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戰爭(歷史戰爭)

蘇芬戰爭(歷史戰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蘇芬戰爭蘇聯芬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結束。最終蘇聯付出巨大軍事損失打敗了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

基本介紹

  • 名稱:蘇芬戰爭
  • 地點:芬蘭
  • 時間: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
  • 參戰方:蘇聯,芬蘭
  • 結果:蘇聯勝利
  • 參戰方兵力:蘇聯約500,000人芬蘭約180,000人
  • 傷亡情況:蘇聯48,000人陣亡芬蘭22,830人陣亡
  • 主要指揮官:伏羅希洛夫、鐵木辛哥、曼納海姆
基本介紹,戰爭影響,

基本介紹

蘇聯芬蘭之間的戰爭。1938年4月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後,蘇聯多次以維護西北邊界和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同芬蘭交換領土和租借軍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談判徹底破裂。11月28日,蘇聯單方面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次日中斷了兩國外交關係。11月30日,蘇軍以20個師(45萬人)、2000輛戰車和1000餘架作戰飛機向芬蘭發起全線進攻,宣布在其占領區帖里約基成立了以O.V.庫西寧(1881~1964)為首的芬蘭民主政府,聲稱紅軍是應該政府要求越過邊界的。芬軍憑藉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的曼納海姆防線的堅固工事,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展開反擊,蘇軍除在北冰洋的貝柴摩薩拉地區進展較快外,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拉多加湖一帶傷亡較大,對芬軍主陣地久攻不克。1940年1月蘇軍重新組織攻勢,總兵力增加到46個師,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峽發動總攻,空軍對芬後方城市和交通線狂轟猛炸,突破曼納海姆防線,芬軍於2月26日退守維堡一線。3月13日兩國簽定了和平協定,芬蘭將其東南部包括維堡(芬蘭第三大城市,重要工業中心和塞馬運河出海口)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和芬蘭灣的大部島嶼割讓給蘇聯,並把漢科港租給蘇30年。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國進攻蘇聯後,芬蘭於25日宣布全國處於戰爭狀態,芬、蘇重新開戰。芬軍於6月28日發動總攻,9月占領維堡等城市,12月6日芬蘭宣布收復在上次戰爭中的一切失地。1944年蘇軍在德蘇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後,6月9日揮師向芬軍陣地猛攻,攻破新曼納海姆防線。6月15日,芬軍退出東卡累利阿,20日維堡失守。7月蘇軍重占薩拉地區,8月芬蘭被迫求和。9月19日同蘇簽訂停戰協定和臨時和約,並對德宣戰。1947年2月10日,蘇聯等盟國與芬蘭在巴黎簽訂和約。《巴黎和約》除確認1940年《芬蘇和約》的一切規定外,芬蘭又將貝柴摩省歸還蘇聯;把波卡拉半島租讓蘇聯50年;賠款3億美元。芬蘇兩次戰爭中,蘇聯從芬蘭共割取45840平方千米的土地, 將卡累利阿地區蘇芬邊界線向北推移了150千米。芬蘭雖然割讓了1/10的領土,但通過戰爭避免了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一起被併入蘇聯的命運,最後雖對蘇聯作出一些妥協,但基本保證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由於整個戰爭是在冬季嚴寒中進行的,史家又稱之為“冬季戰爭”。

戰爭影響

1940年的奧運會舉辦地點原本定在日本東京,但由於日本在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奧委會將舉辦地點改到了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可沒多久,蘇芬戰爭爆發,1940年1月1日芬蘭通知國際奧委會主動放棄主辦權。隨後,戰火遍及歐洲大陸和世界各地,第十二屆奧運會也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流產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