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畫庫

《嶺南畫庫》是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立項、省文聯負責組織、廣東人文藝術研究會統籌、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第一部地方繪畫史大型畫冊類叢書《嶺南畫庫》,其第一批圖書(《顏宗》、《林良》、《張穆》、《蘇仁山》、《黎簡》)於2011年8月23日在廣州首發面世。

叢書簡介,出版背景,叢書意義,

叢書簡介

《嶺南畫庫》是廣東人文藝術研究會主持編撰的一套大型美術叢書。全書以歷史發展為線索,以個人或流派為單元,系統介紹嶺南歷代主要畫家及其代表作品。所收畫作均為海內外公私收藏中的精品。所刊的文字則為2018年南美術史研究最新的學術成果。該套叢書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計畫出版百餘種。首批出版的五種論著分別為朱萬章編著的《顏宗》、餘輝編著的《林良》、單小英編著的《張穆》、梁基永編著的《黎簡》和李志綱編著的《蘇仁山》。

出版背景

廣東繪畫傳統源遠流長,歷代均湧現大批名家好手,其中佼佼者的水準無論當時還是後世都傲視全國。繪畫的基礎實力如此雄厚,廣東足以和傳統藝術中心的江浙、京津地區並肩而毫不遜色。由於各種複雜原因,廣東文藝的地方特色無法彰顯,地方優勢無從發揮,以至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內,廣東繪畫的創作水平明明走在全國前列,卻總覺底氣不足、缺乏自信。發掘深層原因,問題不在能力不行,而在認識自己的優良傳統不足。京浙“大師林立”固然因為那裡的確人才輩出,但也托賴他們對地方傳統持之以恆的研究整理和不遺餘力的宣傳推廣。反觀廣東,歷史上不缺優秀作品和畫家,但數十年間,除幾家博物館印過少量圖冊及文獻資料(因流通不暢,即便這些許資料還長期堆積庫房,少為人知)外,對廣東歷代繪畫,廣東省教學研究單位,罕見有規模有深度的專門課題和論著;出版機構也未見有影響有口碑的出版物。對於廣東的優秀傳統,如果不能宣傳研究,長此下去,先賢積累的基礎將在遺忘中消磨殆盡,廣東美術的發展也因無所繼承而無從談起。2008年底,熱心發掘、弘揚廣東文化資源的一班文化人組織成立了“廣東人文藝術研究會”。由該會策劃,廣東省里撥出一筆專項經費,《嶺南畫庫》作為廣東第一個地方繪畫史大型畫冊類叢書項目,終於得以正式啟動。而它的第一批成果,即借“南國書香節”的盛會面世。
《嶺南畫庫》的主體,是嶺南歷代畫家的個人研究文獻和作品集;其編輯的基礎是對嶺南繪畫發展脈絡的梳理。像這樣通過出版大型畫冊類叢書來系統整理本地的繪畫史,在廣東固屬首次,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據對出版行業了解,其他省份地區未必沒有類似的選題想法,但面對落實則有心無力。促成這一盛舉之所以十分艱難,顯見的固然要有強大的資金保障;不易見到而其實更為重要的,是編輯這種時間跨度大、入編對象眾多、學術要求高的大型叢書,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和強大的工作組織能力。這就需要一批有識之士緊密配合、展開大量耐心而細緻的工作;此外,還要有一點“運氣”或者說“緣分”才行。例如,許多稿件資料分散各地,搜求十分不易。有時為了追尋一張足夠清晰的圖片,輾轉努力數月也未必可得。其間種種際遇的微妙,恐怕只有親歷者能體會了。《嶺南畫庫》要成書,非綜合上述幾要素不可。這樣的項目,不是光有一個想法,說上馬就可以上馬的。因此,《嶺南畫庫》非但空前,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恐怕也是難以複製或超越的。

叢書意義

劉斯奮為《嶺南畫庫》所作總序指出,廣東繪畫,源遠流長。他表示,逢民族重興,國運昌隆。文化建設已被提上重要位置。廣東人文藝術研究會本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鑑古以開今的願望和宗旨,在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及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指導和支持下,遂有編纂《嶺南畫庫》之舉——按照嶺南繪畫發展的歷史脈絡,挑選出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和作品,並約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究,以圖文並舉的方式陸續加以出版,以期為廣大讀者了解嶺南繪畫的發展及其成就提供較全面的展示和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