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典傈僳族鄉

蘇典傈僳族鄉

蘇典傈僳族鄉是德宏州唯一的一個傈僳族民族鄉,歷史上是我國南方重要的邊塞戰略要地。是盈江縣出入境的重要通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蘇典傈僳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
  • 電話區號:0692
  • 郵政區碼:679307
  • 地理位置:盈江縣西北部
  • 機場:德宏芒市機場
  • 車牌代碼:雲N
  • 年平均氣溫:13.3℃
概況,沿革,基本情況,地理氣候,旅遊景點,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氣候,旅遊,文化,地理,基礎設施,特色產業,資源環境,人口民族,社會保障,農業,

概況

蘇典傈僳族鄉位於盈江縣西北部,距縣城53千米。東與支那、盞西兩鄉接壤,南與勐弄、卡場兩鄉連線,西北與緬甸山水相連。東西最大橫距2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61千米,面積514.12平方千米,人口0.66萬人(2006年)。轄蘇典、勐嘎、劈石、茅草寨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蘇典。
地形從東北往西南略成三角形狀。多高山峽谷、少平地;最高海拔2800米,最低海拔640米,平均海拔為鄉政府所在地1700米。境內有7號至14號界樁,國境線長43.3千米。公路經勐弄鄉、蓮花山鄉而達縣城。境內勐嘎山有神護關遺址,為明朝中國西南邊塞八大古關之一。

沿革

1953年成立蘇典文化站(鄉級政權),1959年改建蘇典區,後稱公社,1988年建為蘇典傈僳族鄉。1997年,面積514.1平方千米,人口0.7萬,傈僳族為主體,占總人口的65%,轄蘇典、勐戛、劈石、茅草寨4個行政村。
[郵編]679307 [2008年代碼]533123205:~201蘇典村 ~202勐嘎村 ~203劈石村 ~204茅草寨村

基本情況

蘇典鄉距縣城53公里。東與支那、盞西兩鄉接壤,南與勐弄、卡場兩鄉連線,西北與緬甸聯邦山水相連。東西最大橫距2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61公里,境內有7號至14號界樁,國境線長43.3公里。全鄉土地面積428平方公里。

地理氣候

全境地形從東北往西南略成三角形狀。山體狀況為多高山峽谷、少平地;最高海拔2800米,最低海拔640米,海拔差2160米,平均海拔為鄉政府所在地1700米。高低海拔的懸殊性,形成了蘇典“一山分兩季,隔里不同天”的獨特氣候。,最高氣溫30℃,最低溫度零下4℃,全年無霜期250天,年日照1500—1800小時,年積溫3500—4000℃,年均降雨量3553.5毫米,年平均大風期為45天,屬明顯的寡日、低溫、多雨、半年雨水半年霜的氣候。
境內旅遊景點豐富,有鮮艷奪目的杜鵑花,有會翻山嶺的九掰石,擁有雄壯入雲的大尖山、像腦山、摩天嶺和木龍河四疊水大瀑布,草原式的黃草壩等,是旅遊資源開發的理想境地。
還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有大小河流7條,年平均流量1.05億立方米。
礦產有花崗石、石灰石、粘土、石英砂、鐵等。
自然原始生態環境保護較好,森林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白眉猴、長臂猿、穿山甲、狗熊、野雞等國家級保護動物在該鄉境內都能親眼目睹,各種貴重具有藥物價值的國家級保護植物都能看得到。草場資源也很豐富,而且雨量充沛,適宜各種養殖業的開發。
鄉內土地寬廣,有熱區和冷區兩大類型地塊,4個村均與緬甸相毗鄰,有通往緬甸口岸通道若干條,中緬貿易往來頻繁,極具發展潛力。

旅遊景點

鄉內有豐富的天然景觀和悠久的民族文化正待開發,許多中外遊客身臨蘇典都為之拍手稱絕。蘇典口岸是我省西北部通往緬甸、印度較近的一個通道,由蘇典途經中緬8號界樁、龍塘、輝新、蚌瓦、西嘎壩、昔董壩可直接到達密支那,途中風光秀麗,遊人流連忘返。
美麗的天然景觀有: 黃草壩旅遊景點、 勐嘎河景點、 神護關景點等。
蘇典鄉民間風情萬種,民族文化悠久,傈僳族同胞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日,特別是火把節、闊時節和“10.1”國慶節,全鄉上下盧笙、三弦、山歌響遍各地,男女老少聞聲而舞,姊妹蕭、口弦餘音裊裊。

農村經濟

全鄉轄蘇典、勐嘎、劈石、茅草四個村委會,35個自然村,48個村民小組。據2007年底統計,有農戶1380戶,總人口6902人,其中:傈僳族4717人,占總人口數的68%;景頗族220人,占總人口數的3%;漢族1965人,占總人口數的28%。有耕地面積10647畝,其中:水田5593畝,固定旱地5054畝。
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2007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26萬元,比2006年的526.50萬元增99.50萬元;實現人均純收入681元,比2006年的636元增45元。糧食逐年增產。2007年,實現全鄉糧食總產量115萬公斤,較2006年的110.80萬公斤增長4.2萬公斤;人均生產糧食167公斤,較2006年的173公斤減少6公斤。

人口衛生

目前,全鄉設有衛生院1所,有衛生技術人員6人(其中:主治醫師2人、醫師1人、護師1人、其他2人),設有村衛生室2個,有鄉村醫生4人。

氣候

蘇典鄉地處盈江縣西北部,距縣城53公里。東與支那、盞西兩鄉接壤,南與勐弄、卡場兩鄉連線,西北與緬甸聯邦山水相連。東西最大橫距2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61公里,境內有7號至14號界樁,國境線長43.3公里。全鄉土地面積428平方公里。
地理氣候及資源優勢
全境地形從東北往西南略成三角形狀。山體狀況為多高山峽谷、少平地;最高海拔2800米,最低海拔640米,海拔差2160米,平均海拔為鄉政府所在地1700米。高低海拔的懸殊性,形成了蘇典“一山分兩季,隔里不同天”的獨特氣候。年平均氣溫13.3℃,最高氣溫30℃,最低溫度零下4℃,全年無霜期250天,年日照1500—1800小時,年積溫3500—4000℃,年均降雨量3553.5毫米,年平均大風期為45天,屬明顯的寡日、低溫、多雨、半年雨水半年霜的氣候。

旅遊

境內旅遊景點豐富,有鮮艷奪目的杜鵑花,有會翻山嶺的九掰石,擁有雄壯入雲的大尖山、像腦山、摩天嶺和木龍河四疊水大瀑布,草原式的黃草壩等,是旅遊資源開發的理想境地。
還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有大小河流7條,年平均流量1.05億立方米。
礦產有花崗石、石灰石、粘土、石英砂、鐵等。
自然原始生態環境保護較好,森林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白眉猴、長臂猿、穿山甲、狗熊、野雞等國家級保護動物在該鄉境內都能親眼目睹,各種貴重具有藥物價值的國家級保護植物都能看得到。草場資源也很豐富,而且雨量充沛,適宜各種養殖業的開發。
鄉內土地寬廣,有熱區和冷區兩大類型地塊,4個村均與緬甸相毗鄰,有通往緬甸口岸通道若干條,中緬貿易往來頻繁,極具發展潛力。
旅遊景點及民間風情
鄉內有豐富的天然景觀和悠久的民族文化正待開發,許多中外遊客身臨蘇典都為之拍手稱絕。蘇典口岸是我省西北部通往緬甸、印度較近的一個通道,由蘇典途經中緬8號界樁、龍塘、輝新、蚌瓦、西嘎壩、昔董壩可直接到達密支那,途中風光秀麗,遊人流連忘返。
美麗的天然景觀有: 黃草壩旅遊景點、 勐嘎河景點、 神護關景點等。
蘇典鄉民間風情萬種,民族文化悠久,傈僳族同胞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日,特別是火把節、闊時節和“10.1”國慶節,全鄉上下盧笙、三弦、山歌響遍各地,男女老少聞聲而舞,姊妹蕭、口弦餘音裊裊。

文化

由於地區的貧困性和條件的有限性,幾年來,文化站除僅有的1名工作人員、1間簡陋的辦公室和1000多冊圖書外,無任何設備設施,民眾文化生活極其枯燥,僅靠一些民間的、傳統的歌舞活動和體育運動來代替,無法接觸到高尚的、文明的和健康的文化生活。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幫助下,新建了蘇典民族文化廣場並成功承辦了盈江縣2006年闊時節慶祝活動,雖然在民族歌舞活動及各種節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文化站至今仍沒有標準的房屋設備和相應的配套設施。目前,全鄉共有17所學校,其中中心國小1所、完小2所、教學點13個(其中:一師一校11個)、中學1所。國小共有3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26名,中學共有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37人,共有中國小教師6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4%,國中學生毛入學率達73%。據統計,在全鄉勞動力人口中,國小學歷以上的有4200人,國中學歷的1800人,高中、中專以上學歷的僅400人。勞動者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致使科技難於推廣普及,民眾觀念十分落後,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難於轉變;受自然條件和勞動者文化水平的限制,鄉科委的職能無法發揮最大的作用。

地理

全境地形從東北往西南略成三角形狀。山體狀況為多高山峽谷、少平地;最高海拔2800米,最低海拔640米,海拔差2160米,平均海拔為鄉政府所在地1700米。高低海拔的懸殊性,形成了蘇典“一山分兩季,隔里不同天”的獨特氣候。年平均氣溫13.3℃,最高氣溫30℃,最低溫度零下4℃,全年無霜期250天,年日照1500—1800小時,年積溫3500—4000℃,年均降雨量3553.5毫米,年平均大風期為45天,屬明顯的寡日、低溫、多雨、半年雨水半年霜的氣候。 境內旅遊景點豐富,有鮮艷奪目的杜鵑花,有會翻山嶺的九掰石,擁有雄壯入雲的大尖山、像腦山、摩天嶺和木龍河四疊水大瀑布,草原式的黃草壩等,是旅遊資源開發的理想境地。
學校學校
還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有大小河流7條,年平均流量1.05億立方米。
礦產有花崗石、石灰石、粘土、石英砂、鐵等。
自然原始生態環境保護較好,森林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白眉猴、長臂猿、穿山甲、狗熊、野雞等國家級保護動物在我鄉境內都能親眼目睹,各種貴重具有藥物價值的國家級保護植物都能看得到。草場資源也很豐富,而且雨量充沛,適宜各種養殖業的開發。
鄉內土地寬廣,有熱區和冷區兩大類型地塊,4個村均與緬甸相毗鄰,有通往緬甸口岸通道若干條,中緬貿易往來頻繁,極具發展潛力。

基礎設施

鄉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水、電、路、通訊、教育、文化、衛生、基本農田地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後。
地理環境地理環境
我鄉在今後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將會認真上報申請各種項目,要政策,要資金協調各種關係,擴大招商引資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人要富先修路”,在上級國家政策以及資金大力關心支持下,發動民眾積極性,投工投勞努力改變蘇典鄉劈茅兩村雨季不能通車的嚴重影響環節,並把公路通向各村各戶,把信息站(台)建起來,讓信息進入每家每戶。告別劈石村“通信空白村”年代,讓邊疆農村經濟“活”起來。及時消滅急病,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及溫暖及時傳達、送到人民民眾家中。

特色產業

我鄉的竹子核桃草果茶葉種植得到了極大的支持,我鄉的特色產業正在成為我鄉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地理環境地理環境
邊境民族貧困鄉蘇典鄉有可種竹產業的土地上50多萬畝,全鄉四個村委會都可以栽種。在全鄉各材委會都有零星種植的農戶,長勢比較好,只是不成規模,種植面積比較少。
蘇典鄉種植竹產業歷史悠久,是一種傳統的種植只種不管模式,零星種植沒有上規模、上檔次,農戶種植竹子的目的只是作圍欄及粗放型的生產生活用具,種植不講究技術,管理不科學,究其原因主要問題是:一是農民生活水平低,比較貧困;二是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三是農民綜合素質低下,農產品科技含量低;四是農民自給自足小農經濟觀念的束縛,市場經濟觀念淡薄;五是種植面積少,產量不成規模;六是竹類種植技術、科學管理方法沒有掌握;七是竹類種植品種單一;八是竹產品加工技術空白。由此可見,存在的總是較多,從這些問題充分反映了竹類品種種植單一、面積小,未能形成規範。沒有充分發揮利用地區自然資源優勢,沒有抓住用優勢來彌補劣勢的突破口,沒有解決好產業結構調整,未能充實發揮地區優勢。
草果種植在蘇典茅草村歷史悠久,生長快,老化周期長,產量高,效益好,市場需求量大,價格穩定,易管理,投資少、見效快。
通過項目實施,不僅能夠充分發揮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作用,增加就業機會,能夠充分利用該轄區豐富的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民眾人均增加純收入255元以上,還能夠帶動加工業、運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將有力地促進民眾脫貧致富。

資源環境

全鄉46784公頃的土地總面積中,有林地面積27447.2公頃,其中國有林有林地面積為9516.7公頃,集體林有林地面積17930.5公頃,活立木總蓄積3381560立方米,其中國有林活立木蓄積為1780180立方米,集體林活立蓄積為1601380立方米。在國境線一帶,7號界至11號以常綠闊葉林與緬甸相接壤,12號至14號以大巴江為界,河兩岸是濕熱河谷。
鄉村全貌鄉村全貌
鄉內有豐富的天然景觀和優久的民族文化善待開發,許多中外遊客身臨蘇典都為之拍手稱絕。
1、黃草壩旅遊景點:黃草壩屬高山上的草原平壩,距縣城43公里,公路全屬彈石路面,壩內草原廣闊,牛羊肥壯、綠草蔭蔭、古樹參天(有上千年的刺麻礫古樹、奇形怪狀、直衝雲霄),有盈江香格里拉的美稱,是中外遊客冬春、夏秋旅遊的理想聖地。
2、勐嘎河景點:勐嘎河全長39公里,發源於勐嘎村委會空樹社,直接流入緬甸伊洛瓦底江,由小疊水、苦練皮、邦別河、蘇典河、拉馬河、勐撇河六條支流匯成。河域花(杜鵑花)開兩岸、紅白相間,樹騰相依,島水相成、美不勝收。河內魚蝦戲水,冷水花、火通魚、老虎魚、白魚等十二種常年供給,尤其冷水花魚味香肉嫩、營養豐富、遠近聞名;河水時而分道揚鑣、隔島相望,時而沸乎暴怒、洶湧澎湃、浪花四濺,猶如翻江倒海之勢;時而平靜如鏡、清澈見底、天水合一,猶如人在畫中游;時而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構築了美麗壯觀的大瀑布(有50米高的木龍河四疊水大瀑布)。
3、神護關景點:為抵禦外患、威定邊疆,明代年間,雲南巡撫陳用賓奏請明王朝在邊關設立八大關卡,蘇典神護關,位於八關之首。神護關歷經上千個春秋洗禮,如今更賦予了新的涵義,關內巍然屹立的觀聖寺威武無比,有奇花異草、競相爭艷,觀聖寺坐落在烏雲繚繞之中,給人一種人間仙境的感覺。
4、蘇典口岸游、享受異國風光。蘇典口岸是我省西北部通往緬甸、通往印度較近的一個通道,由蘇典途經中緬8號界樁、龍塘、輝新、蚌瓦、西戛壩、昔董壩可直接到達密支那,途中風光秀麗,遊人留戀忘返。
5、民間風情萬種,競收眼底。傈僳族同胞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縫節假日、特別是火把節、闊時節和“10·1”國慶節,全鄉上下盧笙、三弦、山歌響遍各地,男女老少聞聲而舞,仔妹霄、口弦餘音裊裊。

人口民族

計畫生育工作在經後的開展中一是深入持久地開展宣傳教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倡導現代婚育新觀念,以少生、優生、快富、文明奔小康為主線,不斷提高計畫生育的管理水平及服務水平;二是繼續鞏固計畫生育“三為主”成果,切實抓好計畫生育“三結合”工作;四是認真落實朱鎔基總理關於“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的重要指示,切實把計畫生育工作抓緊抓好。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
全鄉設有衛生院1所,有衛生技術人員6人(其中:主治醫師2人、醫師1人、護師1人、其他2人),設有村衛生室2個,有鄉村醫生4人。

社會保障

我鄉的社會保障工作主要有:積極開展勞務輸出工作。自全縣開展勞務輸出工作以來,先後組織輸送農村富餘勞動力21批、54人,有效緩解了我鄉勞動力過剩與就業困難的矛盾,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開展農村特困民眾定期救助及農村散居五保戶供養調查摸底工作,在今年共發放五保戶供養金及特困救助金6500元、救濟糧13.5噸和救濟款3.5萬元。對殘疾人進行分類調查,結合農村特困救助,加大對殘疾人的救助力度,保證最低的生活保障。

農業

農業產業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思路是: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基本類型主要有:市場連線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科教結合型、專業協會帶動型。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徵主要有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立足本地優勢,依靠科技的進步,形成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分工,貿工農、產供銷密切配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配套服務功能的作用,並且採取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
它的目的之一是使農民真正得利。實行產加銷一體化,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從而使農民富裕起來。實行農業產業化還會使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轉化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流通有效地結合起來,以“龍頭”企業來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兩個市場,從而引導、帶動、輻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並且建設一批主導產品、“龍頭企業”、服務組織、商品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