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德堂

藺德堂,1927年出生於山東省霑化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七七”蘆溝橋事變後,藺德堂在鄉親薛向雲的帶動下,於1943年2月在本地區參加了青年抗日先鋒隊(簡稱抗先),下半年又轉入紅軍十六旅一營三連當戰士。在山東賓縣、蒲太、惠民一帶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藺德堂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省霑化縣
  • 出生日期:1927年
  • 信仰:中國共產黨
簡介,榮譽,

簡介

藺德堂,1927年出生於山東省霑化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七七”蘆溝橋事變後,藺德堂在鄉親薛向雲的帶動下,於1943年2月在本地區參加了青年抗日先鋒隊(簡稱抗先),下半年又轉入紅軍十六旅一營三連當戰士。在山東賓縣、蒲太、惠民一帶活動。
1945年春,一連奉命攻打惠民地區撓古州鎮據點。這個據點森嚴壁壘,四面有土城牆圍著,城外有1丈多深的壕溝。藺德堂所在班到達預定地點後,班長帶領12個人用梯子剛爬上城牆即遭到敵人的反擊,當即犧牲6人。藺德堂等6人繞到另一端登上城牆,與日軍展開了白刃戰,藺德堂刺死日軍小隊長以下4人,攻下據點。為大部隊挺進惠民開闢了道路,受到師團的嘉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中共中央提出“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方針,抽調大批軍隊挺進東。十六旅奉命從惠民出發,經駱林、天津到山海關。同年11月下旬在九門口、石門寨被國民黨軍隊包圍,突圍時藺德堂負傷。組織上安排他休息,但此時國民黨援軍又從秦皇島登入,聽說他們班又有作戰任務,他不顧傷痛,又參加了戰鬥。不久,該班被敵人打散,藺德堂等5人返回連部,而連部已經轉移了。他們5人在山洞裡被敵人圍困6晝夜,身上帶的糧食吃光了,就用棉絮充飢。在這生死關,他們毫不畏懼,決定冒死突圍。突圍後,他們想與團部聯繫,但團部也轉移了。無奈,他們幾個人又找到灤東地委撫寧縣區小隊,幾天后他們被介紹到二個軍分區當戰士。1947年春,部隊整編,藺德堂被分配到四十六軍一三八師四一四團通訊排騎兵班任班長,活動在承德、平泉一帶。遼瀋戰役打響後,隨部隊參加了解放黑山、楊家杖子、大虎山、溝幫子、北鎮、營口等戰役。不久,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遼瀋戰役結束後,參加了天津戰役。天津戰鬥打響後,首長命藺德堂帶7個人爆破天津外圍灰堆造紙廠敵人據點。接受任務後,他帶領7個人匍匐前進,摸到據點圍牆下,經激烈戰鬥,藺德堂雖身上幾處掛花但鬥志不減,終於拿下據點,迫使400多敵人投降,為解放天津開闢了通道。
天津解放後,四一四團奉命南下,攻打長沙。
1949年底,在湖南衡堡戰役中,一排與國民黨軍展開肉搏戰。藺德堂帶領尖刀班直插敵人心臟,消滅國民黨軍100多人,被師部評為“戰鬥英雄”。1950年春,他們又奉命在湘西的石山、赤力和大勇縣剿匪。在剿匪中,他們發動強大的政治攻勢,全面圍剿隱藏在深山裡的張兆武、朱霸子等匪股,為湘西清除了匪患。美帝國主義發動韓戰後,藺德堂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五十軍教導大隊任中隊長,培訓排職以上的軍事幹部。到1954年冬,經他培訓的幹部近千名,為抗美援朝做出了貢獻。
抗美援朝勝利回國後,他隨部隊到黑龍江省綏化縣。教導大隊改為五十軍文化速成中學,他任二中隊隊長。1955年初,他又調到中國人民解放軍O一六八部隊一營任參謀長。1955年底,又跟隨部隊轉戰到丹東參加國防工事建設。1958年調他去軍事學院學習,在全面體檢中,發現他除原有的多處彈痕外,還患有肺病。住院一年多,仍不見好轉,為了減輕部隊負擔,他主動要求轉業,被分配到喀左縣民政局任副局長。1966年10月離休。

榮譽

藺德堂同志投身革命以來,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特別是解放戰爭中,參加過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出生入死為人民立下了戰功。據第四野戰軍立功簿上記載:“藺德堂立大功5次,小功數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