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埠戰役

蘇家埠戰役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安徽省六安縣蘇家埠地區對國民黨軍的圍點打援作戰。

蘇家埠戰役是鄂豫皖蘇區史無前例的大勝仗,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著名的大捷之一。此次戰役創製了紅四方面軍大兵團作戰的經驗,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篇章,在中國人民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也是圍點打援的經典戰例。

基本介紹

  • 名稱:蘇家埠戰役
  • 地點: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蘇家埠、韓擺渡等地區
  • 時間:1932年3月22日~5月8日
  • 參戰方:紅四方面軍、國名黨軍
  • 結果鄂豫皖蘇區紅軍的空前大捷
  • 參戰方兵力:紅軍2萬餘人
  • 傷亡情況:國名黨被殲3萬餘人,被俘1.5萬人
  • 主要指揮官徐向前,曠繼勛,陳昌浩;厲式鼎
戰役經過,事件意義,

戰役經過

1932年2月上旬,商潢戰役後,鄂豫皖蘇區周圍的國民黨軍處於守勢。皖西地區國民黨軍第四十六師等部6個旅共12個團,自六安沿淠河東岸經蘇家埠至霍山構成一線防禦,並以蘇家埠為樞紐,企圖阻止紅軍向東發展。其部署:第四十六師(轄第一三六、第一三七、第一三八旅,每旅2個團)師部率第一三七旅、警備第二旅各1個團及第五十五師第一六三旅駐六安;第一三七旅(欠1個團)駐馬家庵;警備第二旅(欠1個團)駐韓擺渡;第一三八旅及第一三六旅(欠1個團)駐蘇家埠;第一三六旅另1個團駐青山店;警備第一旅駐霍山。此外,尚有第五十五師(欠1個旅)、第五十七、第七師等部,分駐合肥、潛山、蚌埠等地,均距六安、霍山較遠。3月,紅四方面軍為求殲皖西地區的國民黨軍,向東擴大蘇區,將第四軍第十二師留置商城、潢川地區牽制豫東南之敵,率第四軍第十、第十一師自固始東進,於20日在獨山地區與先期返回皖西的第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會合。此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根據皖西國民黨軍防區遼闊,兵力薄弱,其淠河一線後方有很大空隙,利於攻殲等情況,決定發起蘇家埠戰役,並計畫以地方武裝從西面襲擾、迷惑敵人,紅軍主力渡過淠河,從側後分割包圍蘇家埠、青山店等據點,求殲蘇家埠地區的國民黨軍。
21日晚,紅四方面軍主力3個師在地方武裝掩護下,自青山店以西的兩河口秘密渡過淠河。22日拂曉,第七十三師和霍山獨立團向青山店地區守軍發起攻擊,隨即攻占古樓山、劉老莊山,將青山店包圍。同日,第十師在芮草凹地區擊退自蘇家埠出援青山店的國民黨軍2個團,殲其1個營,餘部退回蘇家埠,旋即被第十師包圍;第十一師向韓擺渡、馬家庵逼進,守軍懼殲倉皇后撤,第十一師一部尾追至六安城郊。23日,第十、第十一師各1個團在韓擺渡以南地區夾擊六安出援蘇家埠的國民黨軍2個團,迫使該2團分別竄入韓擺渡、蘇家埠。至此,被紅軍分割包圍於青山店、韓擺渡、蘇家埠據點內的國民黨軍達6個團。紅四方面軍總部鑒於蘇家埠等據點寨高壕深,工事堅固,強攻不易奏效,決定採取圍點打援的戰法,吸引六安、霍山守軍出援予以各個殲滅。遂調整了部署:以第十師主力圍困蘇家埠;第十一師1個團和六安獨立團圍困韓擺渡;第七十三師和霍山獨立團繼續圍困青山店,並相機殲擊霍山援兵;第十一師主力置於六安西南平頭崗、樊通橋一線占據有利陣地,準備殲擊六安援兵;第十師1個團為總預備隊。另將六安、霍山兩縣赤衛軍分布於六安、霍山縣城附近,開展游擊活動,配合紅軍主力作戰。擔負圍困任務的各部隊在當地人民民眾的支援下,構築了環繞蘇家埠、韓擺渡、青山店據點的交通壕、蓋溝、掩體等工事,迫使守軍坐待救援。
31日,位於六安、霍山的國民黨軍同時向蘇家埠等據點出援,企圖解救被圍部隊。由六安南援的第一三六旅等部共4個團,分成前後兩個梯隊直逼蘇家埠地區。其第一梯隊2個團,在飛機掩護下,突破第十一師陣地,當進至蘇家埠以北涼水井、桂家老墳時,紅軍第十師1個團和第十一師主力即從東西兩面對其實施夾擊,殲其1個團,另1個團竄入韓擺渡。其第二梯隊見狀,倉皇退回六安。由霍山北援的警備第一旅進至十里舖時,亦被第七十三師擊潰,竄返霍山。與此同時,青山店守軍1個團在突圍途中大部被殲,一部竄入蘇家埠。
這時,紅四方面軍總部鑒於破圍困的敵軍據點僅剩下蘇家埠、韓擺渡,決定以一部兵力緊縮包圍圈,開展政治攻勢,瓦解守軍;以地方武裝和赤衛軍監視六安、霍山兩城守軍;集中主力於機動位置,休整待機。同時判斷六安、霍山之敵已無力再援,新的援兵可能來自合肥方向,於是在戚家橋、樊通橋以東陡拔河兩岸地區勘察地形,制定了打援作戰方案,並進行了戰場準備。
蘇家埠、韓擺渡守軍被圍困月余,糧食極缺,軍心動搖,攜械投誠者日增。在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陳調元頻頻告急下,蔣介石於4月下旬任命第七師代師長厲式鼎為皖西"剿共"總指揮,率領第七師5個團、第五十五師4個團、第五十七師2個團,以及新由潢川調來的第十二師2個團,共13個團2萬人,自合肥大舉西援,企圖再次解救蘇家埠、韓擺渡之圍。對此,紅四方面軍總部判斷:援兵雖多,但道遠師疲,建制雜亂,士氣低落;紅軍兵力雖少,但預有準備,以逸待勞,士氣高昂,加之地形有利,又有地方武裝和人民民眾的配合支援,有將援兵殲滅於運動中的可能。遂決定以小部兵力會同赤衛軍依託工事繼續圍困蘇家埠、韓擺渡並監視六安守軍動向;第七十三師立即在樊通橋以東地區占領陣地,正面阻擊援敵,並以1個營協同六安獨立團進至陡拔河以東地區誘敵西進;第十、第十一師主力分置於第七十三師兩翼,伺機實施迂迴包圍。
5月1日,紅軍誘敵分隊與援兵先頭部隊第七師第十九旅接觸,並按預定計畫邊打邊向後撤。2日拂曉,第七十三師乘第十九旅渡過陡拔河立足未穩,其後續部隊尚在河東之際予以猛烈反擊,將其大部殲滅。敵後續部隊見先頭失利急忙搶占老牛口、婆山嶺高地,企圖穩住陣腳。第十、第十一師主力迅速從兩翼包抄,切斷其退路;第七十三師1個團渡過陡拔河後迅猛插入援敵縱深,一舉摧毀其總指揮部,活捉厲式鼎。國民黨軍10多個團被圍於陡拔河東岸,自相踐踏亂作一團,紅軍主力、地方部隊及赤衛軍乘勢發起多路攻擊,進行分割圍殲。經激戰,國民黨軍2萬餘援兵除少數漏網外,均被殲滅。蘇家埠、韓擺渡守軍數次突圍未逞,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情況下,於8日全部繳械投降。戰役遂告結束。
蘇家埠戰役歷時48天,共殲國民黨軍3萬餘人,內俘總指揮1人、旅長5人、團長12人及營以下1.8萬餘人,繳獲長短槍1.5萬餘支、機槍250挺、各種炮44門、電台5部,擊落飛機1架,占領了淠河以東廣大地區。這是鄂豫皖蘇區紅軍的空前大捷,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成功的戰例之一。
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發的賀電中說,這次勝利,“給予全國反帝國主義的革命運動無限的興奮,更加強了蘇維埃紅軍對於革命運動的領導。”

事件意義

此次作戰中,第四方面軍進一步發揮了"圍點打援"調動敵人於運動中加以消滅的作戰指導思想。在準確掌握敵情的條件下,堅持圍困蘇家埠四十餘日,終於調動了大批敵人來援。在圍點作戰中,進行了堅苦的土工作業,構成敢嚴密包圍敵人的工事網,既有效地困住了敵人,又保證了能夠集中儘可能多的機動兵力用於打援。在優勢的敵人面前,以逸待勞,利用了天時地利條件,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威力和紅軍頑強的戰鬥作風,誘得好,頂得硬,迂迴及時有力,又首先打了敵人的指揮所,從面迅速地全部殲滅了敵人援兵,並迫使困守據點之敵全部投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