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氣象站

蘭嶼氣象站

蘭嶼氣象站,屬台灣“中央氣象局”四等氣象站。位於氣象局觀測點的最東南端,可說是監測颱風資料之先鋒,進而對本島未來颱風動態的變化程度掌握迅速、確實的預警功效,所以該站對氣象要素的先期感知,對颱風預報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讓人口密集的台灣島居民能早先一步防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嶼氣象站
  • 外文名:Lanyu Weather Station
歷史沿革,氣象業務,觀測項目,服務項目,

歷史沿革

台灣長年颱風為患,蘭嶼是颱風侵襲的最前哨,為加強布建測候網,於1940年1月成立“台灣總督府氣象台紅頭嶼測候所”,大武與新港亦同時成立。台灣總督府氣象台派川賴二郎、田邊三郎及書記津崎等三人,於該年5月左右由新港漁港搭漁船前往紅頭嶼設站,北方岬角設有燈塔之附近原為預定地點,勘查結果因質疑風力觀測之客觀性,確定原預定觀測點不適設站後返北陳報,約一個月後增派總督府建築師同行,再度前往候補地點之紅頭嶼中部山頭,經由當地駐在所(派出所)的協辦,徵用十數名少數民族為服勤團隊,以山刀辟路,在海拔約300米處整地,風力觀測建在山頂,迄至1941年曆時二年始完成創設工程,觀測工作自1942年1月開始正常運作。離島創站艱辛,除交通與生活資源運補艱難不便外,並受瘧疾與恙蟲等風土病威脅,設站初期醫藥尚落後,該站技手大成正文(1944年)、田村正義(1945年)均因先後罹患恙蟲病殉職。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於1946年10月以「致酉馬署財字第35959號」電令台灣省氣象所接收該站。台灣省氣象所隨即派主任林秉衡、職員張錦迪、謝鯉珠等三人於1947年初接管,站名全銜改稱為「台灣省氣象局蘭嶼測候所」,該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因遭受盟軍飛機轟炸,接收當時幾乎已變成廢墟,觀測設備亦老舊不堪使用,整體環境經整修與儀器設備整補後,始於1947年7月1日起恢復地面氣象觀測。
1940.01成立台灣總督府氣象台紅頭嶼測候所。
1942.01開始正常運作。
1947改稱台灣省氣象局蘭嶼測候所。
1948.01改制為台灣省氣象所蘭嶼測候所。
1965.09.01改制為台灣省氣象局蘭嶼測候所。
1971.07.01恢復建制為台灣“中央氣象局”蘭嶼測候所。
1976.11.10改稱為台灣“中央氣象局”蘭嶼氣象測站。
1989.08.01更名修正為台灣“中央氣象局”蘭嶼氣象站。

氣象業務

觀測項目

地面氣象觀測:利用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每日定時實施氣壓、氣溫、風向、風速、濕度、雲、天氣現象、降水、日射、日照、能見度、蒸發量、等氣象要素觀測,其中除了雲、天氣現象、蒸發量及能見度為人工觀測外,其他項目均采自動化觀測,並經由局區域網路路系統,將蒐集資料及每三小時電碼傳送本局,以供天氣預報及分析之需要,同時透過查詢工作站方式統計氣候資料。
地震觀測:本站設有SMA1強震加速度儀、A-900強震儀,遇地震時,立即傳輸本局地震中心,以供研判發布地震訊息。
大氣背景監測:為第二組第四科作蘭嶼地區大氣成份監測分析。於1995年6月16日開始作業觀測,以執行「氣候變遷監測」計畫。監測項目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臭氧O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及氮氧化合物NOx分析、紫外射線分析UVA-1、UVB-1及全輻射觀測。
天氣預報:轉報由氣象預報中心、海象測報中心,發布之各類天氣預報及特報、潮汐資料。

服務項目

各種天氣預報、警報資料之查詢。
颱風季節期間將颱風訊息、颱風警報單主動提供給各有關單位。
隨時將各種天氣預報資料、與突變天氣、地震訊息供應蘭嶼地區新聞、廣播媒 體。
將台灣“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發布月長期預報、季長期展望、豪大雨、低溫特報等提供給各相關單位及媒體。
應民眾之需求提供各種氣象資料申請服務。
應各政府機構之計畫、研究等特定需求,提供相關氣象資料。
應各防救災單位等特定需求,提供即時氣象資料、豪大雨特報。
協助蘭嶼鄉各機關、學校辦理有關氣象科學之教學活動。
輔導、協助各機關、學校籌設氣象觀測設備及作業。
不定期應各機關、社團、事業單位等之邀請,派員講授認識氣象、地震宣導與防災課程。
不定期接受來訪有線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社等之現場直播及採訪。
接待各機關、學校、社團等之參觀。
提供台灣“中央氣象局”印製各類防震、氣象宣導品免費供各界索取,加強防震、氣象災變宣導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