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粽子

蘇州粽子

蘇州粽子是江蘇蘇州傳統的地方名點,端午節食俗。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如豬油夾沙粽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製成餡,裹扎時餡里還夾有一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粽子
  • 英文名:zongzi
  • 主要食材:糯米,豆沙、棗泥、豬油、鮮肉等
  • 分類:點心
  • 口味:鹹、甜,餡料不同,味道各異。
菜品歷史,所需食材,製作方法,泡糯米、煮粽葉,包粽子,煮粽子,

菜品歷史

春秋時期,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這種早黍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鹼水粽。梁吳均的《續齊諧記》開始將角黍與屈原之死相聯繫。也是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稱粽子為“角黍”,“仲夏端午,烹騖角黍,端,始也。” “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接下來的南北朝時期,是各民族文化習俗交融的年代,粽子味道越來越豐富,出現了雜粽。《齊民要術》記載。有將粟與黍混合起來做粽子的方法。米中開始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添加各種果實、草藥,做成各種形狀的粽子。今天我們做粽子使用的原料基本具備了,當時,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這時的粽子還是高檔食品。
最早記載用糯米做粽子的是在唐朝了,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唐韋巨源著有《食譜》,提到長安有“蜂蜜涼粽子”, 由唐代“燒尾宴”上的“賜緋含香粽”演化而來的。此粽妙在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吃的時候在涼粽子上淋上蜂蜜即可,涼甜芳香、泌人肺腑。這樣的粽子透著盛唐時期的大氣。
寶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白居易出任蘇州剌史,在蘇州的端午節,蘇州粽子的香甜一定讓這個風流刺史印象很深刻,在《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詩中,他滿懷感慨的回憶起蘇州的這一風味: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在唐代,粽子已經逐漸成為百姓日常食品,品種繁多。唐人姚合詩云:“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開元天寶遺事》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於此戲。”
和很多地方一樣,蘇州家家戶戶在端午自己包粽子,用青箬葉或青蘆葉包裹糯米及各種餡料成三角圓錐形,這是小腳粽,或者包成筒狀,。叫枕頭粽,放在鍋里大火煮沸,然後文火慢慢煨,幾個小時以後就好了。而蘇州至今流行的粽子做法完全依古制,包粽子前一天用清水浸泡糯米,餡料有豬肉、火腿、赤豆等,名目甚多,大致分鹹、甜、白三種,有葷有素,尋常人家都會做白水粽、赤豆粽、棗子粽、灰湯粽,考究如豬油夾沙粽,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放適量砂糖和油脂熬製成餡,餡中還夾一塊肥肉膘,煮熟後最道地的是這塊脂肪,香甜可口,望去晶瑩如玉,是典型的蘇州風味。白水粽清單可口,簡單蘸白糖桂花醬,或者就這么吃,總之隨人口味,是最本色的一種。

所需食材

糯米、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

製作方法

泡糯米、煮粽葉

首先要做好包粽子的準備工序:把糯米泡好(最好提前一天泡上),把包粽子的葉子用熱水煮好。

包粽子

準備好原料就就可以包了。包的時候先把粽子葉以1:3折成漏斗狀,先在最底部放棗泥(根據個人口味添加),再放糯米,然後再適當放幾顆棗。最後,把多出來的葉子蓋住漏斗的口,如果必要要多加一個葉子,一定要弄得結實一點,不然等煮的時候的就散了。

煮粽子

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鍋里,水要稍微漫過粽子,然後上面放一塊板子,放板子的目的是可以在上面放一些重物,以押住粽子,這樣粽子不容易散掉。一般要煮一個小時,先大火,水開後轉小火慢慢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