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定慧寺

蘇州定慧寺

蘇州定慧寺位於古城蘇州鳳凰街定慧寺巷,環境幽靜,自古以來名人薈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大雄寶殿前兩棵古老的銀杏樹默記著定慧寺的蒼桑變遷。世紀之交,定慧寺又翻開了新的一頁,在政府和佛教界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以嶄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今天的定慧寺,西依鳳凰街,車水馬龍,一派現代氣息;東鄰蘇公弄,曲徑幽深,唐宋古韻猶存。山門前的定慧寺巷,巷因寺而得名。巷內的人們每日伴著定慧寺的晨鐘暮鼓,作息起居,雖身處鬧市,卻是難得的怡然恬靜。在這方水土,定慧寺猶如一位禪僧,帶著唐宋遺風,向我們走來,走進我們的生活和心靈,帶給我們平和與安詳。 走近定慧寺,便可深深感觸到姑蘇歷史脈搏的跳動;品味定慧寺,方可知蘇州不愧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定慧寺
  • 地理位置:鳳凰街定慧寺巷34號
  • 榮譽: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現狀:荒廢
簡介,歷史沿革,名人遊覽,建築特徵,文獻資料,地圖信息,

簡介

位於鳳凰街定慧寺巷34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定慧寺
元朝時期,定慧禪院再次被毀壞,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修,明正統時(1436-1449),蘇州郡守況鐘重修了大殿,並改定慧禪院?quot;定慧禪寺"。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里人唐堯仁出資重修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及彌勒殿。道光元年(1821)里人胡珽再次重修。然到了鹹豐時期,內憂不止,外患頻仍,定慧禪寺再一次毀於戰火。同治三年(1864),本修法師募資重建,民國十五年(1926)僧靈馨募資重修,定慧寺才得以遺存至今。但後經戰亂,定慧寺又遭劫難,大部份建築毀於一旦,僅存山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且均已殘破不堪。1958年定慧寺被蘇州市第七塑膠廠占用為廠房至今,唐宋遺風已蕩然無存,古寺建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歷史沿革

唐鹹通間為盛楚所創般若院子院,五代吳越錢氏時仍屬羅漢院,北宋雍熙間稱西方院,大中祥符間賜額定慧禪寺,才與壽寧萬歲禪院(雙塔寺)分為兩寺。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中僧澤藏山、景新、惠澤,永樂中僧淨因,先後重建。宣德九年(1434年)得知府況鐘捐助,正統二年(1437年)重建大雄寶殿。清康熙初漸形傾圮,十一年(1672年)僧大休駐錫,里人唐堯仁捐資重建觀音殿,重修大殿、彌勒殿。道光間殿宇失修,十六年(1836年)邑人顧沅等集資修葺。鹹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因戰爭被毀。同治三年僧本修師徒相繼募修地藏、天王各殿。1926年僧靈馨募修。

名人遊覽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與定慧寺主持僧守欽友善,往來蘇州必寄寓寺中。紹聖初,蘇軾貶謫惠州,與留居宜興之長子蘇邁音訊阻隔,守欽遣徒卓契順攜帶蘇邁書信長途跋涉至惠州探視,並贈《擬寒山十頌》詩。蘇軾和詩八首答謝,又書陶淵明《歸去來辭》贈卓契順。明正統四年,巡撫周忱為蘇軾所書《歸去來辭》墨本題跋,命主持摹勒上石,陷於寺壁。知府況鐘建嘯軒紀念蘇軾。清道光十四年,按察使李彥章倡議,蘇州官紳集資於寺北建蘇公祠。鹹豐十年毀,同治七年知府蒯德模重建,光緒十九年(1893年)募修。今廢。

建築特徵

定慧寺現存清代山門、天王殿、大殿等建築,坐北朝南。大殿為單檐歇山造,面闊三間19米,進深18米,高約12米。四周檐柱均為抹角石柱,檐下布列象鼻昂楓拱十字牌科。梁架扁作,結構完整。殿前古銀杏兩株並峙,樹齡200餘年,夏日濃蔭如幄。1991年冬,大殿曾進行修繕。

文獻資料

碑刻尚存四種,即:《定慧寺重建佛殿碑》,張洪文,仰瞻書,張勖篆額,明正統二年立石;《蘇文忠公宋本真像》,鐫蘇軾全身畫像,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翁方鋼詩並識,道光十四年李彥章題記,同年摹刻;《蘇文忠公祠募修詩碑》,李超瓊詩並識,光緒十九年立;《重修定慧寺碑記》,王隆瀚文,董蔚書,1928年立。

地圖信息

位置:蘇州市姑蘇區定慧寺巷118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