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比尼

蘭比尼

蘭比尼位於尼泊爾境內距印度邊境蘇納利只有20來公里的邊境小鎮魯明迪旁,是善覺王為其夫人蘭比尼建造的一座花園。據說公元前623年5月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夫人摩耶產期將臨,按當地習俗回母家分娩,途經蘭比尼時,在一棵娑羅樹下生下了釋迦牟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蘭比尼
  • 外文名稱:Lumbini
  • 地理位置:尼泊爾魯明迪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7.7平方公里
  • 景點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佛陀誕生的聖地——蘭比尼,阿育王石柱(Ashokan pillar),摩耶夫人祠(Mayadevi Temple),帕斯卡尼水壇(Puskarni pond),釋迦牟尼的傳說-Shakyamuni Buddha,中華寺Chinese Temple,蘭比尼博物館Lumbini Musenm,

佛陀誕生的聖地——蘭比尼

蘭比尼
目前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面積7.7平方公里,佛教徒們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稱之為聖園,2500多年來前來朝拜瞻仰者絡繹不絕。
聖園分為三個區:摩耶夫人祠、菩提樹(Bodhi tree)、Puskarni 池、阿育王石柱等古蹟構成園林區;30多個國家佛教組織興建的寺廟為寺院區,包括中國、韓國、日本、越南、緬甸、斯里蘭卡等各具本國特色的佛塔和寺廟,以及以保護聖地為目的的綠化區。

阿育王石柱(Ashokan pillar)

蘭比尼
公元前249年,印度偉大的阿育王訪問尼泊爾在此立柱來紀念這個聖地。
“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可見這根石柱上有一馬頭雕塑,被雷電劈倒在地。從此以後,蘭比尼便從人們的視野里消失了。直到19世紀末西方考古學家才發現了阿育王石柱,證實了蘭比尼的地點。在後來的勘查發掘中,又發現了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時期的遺物。
阿育王石柱如今立在摩耶夫人祠西側,柱高7.79米,周長2米多,但是馬頭雕像已不見蹤影,半截石柱有一道傷筋動骨的裂紋,被後人用三道鐵箍固定。石柱離地3米處有婆羅米文字書寫的阿育王銘文:“無憂王於灌頂之第二十年來此朝拜,此處乃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紀念佛祖在此誕生。並特諭蘭比尼村減免賦稅,僅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印度古代歷史如同煙霧繚繞的神話,沒有準確的記載。 這些石柱如同鑲嵌在時間上的刻度,不僅使印度的一段古代歷史有了準確年代,也讓人知道佛陀是歷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物。

摩耶夫人祠(Mayadevi Temple)

蘭比尼
為紀念和供奉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而建。

帕斯卡尼水壇(Puskarni pond)

蘭比尼
摩耶夫人生下釋迦牟尼的池子,也稱“神聖池塘”。

釋迦牟尼的傳說-Shakyamuni Buddha

蘭比尼
根據佛傳記載,公元前624年,蘭比尼屬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一天,王后摩耶夫人善覺王之女,婆羅門教教徒即後來的印度教)在回娘家路上,途經蘭比尼花園時,下車沐浴後手攀娑羅雙樹,從右肋生下一個男嬰,這個男嬰被取名為喬達摩·悉達多
他長大後,像凡人一樣娶妻生子,過了一段宮廷貴族的享樂生活……但是,王子並沒有在宮中長期享樂,而是嚮往濟世濟民的重大責任。據說喬達摩·悉達多於29歲出家,隨後遍訪當時著名的宗教大師,直到35歲時,才在一顆菩提樹下悟道,摸索出一條解脫人生痛苦的大道。
蘭比尼
成道後他長期在恆河流域講經傳道,並使得佛教逐漸傳播開來。釋迦牟尼這個名字是對喬達摩·悉達多的尊稱,釋迦指釋迦族(Shakya),意為釋迦族的智者。 後來後世佛教徒稱其為“佛”或“佛陀”,意為“覺悟者”。

中華寺Chinese Temple

蘭比尼
中華寺是中國以佛教協會名義在海外建造的第一座寺院,1996年12月開始動工建設。它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由山門、大雄寶殿及禪房等組成。 屬清代宮殿式建築風格,我國許多佛教徒每年“佛誕節”期間都會來此朝拜。
在蘭比尼,緊鄰著佛祖誕生地,幾乎每個崇尚佛教的國家,都建設了體現本國佛教特色的寺院。目前己有15個國家在此建起了27所寺院,我國的中華寺就是其中之一。它和緬甸的大金塔寺,成為參禮和遊覽者最多的兩所寺院。

蘭比尼博物館Lumbini Musenm

蘭比尼
主要收藏蘭比尼和周邊出土的佛教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