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仁山

蘇仁山

蘇仁山(1814—1850),又說生卒年為(1821-1861),字靜甫、仁山,號長春,又號菩提再生身尊者魜潺,又自署教圃、嶺南道人等。廣東順德人。清代畫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仁山
  • 外文名:Su Renshan
  • 別名:靜甫 長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順德
  • 出生日期:1814年
  • 逝世日期:1850年
  • 職業:畫家
  • 代表作品:《五羊仙跡圖軸》《坐觀十八壽相羅漢像》等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性格解讀,

人物簡介

蘇仁山
他自少受喜愛書畫與書法的父親的影響,自幼資質聰穎,12歲畫名遍傳鄉里。醉心於書畫繪作。厭惡八股文章,藐視傳統的觀念和秩序,熱烈追求個性解放,是封建禮法的叛逆者。出於對封建包辦婚姻的不滿而憤世嫉俗,時而哭笑無常,時而數日不語。開口、下筆多為離經叛道之言,時人稱為“畫怪”。雖然從未師從名家學藝,但其繪畫天賦甚高,僅從觀摩的畫稿畫譜中即自行悟解了畫道而漸有所成。及至成年後因與家人不和而被逐出家族,他遂流寓於廣州、佛山等地,以賣畫與講課授徒為生。他創作的畫尤以人物畫見長,筆下的人物線條簡練,人物造型與體態動作處處隨意點畫勾勒,無一處不與社會生活中的眾生相相吻合。其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多是歷史的愛國名人、歸隱者以及仙家道人。代表作《五羊仙跡圖軸》與《坐觀十八壽相羅漢像》等名作至今仍深受後人稱譽。他獨創一格的清新畫風,對時尚摹古崇古的清代畫壇帶來了較強的衝擊力,從而為嶺南畫風的嬗變倡導了先聲。

人物事跡

蘇仁山於35歲時返回家鄉定居。未久,由於他在詩畫中屢有憤世嫉俗、不滿封建王朝專制的情緒流現,引起其親屬與族人的恐慌,被其父以“不孝”為名扭送入縣獄關押以免受株連。約道光三十年(1850),蘇仁山在獄中病逝。
工山水、人物,兼寫花卉,用筆構圖,自成一家,古樸高逸,有金石味。其作品衝破傳統畫法,自辟蹊徑,故一般士大夫之畫傳不載。《工余談藝》
曾二考秀才,均落第,棄絕舉業而寄情書畫。清高絕俗,性格孤僻,不肯因金錢或勢利而為人作畫,自稱“進金求畫是不知畫者。”畫作喜用線條,不多作渲染,山水畫幾乎都不事皴擦和點苔,在構圖和章法上重視“三遠”山關係和虛實處理,特別看重“高遠”法。人物畫充分運用線條的粗細和運筆的輕重,或古拙質樸,或充暢清雅,把人物的意趣和神態描寫得真切動人。有時在造型結構上奇醜古怪,如老人的唇、額頭、眼角等處的皺紋一經誇張,便顯得凝重突出。人物不管是文人、士高、羅漢、觀音、道士、尼姑,其實都是南方農民村婦的形象,他們聚合的場畫,也是廣東農村常見的場面。死後逐漸為人遺忘,連專門記載廣東畫家傳紀的《嶺南畫征略》都未編入他的事跡。這位畫壇怪傑,幾乎被埋沒一個世紀,直到本世紀的20年代才重新獲得了人們的認識。

性格解讀

“忤逆狂悖”一先知
在中國歷代的藝術家當中,蘇仁山兀傲不羈的思想性格是相當突出的,當代學界有人稱他為中國的凡·高。他自少年時代起藐視封建觀念和秩序,熱烈追求個性解放。而在他生活的時代,朝廷為了鞏固統治,把主張“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家朱熹抬上孔門“十哲”之列,要求世人“非朱子之傳義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禮不敢行”(魯迅語)。
蘇仁山看透這套愚民把戲,常以言論和文字予以抨擊鞭撻,他指斥朝廷“剝削天下之民以自滿私慾”,“六藝之文(按:科舉應試的八股文)害人害物”。蘇仁山畫過這樣一幅畫:陰森的岩洞裡,站著一個方巾長袍、道貌岸然的人物,正打開一幅畫軸觀看,畫中蒼黑的山石上,用焦墨寫著“但有朱熹成地獄”七個草字。
在家中,他拒絕為父親畫畫應酬權貴,並且斷然放棄科舉仕進、光宗耀祖的道路,因而令父親和族人大失所望,也得罪了縣中頭面人物、被斥為“忤逆狂悖”之子。
綜觀有關資料和作品,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都有較深的見解,他憎恨恃強凌弱、爾虞我詐的醜惡現象,主張仁德為本,要“視天下之飢如己飢、視天下之溺如己溺”,修己安人,從個人做起。他沉默孤傲的外表中,跳動著一顆熾熱善良的心。道光二十三年,他在一副七言聯中寫道:“撥亂反正勝人治,起死回生醫者功。”指斥“人治”是製造社會災難的根由。他觀察周圍的事物,尋求“醫國”的途徑。
在一張扇面的題跋中,蘇仁山記述自己曾到“紅毛館”(教堂)去聽教士傳經,並寫下一首詩:“況且滄洲筆,丹黃染輪青。秋風蕭瑟瑟,步聽外洋經。”據此詩,可知他已經意識到在海外,有許多與大清國截然不同的新鮮事物,值得中國人去師法吸取。其時,鴉片戰爭的炮火尚未轟開中國的大門,仁山思想敏銳,於此可見一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