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熨療法

將藥物(如藥袋、藥餅、藥膏及藥酒)加熱後置於患者體表特定部位,作熱罨或往復運動,促使腠理疏鬆、經脈調和、氣血流暢,治療寒濕、氣血瘀滯、虛寒病證的方法。

中文名稱藥熨療法
英文名稱hot medicinal compress therapy
定  義將藥物(如藥袋、藥餅、藥膏及藥酒)加熱後置於患者體表特定部位,作熱罨或往復運動,促使腠理疏鬆、經脈調和、氣血流暢,治療寒濕、氣血瘀滯、虛寒病證的方法。
套用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治療學(二級學科),外治法(三級學科)
基本內容,臨床套用,注意事項,
藥熨療法是將藥物碾成粗末或搗爛,炒熱後用布包裹,置於患兒皮膚表面,或往返移動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淵源甚久。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套用藥熨治療嬰兒索痙等疾病的記載。經過歷代醫學家的不斷總結,本療法日趨完善。至清代,醫家已普遍運用本療法治療小兒各種常見病症。如《幼幼集成》曰:“治傷冷食及難化之物,以生薑搗爛,紫蘇搗爛,炒熱布包,熨胸腹。如冷,再炒再熨。神效。”不僅介紹了本療法的具體操作及適應症,而且肯定了本療法的療效。不少醫家在臨床實踐中對本療法進行了研究,發展並擴大了臨床套用範圍。

基本內容

一、操作方法
1、根據不同的病症,辨證配齊方藥。乾品者碾成粗末;鮮品者搗爛備用。
2、取乾淨紗布2塊,折成4層,約1尺見方大小,或用厚花布做成布袋2隻,大小視物多少而定。
3、將藥末和勻,分作2份,先放1份入鍋內文火煸炒,炒至燙手取出,用紗布包裹或裝入布袋,適時再炒另1份。
4、患兒取臥位,暴露其病處體表,醫者手持藥包置於病處體表,不住手來回移動,似熨斗熨衣狀。
5、若藥包溫度下降,迅即調換另1個,邊熨邊換,待患兒皮膚顯潮紅、溫熱,藥力透達,不適緩解止。
6、若病痛在腹部,醫者可持藥包繞臍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圓周移動(以下簡稱順旋、逆旋)。藥力透達後,將藥包置於臍上,覆以衣被保溫,30分鐘後取出。症未愈者次日再熨。
二、治療機理
皮膚具有呼吸、吸收之能力。將熱藥包置於皮膚上,熱氣透入皮下,毛細血管受熱而擴張,微循環大量開放,血流量加速,這不僅使體機對藥物的吸收量增加,同時也使病變組織的代謝產物迅速排泄,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臨床套用

本療法用於多種小兒常風病症,如驚風、哮喘、傷食、泄瀉、便秘、腹痛、疝氣等,尤宜於消化道疾病。
一、小兒驚風
1、麻黃120克,甘草60克,蟬蛻、白僵蠶、全蠍各21枚,陳膽星30克,白附子、防風、川烏、天麻、川芎、白芷、木香各15克,乾薑12克,牛黃、冰片、輕粉各6克,麝香3克,硃砂、雄黃各24克。上藥研為細末,前14味煎取濃汁,加蜂蜜收膏,再入後6味藥末,和捏成錠子。臨用時,以淡薑湯摩錠,溫熨小兒前胸、後背。本方主治小兒急驚風、風癇諸症。
2、生菖蒲、生艾葉各等份,搗為粗末,再取生薑汁、蔥白汁、麻油、醋拌炒藥末,布包熱熨。臨證熱熨時,分別從頭頸、胸背及四肢由上往下反覆推揉熨引3遍。主治小兒風痰閉塞、昏沉不醒、四肢搐動者。
二、小兒哮喘
生附子1個,生薑60克,和搗為粗末,加醋炒熨前胸、後背(以膻中、天突、缺盆及大椎、肺腧等穴為重點)。每日1-3次,每次15-30分鐘。
三、肺炎
取鮮橘葉120克,搗爛炒熱,熨胸背處。
四、傷食積滯
取生薑、紫蘇、山楂各60克。生薑搗爛,余藥碾末同炒,熱熨胸腹部,熨腹部作順旋法。
五、腹痛
取食鹽60克,花椒20克,蔥白20克。蔥、姜、花椒搗爛,合鹽同炒,順旋熨腹。
六、寒濕泄瀉
取生薑、紫蘇、吳茱萸各60克。生薑搗爛,余藥碾末同炒,逆旋熨腹。
七、虛寒便秘
取大蔥白適量,切作細絲,加米醋同炒,順旋熨腹。
八、偏墜(疝氣嵌頓)
取粗鹽適量,炒熱,布包,置於患卵上。待覺溫熱後,持藥包從腫滿處徐徐向上熨之,墜疝回納,痛止腫消。
九、脫肛
取蓖麻子100克,五倍子20克,搗爛炒熱,旋熨頭頂(百會穴處),並從尾骶骨處向上熨。

注意事項

1、本療法屬溫中法,主治寒證、陰證,凡里熱者禁用。
2、熱熨選藥須對症,藥用精簡,以辛香竄透力強的藥物為主。
3、藥物應隨用隨炒,一劑可用2次。藥包溫燙適度,欠溫則藥力不能透達,過燙則損傷皮膚。醫者可以自己手臂皮膚試之,藥包覺熱而不燙時方可熨兒。
4、本療法須在溫室避風進行。因兒體暴露,熱熨後毛孔舒張,風邪易從皮毛侵入,若當風露寒,本病未去,反使患兒復傷於風寒。
5、治療期間,患兒須適當休息,忌油膩、生冷,注意飲食衛生。
小兒藥熨療法外治內病,可免服藥之苦,對某些病症療效較湯劑略勝一籌。其特點既藉助於熱力的物理作用,又配以芳香性藥物所起的竄透作用,通過表皮的吸收直接進入病變臟腑。故療效比單純的熱敷更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