度,從當時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中可見一斑。以著名的《孔雀東南飛》為例,女主角劉蘭芝被婆婆休同娘家後,仍然有許多達官貴人上門提親,這說明漢代對於女性的改嫁沒有限制,也不存在對改嫁女性的歧視問題。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時代,女性的貞潔是被提倡的,但對此並沒有嚴格限制。
真正對於貞潔的強調始於宋代。以朱熹程灝為首的學者重新解讀了儒家學說,推出了“程朱理學”。該理論隨後獲得了廣泛傳播,成為中國思想界的主流,統治和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程朱理學”呼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認為女性應該遵從丈夫的所有指示,且無論婚前、婚後或丈夫死後都應保持貞潔,即守節。在眾多對女性的限制中,最突出的一條就是對婚前貞潔的重視,即所謂的“處子之身’,守節的女子可以獲立貞潔牌坊,被人稱頌,而所謂不貞的女子則遭世人唾棄和辱罵。這樣的思想到了明清以後愈演愈烈,到了今天,幾乎所有的中國男人心中都存在著“處女情結”,即希望自己未來的妻子能保持處子之身和自己完婚。
法國思想家福柯在《知識考古學》一書中闡明了關於“知識”的理論:“任何脫離話語的東酉都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說,任何事物或行為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有意義且成為話語中知識的對象。因此,“處女情結”和“貞潔”只存在於有關這些詞語的話語之中。
在此,“處女”己經不再指特定的物理上的人,而是一種概念化的對象,藉由這一通道向人們施加各種限制。“貞操”一詞被概念化和神聖化,上升到比生命還重要的高度,成為不可置疑的真理。但究竟什麼是“真理”呢?福柯認為,真理從根本上來說是歷史範疇。事物只有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才有意義或具備真實性。因此,“貞操”並非在任何歷史時代都是一成不變的客觀事實,而是在某一限定的話語構成下才表現為一種有意義或可以理解的構成。“貞操”觀念在宋代之前並沒有被過度神化,因此在那時,“守貞比生命重要”的觀點並不會被認同為“真理”,而這在當代的西方社會同樣會被認為是不可理喻的。因此,關於貞潔的知識和實踐有其歷史和文化的局限性和特定性,在特定話語之外並不是有意義的存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會按照自己的信念、價值觀等構建“真理制度”,因此真正重要的並非說出真理,而是進駐真理,並使其成為所謂的“真理”。

歷史轉變

西方歷史上,對於“性”的話語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
古希臘對於性完全沒有任何限制,甚至連同性間的性行為也是得到尊崇的。這點從古希臘神話中可見一斑:其中所有的神只在現代人看來,都是亂倫的產物。那是一個享有絕對性自由的時代,性行為本身也被神聖化。隨後,隨著基督教的產生與發展,禁慾主義盛行於整個歐洲,也就是所謂的中世紀時期。在那時,性被認為是邪惡和淫穢的事物,是人的原罪,只有為了繁衍後代產生的性行為才是可以寬恕的,任何婚前或婚外性行為都被嚴格禁止,而貞操則被提高到了絕對的高度。如《聖經·申命記》中所說:“但這事若是真的,女子沒有貞潔的憑據。” “就要把那少女帶到她父家的門口,本城的人要用石頭把她打死,因為她在以色列中做了醜事,在她父家行了淫亂;這樣,你就把那惡從你們中間除去。"此外,在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紀進程中,有無數年輕女性以“女巫”之名被處以火刑,原因僅僅是因為她們長得太過美麗,對於他人能產生性吸引力。
這種對性的壓抑態度一直持續了幾個世紀,直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隨著對人文主義的推崇,人們開始意識到性本身並非罪惡。當時的藝術作品,尤其是繪畫和雕塑,開始描繪裸露的人體。然而到了19世紀,即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貞操觀念重新被提倡,女性地位明顯低下,而性則成為社會的禁忌話題,人們不能離婚,手淫也被看作是對上帝旨意的褻瀆。正是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下弗洛伊德發現了控制性人格神經症人格與性壓抑的聯繫,從而創立了“泛性論”學說,為解放人們的思想奠定了基礎。
對性的態度最具戲劇性的轉變則是伴隨著女權運動興起的“性解放”運動。“性解放運動”剛開始只是反對性別歧視,為女性爭得和男性相同的權力、地位和婚姻自由。隨後,人們逐漸接受了“性行為只是一種與生俱來個人行為和權利,任何個人和社會都無權譴責或批判”,“貞操觀念是荒謬的,應該提倡婚外性行為和同居行為”等觀念。因此,“性解放”便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話語,並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性相關話語產生了極大衝擊。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關於“處女情結”是非的討論其實是傳統話語和現代西方話語碰撞後的產物。有關“貞操”的話語早己成為一種知識體系,以生物權力的形式內化並作用於每個人,讓人們不斷地自我監督、警醒。而西方社會關於“貞操”的話語主要是通過傳統權力的暴力威懾和懲罰方式作用於個人,因此當性解放和女權主義思潮消除了人們對“性”的罪惡感之後,有關“守貞”的話語體系也就被打碎了,取而代之的是“性解放”這一新的話語知識體系。因此,現代的西方人己經不會再對“處女”、“貞操”之類的問題過於關注,這類討論也不足以上升到話語的高度。反觀中國,由於生物權力對個人產生的效力遠遠大於僅憑物理威懾的傳統權力,因此貞潔觀念在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產生影響。而同時,受到了性解放和女權主義的影響,一些女性開始主張“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想要反抗傳統觀念對女性的束縛,這樣兩種矛盾的話語體系在不斷交鋒,因此整個社會表現出對“貞操”問題的不同立場和對立觀點,也讓“處女情結”問題成為討論的熱點。

觀念背景

前後地位落差

從女性崇拜到貞節崇拜看女性地位的落差
母系氏族社會末期,隨著農耕和畜牧業的發展,男性的體力優勢顯現出來,逐漸在社會生產中上升到支配地位。進入父系社會後,逐漸演化為男權對女性的絕對支配,貞節觀念也就應運而生了。何謂貞節?據《易師》:“貞,正也。”據《說文》:“節,竹約也。”引中之為“節制”。“貞節”一詞始見於漢代。”《禮記·喪服》有“貞婦”_字,《易經·恆卦·六五》中有:“婦人貞吉,從一終也”。貞節,它作為婦女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標準,實際上是對婦女性愛關係的一種準法律化的規範。由此可見,“貞節”並非自然意識,而是一種歷史觀念,是男權統治下的社會文化現象。恩格斯稱:“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中國父權制的確立一般認為始於周代。而“貞節觀念”作為男權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認為,萌生於春秋戰國之交,發展於秦漢至兩晉,確立於隋唐,成熟並強化於兩宋,到清代發展到極至。宋代以前,歷代都提倡“貞節”,但只是浮於空談。雖在《禮記》中有“三從”“天理”“人慾”“男女授受不親”,《曲禮》有“男女不雜坐,叔嫂不通問”等一系列關於“男女大防”的禮數規範,又有班昭的《女誡》等倡導女性服從男權統治的作品,但貞節觀念並未深入人心,取得社會性的認可。而至宋代,“貞節觀念”取得了程朱理學的理論支持。程頤的“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使“貞節觀”的合理性進一步深入人心。
在中國,貞節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階段。三代之前屬於貞節觀念的史前期。當時處於母權社會的晚期,尚未有女性從屬於男性,放棄性自由的“貞節”觀念。春秋之前,為繁殖人口,社會對男女“野合”也持默許的態度。甚至,野合被視為一種吉祥、美好而神聖的象徵。《周禮》中有關於“仲春之會”的記述:“仲春三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史記》中亦有關於當時“人盡夫”的記載。當時燕國有“祖”,齊國有“社”“稷”,宋國有“桑林”,楚國有“雲夢”,這些都是男女歡會的代稱。就連被孔子一言蔽之為“思無邪”的《詩經》中也有大量的關於男女歡會的描寫。
此外,春秋時代仍有血親亂倫的“蒸報”現象,所謂“蒸”即子輩淫於父輩,如衛宣公淫於庶母夷姜;“報”即同輩相淫。另有孫輩淫於祖輩曰“因”,如宋公子鮑淫於襄夫人等等。這種亂倫現象是三代以前群婚、雜婚的孑遺,也反映了當時“性自由”的社會風氣。孔子曰:“食色,性也”。《禮記·禮運》中史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之說。二者都將食與性並列為“人之大欲”。然而,在當時己經出現“節制”思想的萌芽。如在《詩經·關雎》一篇中,“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既表現了君子對窈窕淑女的痴迷,也反映了以演奏琴瑟鐘鼓為標誌的正規婚俗。《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如之言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由此可知,母系氏族時代以女權為中心的“性自由”意識,在男權社會受到了婚姻禮俗的約束。這標誌著女權的逐漸衰落和女性地位的下降。周武王:“牝雞無晨,牝雞之晨,為家之索"表現了父權對女性的鄙視。孔子也有“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微詞。秦漢至隋唐是貞節觀念上升並確立的時期。在一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貞節觀念逐步與儒家思想和政治統治結合,成為統治階級麻痹人民的精神枷鎖。春秋時代,對寡婦再嫁相當寬容,甚至大力支持。在《管子·入國篇》中尚有關於“合獨”的記載,即“取鰥寡而和合之”。而至秦代,秦始皇鼓吹“從一而終”。並有會稽石刻“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佚”。對寡婦再醮施加了輿論的壓力。西漢神爵四年的詔賜:“貞婦順女帛”,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皇帝褒獎貞節的先河,後代歷朝皇帝無不效仿。關於“烈女不更二夫”思想,在春秋之後,即頻有出現,但在宋代以前,這一思想還只停留在意識形態層面,口耳相傳,並未上升到理論程度。
而且,統治階級內部對再醮並無遏止,甚至大行其事。如卓文君新寡,夜奔司馬相如平陽公主先嫁曹壽,再嫁衛青蔡文姬先嫁衛仲道,後嫁南匈奴左賢土,再嫁董祀。《唐律疏議·戶婚》規定:“居父母及夫喪而嫁者,徒三年。”但仍有安樂公主居喪改嫁的範例。據《新唐書·諸帝公主傳》統計,唐代公主中改嫁者二十三人,三嫁者四人。這充分說明了貞節觀念是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的精神統治工具。隋代之前,皇帝褒揚貞節,倡導守節,只是作為一種勉勵手段,並未從法律上禁止再嫁。自隋代才規定“五品以上妻不得改醮”,以及“立格九品妻,無得再醮”;《新唐書·公主傳》也記載唐宣宗下詔:“縣主有子而寡,不得復嫁”;隋唐以來,政府雖有禁令,但一直到北宋,人們對女性的再婚改嫁仍不以為非。范仲淹幼年喪父,其母便改嫁朱姓;范仲淹之子純佑早亡,范仲淹做主將寡媳嫁於弟子王陶。但南宋以後,以“存天理,天人慾”為道德綱領的程朱理學,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道德體系。程朱理學進一步發展了董仲舒“三常五綱”的倫理思想,認為“人道莫大於三綱,而夫婦為之首”。
並且,隨著宋儒理學“存天理,滅人慾”學說的盛行,既反對寡婦再醮,又鄙薄男人娶寡。程頤有言:“凡娶,以配身也,若娶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明代《皇明制書·吏部職掌》規定:“凡婦人因夫得封者,不許再嫁。”而且,對貞節旌表發展到等次化和制度化。抵至清代,又鼓吹“室女守貞”,甚至吹捧殉夫的“貞烈”行為。至此,貞節觀念己幻化積澱為一種教化般的意識形態。歷代節婦,為獲“旌表”和“貞節牌坊”,身心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唐代張籍的《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正是對舊社會婦女悲慘命運的真實歌哭。

處女崇拜深化

從保貞懲淫到處女崇拜看男權統治的不斷深化
秦始皇可謂中國歷史上保貞懲淫第一人。秦始皇繼位後,嚴懲了淫亂後宮的母后趙姬,以及與之私通的承相呂不韋和假太監繆毒。他為“能守其業,用財自衛”的巴寡婦欽築“懷清台”可算是貞節牌坊的最早胚胎。漢代劉向的《烈女傳》和班昭的《女誡》對貞節崇拜的推廣普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烈女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女教專著。書中“貞順”一門,專為16位“貞順”婦女立傳;另有“孽要”一門,收載古代16位“淫亂”婦女,將“淫亂”與“禍國”和“敗家”聯繫起來。《女誡》出自女性之手,但它“不是呼籲女性的覺醒,而是呼籲婦女肯定自己是男人奴隸的地位。”集中宣揚“三從四德”,男尊女卑,被奉為閨門教科書。宋朝廷極力旌表節烈婦女。“貞節堂”“貞節牌坊”遍布全國。明清兩代史可謂褒貞滅淫的“中世紀”。明太祖詔令全國廣修貞節牌坊。《明會典》規定節烈婦女“競標門閭,除免本家差役。”明政府還把地方官吏上報貞烈婦女的人數作為升遷的一項考績。明代節烈婦女,登錄在冊且保留下來的就不下二萬人。清代,貞節崇拜達到瘋狂教化般的程度。清代廣修收養貞烈寡婦的福利機構“貞苦堂”。甚至,提倡“室女守貞”,即“未婚守貞”。“室女守貞”最早由宋儒提出,並被奉為道德的極致。據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意·述學駁文》:“女子未婚,夫亡守貞,為仁至而義盡也。”
另外,由宋代開始大力鼓吹寡婦殉夫,至清代這一觀念史如蠱毒潛入人心髓。如在《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秀才王玉輝聞聽女兒要為夫殉葬,大為讚嘆,稱其為“青史上留名的事”,靜候女兒自殺,而後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這種令人膛目的貞節審美觀,正是幾千年來男權統治和封建禮教壓迫下婦女悲劇命運的最深刻根源。貞節觀念甚至還滲透於婚姻聘禮中。男方下聘帖,禮單中多有卷柏、女貞等藥材或草木名目。這些東西並非貴重禮品,只是取它們生存習性隱喻對貞女的渴慕。江南民間稱女子受聘為“吃茶”。如《紅樓夢》第二十五回鳳姐戲黛玉:“你既然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原來,種茶下子後,苗出不可移植,移則不可成活。將女子受聘稱作“吃茶”,故取茶樹品性,“見其從一之義”也!
處女崇拜作為貞節崇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有的社會現象。處女崇拜在原始社會就己見端倪。如中外上古神話傳說中的處女母親,就可看作處女崇拜的較早原型。如聖母瑪麗亞作為童貞女,“從聖靈懷了孕”,《舊約·中命記》中說:“新娶之婦,若非處女,當以石捶殺之。”由此可知基督教是有處女情節的。佛教神話傳說中佛陀也是由處女所生,足見佛教亦崇尚女貞。在中國,處女崇拜與道家的處女情結也有很深的淵源。道家的“採補之術”,特別是“陰陽採補”和“房中養生”學說,認為多與處女交合,便極有補益,甚至可以益壽延年。這在《養生方》《玉房秘訣》《黃帝內經》中均有所記載。同時,類此理論還導致湧現了大量以養生為名目的藥方和丹方。其中,“紅鉛”,和“秋石”是最流行、認可度最高的兩個“神方”。“紅鉛”被稱為“接命神方”,“紅鉛”是指女性月經來潮時的排泄之物。明朝張時徹的《攝生眾妙方》所載:“用無病室女,月潮首行者為最;次二次三者為中;次五次六者為下,然亦可用。”稍後,龔廷賢根據古法五千零四十八日得首經之說,在《萬病回春》中載有:“若得年月日應期者,乃是真正至寶,為接命上品之藥。”“紅鉛”的接命神效並無任何科學根據,所以在明末轟動一時之後,到清代就鮮有人過問了。“秋石”作為另一養生神方,在明代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秋石”足由男女童尿中提煉出來的一種物質。“秋石”之名,早在唐代就己出現。白居易有詩曰:“微之練秋石,未老心溢然”。微之是大詩人元稹的字,這兩句詩記述了元稹煉“秋石”,功未成,而身先死,說明“秋石”在唐代就己經被看作一種長生良方。
處女崇拜勃興於宋代,與“室女守貞”並行不悖。處女崇拜,即處女膜崇拜,很多民族認處女膜是天然的“貞操帶”,將女子有無處女膜作為檢驗貞操的唯一標準。處女崇拜的根本目的就是倡導處女保貞。從古至今,各民族保貞的手段千奇百怪,花樣繁多。但有共同的一點,即都是以折磨少女的精神和肉體為代價的。在西方,多採用貞節帶、貞節褲、貞節鎖等防護措施來保貞防奸。中國古代的“窮絝”與此十分相似。“窮垮”即前後沒有襠的褲子,嚴實、封閉,具有很好的護貞防奸功能。曾有詩曰:“愛惜加窮絝,防閒托守宮”。甚至,非洲的某些落後民族,如加拉族、索馬里土人等,至今仍沿用一種殘忍的外陰縫合手術,以防女子婚前性接觸。待到結婚時,再進行切開手術,其痛苦非親身經歷者難以言說,這是處女崇拜心理極端扭曲的表現。
“驗貞崇拜”在中國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實質就是“落紅崇拜”。“守宮砂”大概是最早記載的驗貞技術。最早見於西漢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取守宮置新瓮中,而置丹瓮中,令守宮食之。須死,即冶,軋畫女子臂若身。即與男子戲,即不明。”此外,還有“灰檢法”,即以細乾灰鋪放桶內,教女子解衣坐於桶上,將綿紙條塞入鼻中,令其打噴嚏,若破身則上下通氣,乾灰必然吹動,若是童身,則乾灰依舊。這是古代朝廷選妃通常採用的方法。近代歐洲曾流行一種“脖頸驗貞”法。《聖經》中還記載了一種由上帝傳授的驗貞方法,叫“聖水驗貞法”。據說,聖母瑪麗亞感聖靈而懷胎後,就是藉此方法驗明正身的。這一系列的驗貞方法實際上是宗教迷信與原始巫術媾和的惡風陋習,毫無科學根據。關於“驗貞”,古今中外沿用最廣泛、可信度最高的方法當屬“落紅驗貞”法。新娘初交,必以“落紅”示貞操。這“落紅”又稱“元紅”“喜紅”,或者“新紅”。《西廂記》張生云:“春羅原瑩白,早見紅香點嫩色。”崔鶯鶯則道:“妾千金之軀,一旦棄之。此身皆托於足下,勿以他日見棄,使妾有白頭之嘆。”清王韜《淞隱漫錄》:“探手入懷,婢薄拒之,曰:‘郎如有意,請以今宵。’既夕,婢果至。含苞初綻,真處子也。婢曰:‘葳蕤之質,一旦己為君破,始亂之,終成之,是所望也。’”以上女子在失身後都有託付終身之念。由此可見,貞操對未婚女子是多么的重要。
許多民族和地區都有“落紅驗貞”的習俗。即新婚之夜,新娘以白帕擦拭血跡,以示貞潔,稱為“喜帕”。新婚次日清晨,伴娘將沾有血跡的白帕,以銀盤托示眾親友。眾人歡慶志賀。也有的在“拜天地”之前,先行“驗紅”,新婦有“處女貞”,當即鳴鞭炮拜堂,否則,一切聽從男方發落。失貞的新娘或被歧視,或被體掉,甚至處死。“七出”中即有“淫去”一條,即新婦小貞或婚後失貞,男方有權“體妻”。有些地方,“驗紅”的結果,還要通告娘家。新娘“落紅”,次日男方派人送寫有“閨門有訓,淑女可欽”的大紅喜帖向女家報喜。女方當即鳴炮慶賀,甚至四處炫耀。反之,則閉門數日,以示晦氣。處女崇拜,在清代發展到極至。《紅樓夢》中有詩云:“留待洞房花燭夜,海棠枝上試新紅”,其內涵不言自明。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原意為掃撒庭院,開門迎客,以隆重的禮節,表達對客人的歡迎。到清代,卻成為專用於女子表達瑜潔忠貞的暗語。
從母權社會過渡到父權社會,從生殖崇拜發展到處女崇拜,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進程。女性由統治到被統治地位的輪轉換位,正如恩格斯所說,是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特別是宗教出現以後,政教合一,婦女被統治、被壓迫的地位進一步深化。“禁慾主義”的條令,一系列的保貞懲淫措施,讓廣大婦女身陷精神與肉體的雙重囹圄。

社會調查

1、“處女情結”起源
在性的研究領域研究者大部分是男性,而且在中國這么幾千年來,這個社會是被男人所統治,所以他們就會在一些性的話題上為了控制女性,然後他就會對女人的性有很多的禁忌很多的要求這些方面,但是更多的可能還源於他們的恐懼。恐懼的來源在於:如果他的妻子的第一次不是給他的話,他就會擔心這個孩子是不是他的。
2、女人為何也有“處女情結”
我們的社會可能不可否認的目 前來說我們社會的主要的統治階層還是男性,我們女人可能更多的還是處在一個被統治的階層,那這個男性要來統治女性他就會有很多的教導出來,他會說教導你要怎么樣做女人,作為一個女人你應該是什麼樣的狀態,你應該是什麼樣的相夫教子。
然後在封建社會的時候他們甚至為了教導女人會編很多的什麼貞節牌坊,我要獎勵你的性忠誠,或者說他還會要告訴女人說你知不知道你的第一次是多么的珍貴,否則的話你就不是好女人了,你要是第一次不給你的丈夫,他有無窮無盡的這種教導,給女人很多很多的教導說你要這樣就是好女人,你不這樣你就不是了,你只有那樣子你才是值得被愛的,否則你就不值得被愛。所以女人也被潛移默化形成了這種“處於情結”的觀念。
3、珍愛網2015年以“處女情結”為主題對全國8000萬會員進行了大調查
調查顯示,有97.43%的男人會在意自己的女友是否是處女。而這個比例在女性中更高,有98.97%的女性在意自己是否為處女。看來,男性比女性對於處女要更寬容。
調研結果顯示,有32.62%的男性表示是不是處女與是不是好女孩完全沒有關係,也有30.93%的男性認為有一定關係,但不是必要前提。
對於調研結果,珍愛網資深紅娘表示,隨著性觀念的開放程度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男性會更注重另一半是否合適,而不是只以是否處女來評判。婚姻生活中雙方應當坦誠相對,不欺騙,展現出最真實的自我,這樣才能攜手走向幸福。

社會輿論

隨著中國男人的變得越來越自由,但是在性觀念上,尤其面對婚姻問題時,處女情結還很嚴重。越來越多的中國適婚女性選擇去做一種名為“處女膜修補”的外科手術,就是把處女膜恢復到破裂前的狀況。而這種破裂主要是由於首次性接觸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在運動或騎腳踏車時造成的。
現代仍存在極度保守的男權思想。包括白領專業人士在內的許多男性仍要求妻子是處女,於是中國女性通過“處女膜修補手術”滿足這些男子的需要。
一些社會學家和其他人士批評處女情結是男權社會的象徵,在這樣的社會裡,女性仍被當做是性工具。他們也批評那些採取“處女膜修補手術”來順應這種社會現象的女性。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家李銀河說:“我認為女性去做這種手術和購買人造處女膜真的很愚蠢。這是自欺欺人。”因為大多數男性的處女情結,造成了一些自我認同感和自我意識不強的女性去尋求“人造處女膜”,這恰恰證明了這類女性的自我獨立精神虛弱。
在中國,有關處女和處女情結一直以來都是熱論的話題,有些男子批評現代女性在尋找伴侶時的物質主義,諸如此類評論發言絡繹不絕:女人要求男人有房有車,為什麼男人不能要求女人是處女?因此,貪婪的女人們要記住,保護好你們的處女膜,因為這是你們交換金錢的豐厚嫁妝。
具有傳統封建思想的男性一邊希望妻子乖乖在家相夫教子,一邊要求女人不能對男人有過多的物質要求,這種思想無疑是作繭自縛。因為女性不能自給自足,一旦離婚就會一無所有,而許多男性的處女情結更是雪上加霜,一旦離婚就意味著她們成了二手貨,這無疑加重了女性的不安感。因此在婚前強烈要求男性有房有車,並且還要添加上自己的名字,想要以此看到男性”不會拋棄自己“的無形誓言。所以,男性的處女情結和女性的現實思想相互牽制、相互約束、相互共存、相互不肯退讓。
當然,否定封建的貞操觀並不意味著人們在性方面可以亂來,在提倡男女性關係平等時,同樣要提倡性行為的嚴肅性和責任心。

專家點評

在網際網路中,有一群必不可少的參與者,就是跟帖人。他們的類型各種各樣,其中有一種,就是以發泄情緒為出發點。 情緒越是被壓抑的人,在跟帖中表現越是明顯的原始情緒。在網易女人頻道的回帖中有一部分男網友,就屬於表現出明顯原始情緒的類型。
男網友對“處女”的崇拜,對“非處女”的不尊重,另一個原因,是來自男性對社會壓力表現出的焦慮行為。比如,當他們聽到現在女人的擇偶條件是要求男人“有房有車”時,他認為他的行動不一定能達到這個要求,隨後,他會抓住對方一個弱點,並表現出激烈的反擊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