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縣麒麟舞

蘭考縣麒麟舞

麒麟舞是蘭考縣的傳統舞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麒麟舞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曾在我省豫東地區廣泛流傳,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具有珍貴的民間舞蹈史研究價值。2006年,蘭考縣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這種傳統舞蹈進行深入挖掘和整理。目前,該縣只有3支尚有表演能力的麒麟舞表演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麒麟舞
  • 外文名:Kirin dance
  • 概述:蘭考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藝術類型:傳統民間舞蹈藝術
  • 代表團隊:小宋鄉郭店村麒麟舞藝術團
  • 代表人物:郭玉昌、郭辰時、候學陽等
定義,麒麟文化,麒麟舞表演,麒麟舞由來,麒麟的製作,傳承人,馮敏義,韓志勇,韓世營,藝術團,黃驊麒麟舞,

定義

蘭考縣紅廟鎮東村,麒麟舞不同於舞獅,也異於舞龍,傳統表演形式分為盤門、平地表演和桌上表演3段,表演中,
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只有配合默契,才能把傳說中麒麟的各種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逢年過節人們舞起麒麟,來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

麒麟文化

麒麟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神獸,早在周代就與龍、鳳、龜並稱“四靈”,且列“四靈”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徵。
麒麟形象已有2500年的歷史,最初是一種圖騰、一種信仰。後來發展到哲學意義,又進入文學領域,如韓愈寫的《獲麟解》、黃庭堅的《麟趾贊》等。最終走向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成為了陶瓷、年畫、剪紙、泥塑、刺繡、金玉飾、建築、雕刻等藝術創作的素材。
麒麟文化發展到近幾百年,更突出地表現為麒麟舞,也就是進入表演藝術領域。
麒麟舞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於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這是祖先留給華夏子孫的一份寶貴財產。廣東是麒麟舞流傳較廣的地區,全省各地麒麟舞在歷史上就各具特色,如以惠州小金口為代表的東江麒麟舞、以東莞樟木頭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以廣州番禺為代表的黃閣麒麟舞等。
麒麟舞是客家人從北方帶到南方來的一種民俗藝術表演形式,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具有長江北部地區花會的風格,與廣東嶺南音樂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文化。麒麟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吉祥仁獸,客家人視之為吉祥物,舞麒麟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舞麒麟集歌、舞、樂於一體,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紮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系在身上,在春節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年。
麒麟是中華民族遠古時代吉祥圖騰“四靈”之首,象徵著祥瑞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麒麟舞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表達農民辛勤勞動后豐收的心情,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麒麟舞起源於四川峨眉山一帶。1958年,背井離鄉的新豐江水庫移民將麒麟舞帶到了現在的小金口,現轄區共有麒麟隊20支,隊員200人,最年長的91歲,最小的13歲。2006年6月,參加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被惠州市授予“中國麒麟舞之鄉”的榮譽稱號。

麒麟舞表演

舞麒麟有十多人就可以進行套路表演。表演套路有沙仙戲麒麟、沙仙馴麒麟,四門八點拳術(南拳派系中的十字門),有空手對白刃和各種刀槍棍兵器的武術表演。是融合詩句對聯、聲樂鼓點、美術和武術的傳統藝術。
其中一首麒麟會獅歌唱道:
問:獅子旺龍又旺龍,問你帶有幾條龍?
答:獅子旺龍又旺龍,我今帶有九條龍。
問:獅子什盤來舞卷,誰人帶你下山來?
答:獅子什盤來舞卷,嵋仙帶我下山來。
麒麟舞開始時,隨著鼓手的一聲高喝,鼓聲、嗩吶聲四起,十多頭麒麟圍成一圈,左右擺動著頭,大頭娃奔走其間,手持紅布或青枝,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挑逗著麒麟。麒麟神態各異,有的樂、有的怒,有的凌空騰起、有的匍匐在地。整套麒麟舞將武功融入充滿生活氣息的完整套路中,可即興發揮,詼諧幽默,特別是大頭崽戲麒麟的表演,融入生活搞笑細節,讓賓客觀後捧腹大笑。
在小金口,舞麒麟是村民耕作之餘最大的樂趣。每逢附近村落有人辦紅白喜事或店鋪開張,都會邀請麒麟隊前去表演,並賞紅包、糖果等物品。每年春節、元宵等節日,麒麟隊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大吉,有的甚至沿途舞到深圳、河源、東莞等地,來回幾個月,回家正好春耕。

麒麟舞由來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年,天逢大旱,瘟疫流行,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土地公公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當即找來笑面佛,商討辟邪消災、拯救生靈的辦法。可是笑面佛也無奈,他只知道有一種叫麒麟的神獸有這般法力,但不知道到哪裡才能找到。這時土地公公想起了孫猴子,於是他們找來了孫猴子。孫猴子果然神通廣大,只見他一個筋斗雲躍上雲宵,四方一望,按落雲頭說:“有了有了,我帶你們去!”在孫猴子的帶領下,他們終於找到了麒麟洞。他們把來意一說,麒麟即答應隨他們下山。土地公公帶著麒麟來到人間,麒麟即施法,噴火獻端。頓時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此後人們便把麒麟奉為吉祥物,並把麒麟出山鎮災辟邪的故事編成舞蹈,謂之《三星會友·麒麟出洞》,每逢年節便進行表演。
有關資料記載,麒麟像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尾像牛。它身披鱗甲,舞起來威武生動,很有特色。通常以農村的曬穀場、空地為表演場地,舞麒麟分為頭套和尾套,統稱麒麟套,由一個男青年舞動麒麟頭,一個舞動麒麟尾,隨著打擊樂奏出輕、重、緩、急的各種節奏,表現麒麟活動過程以及喜怒哀樂情緒。

麒麟的製作

麒麟為手工製造,製成後要擇黃道吉日,在山中開光點睛,使其有靈氣。麒麟頭樣式不一,分為白鴿獅、鬥牛獅、扁鼻獅、大頭獅幾種,其中“白鴿獅”頭最重。麒麟頭(白鴿獅)直徑50厘米,高38厘米,重2.5~6公斤。白鴿獅頭用糯米漿糊制,其它幾種麒麟頭用老黃竹編制。麒麟(白鴿獅)的身被至少長3.2米、寬2米。麒麟頭(白鴿獅)上畫有一龍二鳳一八卦的圖案和各種吉祥飾物,頭和身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字,為“龍風呈祥,驅邪佑吉,安居樂業,五穀豐登,天下太平”之意。

傳承人

馮敏義

男,漢族,1930年10月生,河南睢縣廖堤鎮大劉寨村人。自幼與徐延瑞學習麒麟舞的表演動作及技巧,熟練掌握盤門、麒麟送子、貓調尾、麒麟爭繡球、麒麟戀仔和登山望月等套路。在文化普查時也整理了很多麒麟舞資料,在保護和傳承麒麟舞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韓志勇

男,漢族,1960年11月生,河南睢縣廖堤鎮大劉寨村人。他自幼隨韓德一學習麒麟舞尾的表演及動作技巧,如盤門、平地表演、桌上表演,竄桌過橋、貓調尾、登山望月等。在文化普查時也整理了很多麒麟舞資料,在保護和傳承麒麟舞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韓世營

男,漢族,1957年10月生,河南睢縣廖堤鎮大劉寨村人。師從於韓偉老師,主要是對麒麟舞相關道具的製作,且對麒麟舞的器具進行了記載和繪圖,如:麒麟頭、麒麟皮、麟項圈、大銅鈴、小銅鈴、繡球等。為麒麟舞這一民間舞蹈的傳承做出了貢獻。其他地域麒麟舞

藝術團

為更好的傳播與傳承蘭考縣麒麟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蘭考縣文化局及小宋鄉文化站的大力支持下,小宋鄉郭店村麒麟舞傳承人和愛好者重新組建表演團隊,成立蘭考麒麟舞藝術團,由侯學陽擔任團長,藝術團成立以來,積極參與新成員培養、麒麟舞文化交流等工作,2014年3月,藝術團赴北京參加了原創音樂劇《焦裕祿》在中國劇院的全國首場演出,並隨劇組參加了該劇在河南開封、鄭州等地的全國巡演。

黃驊麒麟舞

全國、河北省非物質遺產
名錄名稱: 黃驊麒麟舞
序號: 48
編號: 1—4—13
名錄類別: 民間舞蹈
所屬地區: 滄州
名錄簡介:
麒麟舞盛行於黃驊市區西北部文化古鄉齊家務一帶農村,現有6支表演隊,以大王莊為主幹,分別活躍於大王莊、小王莊、桃園、卸甲、同居、乾符等地。每年元宵節人們舞起麒麟,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據史料記載,麒麟舞原本是皇宮中的表演藝術,稱之為“麒麟聖舞”,為皇家各類慶典中必有的演出。據老人們介紹,明朝滅亡之後,本地一位皇宮藝術家將他的麒麟舞絕技帶回家鄉,代代相承,才得以流傳至今。
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徵。產生於明代的民間舞蹈麒麟舞中的麒麟造型,集龍頭、鹿身、馬蹄、牛尾、狼額於一身,身披五彩鱗甲。表演用的麒麟從頭到腳最小的4米,最高的5米,高大雄壯,舞起來威武生風、氣吞長虹。每隻麒麟由兩個青壯小伙表演,一前一後協力合作完成表演動作。前者腰挎麒麟頭,做騎麒麟狀,後者在其內做尾部表演。麒麟一紅一綠代表一雌一雄,成對出場,金童玉女端坐其上,演員足踏一米多的高蹺,身托50公斤的道具,完成閃、轉、騰、挪等系列動作。表演技巧高,難度大。全場多隻麒麟在鑼鼓和音樂的伴奏下一起跳躍舞動,演出場面大氣磅礴、威風凜凜。20分鐘完成整個套路的表演。
麒麟的傳統扎制方法是使用竹木做成骨架後,用紙糊好,再用畫筆繪出鮮艷的鱗甲等,做出的麒麟容易破損。後來民間藝人改進了工藝,竹木做出骨架後,用彩色絲綢和鐳射紙做出一片片鱗甲,把它縫製在麒麟的絲綢外套上,頭部、牙齒等部位用油彩繪製,這樣做出的麒麟色彩鮮艷、形象逼真且結實耐用。
素有“北方麒麟”之稱的黃驊麒麟舞,最顯著的特點是高大威猛,閃、轉、騰、挪之間展示出表演者高超的技巧,高難的動作,與北方人豪爽俠義的性格特徵相吻合。它與江蘇、湖南等地小巧玲瓏的的“南方麒麟”相映成趣,共同演繹和詮釋著此種華夏民族優秀民間舞蹈藝術的底蘊與內涵。
黃驊麒麟舞憑藉高大的藝術造型,揉進雜技表演中驚、險、奇的高難度動作,帶給觀眾不同凡響的藝術震撼力。由於麒麟造型扎制用料龐雜、造價較高、費時費力、表演動作難度大等原因,黃驊麒麟舞表演規模日漸縮小,面臨失傳的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