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曆概說

藏曆概說,狹義的藏曆專指過去拉薩的“曼仔康”,廣義的藏曆包括全藏族各個地區、歷史上各個時代、各學派、所有的一切有關天文歷算、卜筮占算的著作,藏曆有三個來源,一是藏族固有的物候歷,二是從印度引進的時輪歷,三是從漢族引進的時憲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曆概說
  • 民族:藏族
  • 國家:中國
  • 作者:曼仔康”
概念,來源,

概念

“藏曆”這個概念有廣、狹兩層意思,狹義的藏曆專指過去拉薩的“曼仔康”(sman-rtsis-khang醫藥歷算院),現在的西藏天文歷算研究所編制出版的,每年一冊的曆本;廣義的藏曆包括全藏族各個地區、歷史上各個時代、各學派、所有的一切有關天文歷算、卜筮占算的著作。

來源

藏曆有三個來源:
一是藏族固有的物候歷;
二是從印度引進的時輪歷;
三是從漢族引進的時憲歷。
另外還有從漢族引進的“五行算”(vbyung rtsis)和從印度引進的“占音術”(dbyang vchar),則帶有迷信成分。
1、陰曆、陽曆、陰陽合曆
人類的生活與生產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自己怎樣才能記住,向別人怎樣才能表達清楚以至準確地記錄某一事件,某一現象,都須要有一種固定的方法,這就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問題。
人們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日出、日沒、晝夜循環構成的一天,再長一些是月亮圓缺循環不已的月,更長一些是寒暑季節循環變化的年。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發現月亮圓缺循環一次(朔望月)大約是30天或29天,季節循環一次(回歸年)大約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這些標準,改以太陽,月亮在天球的恆星背景中的方位為標準,則在天文學上還有恆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恆星年(比回歸年長一點)。其他還有近點月、交點月等,這裡就不去講它們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復始循環不己,本來是無所謂頭和尾的,但人們為了方便總不能不給它規定出一個開頭之處。各民族、各地區、各時代,有不同的規定,於是就產生了互相換算年首、月首的問題。
日的開頭有從天明、平旦開始,從日落開始,從夜半子時開始等幾種計算法。
月的開頭有從月圓開始和從新月出現開始等幾種計算法。
年的開頭有從晝夜長度由長變短的冬至開始,和晝夜長度相等的春分開始,和從其他的標誌開始等多種計算法。
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一個朔望月不是30天整,而是29天半還多一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為兩半,使它的上一半屬於上一個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屬於下一個月,那樣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規定為12個朔望月,共354天,則還剩下11天。朔望月29.5309天和回歸年365.2422天之間沒有一個公倍數,不能形成周期。顧此失彼,怎么辦?
正是由於對這幾個問題處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過千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曆法。歸納起來不外三種:陰曆陽曆、陰陽合曆。前兩者只顧一頭,第三種是兩頭兼顧。
先說陰曆,它是單純根據月亮圓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謂“單純”就是它只顧月亮這一頭,不管由太陽與地球的關係而產生的氣候冷熱等季節變化。月亮又叫做“太陰”所以這一類曆法叫做“太陰曆”,簡稱為陰曆。
當月亮和太陽正好分處於地球兩邊的時候,柔和的月光通宵達旦地照耀著酣睡的大地,這個月亮最圓的時刻叫做“滿月”,也叫做“”。由於月亮是時刻都在運動著的;所以嚴格地說來,真正的“望”只是極短暫的一瞬間,一剎那,一般人是觀察不到那樣的細微變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簡稱為“望”,這是一種最容易觀察到,最顯著的—種天象。與此相反,當月亮正處在太陽與地球中間的那一天,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一天就叫做“”,在天文學則是指月亮的黃道經度和太陽的黃道經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間。
天文學家把月相變化的周期,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長度叫做“朔望月”,藏曆中稱之為tshes-zla,也可譯為“太陰月”。多年的觀測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即29.5306日,這是制定曆法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必須牢牢記住。初步可暫時粗略地記為29天半。
最典型的陰曆是伊斯蘭曆里用於歷史紀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歷”(區別於用於農業上的“宮分歷”)在我國古代把它叫做“回回曆”。它永遠固定地以12個朔望月為1年,平均每個月為29.5日,12個月共354日,閏年在年底增加十日為355日,不設閏月。
另外,我們知道與人類,特別是處於地球的溫帶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密切關係的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這種由春、夏、秋、冬四季循環所構成的年叫做“回歸年。”也就是太陽從最高到最低,再從最低回到最高的周期,它在天文學上嚴格的定義是:“平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
根據長期天文觀測的結果,知道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是制定曆法時又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必須牢牢記住的粗略地可以記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歷算家們所得到的數據不是一下子就達到這樣的精確程度,總是隨著曆法的發展,逐步向精確靠近的。
由此可見,回歸年比太陰年(即伊斯蘭教的陰曆年)兩者相差11天,經過十六、七年就會積累到180天左右,也就是說冬天與夏天要顛倒過來。純粹的陰曆是不設定閏月的,而藏曆與農曆都有閏月,雖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閏月的年份則為 384天,因此不能說農曆是陰曆,藏曆也不是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先說“夏曆”這個名稱的來源。漢族早在兩千四、五百年之前就開始使用十二地支(子、醜、寅、卯,……)紀月的辦法,以冬至日所在的那個月為子月,其次月為丑月、又次月為寅月、冬至以前的那個月為亥月。以子月為年首正月者叫做“建子”,其餘類推。有的史書上記載說:夏代建寅、殷商建醜,周代建子,而秦朝建亥。漢朝初年仍建亥,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又恢復夏正建寅。其後各朝各代,雖然曆法多次改換,而建寅這一點始終未變(除去武則天採用周正的很短的幾年)。
從採用建寅這一點上說,從漢朝的太初曆到清朝的時憲歷都用了夏正,都可以稱為夏曆,但不是說曆法上的其他成分要素都是夏朝的。這樣,“夏曆”就成了曆法中的一個類名,而不是某一種曆法的專名了。
至於“舊曆”是公元1911年以後才使用的名詞。辛亥革命以後政府宣布採用公曆的紀月紀日方法,相對於這種新的方法而言,人們就把清朝時所用的“時憲歷”叫做舊曆。
“農曆”這個名稱的來源。漢族傳統的曆法中有二十四節,而來源於西方的公曆里沒有完整的二十四節的全套名稱,只有其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幾個。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漢族古代,而節氣對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又常把舊曆叫做“農曆”。這都是民間習慣形成的名稱。
3、陽曆與公曆
什麼是陽曆呢?它以太陽的視運動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運動周期為基礎的,因此叫做太陽曆,簡稱為陽曆。它的每一個歷年都近似於回歸年,每一個歷年中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點永遠在3月21或22日,不會有大的出入。由於一個回歸年的十二等分約為30天半(30.4368日)近似二個朔望月,所以陽曆把一年也分為十二個月。
實際上陽曆里所謂的“月”,只是個與朔望月無關的空名而已,與月亮圓缺的變化周期根本沒有什麼關係。根據陽曆的日期,我們無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據陽曆的月份卻可比陰陽合曆更準確地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現在世界各國的公曆就是陽曆的一種,所以把我們所說的公曆叫做陽曆不能算錯。不過要知道陽曆是個類名,不是專名,不能反回來說陽曆就是公曆。因為古埃及也用過太陽曆,古羅馬的儒略(Julian)歷和格里高(Gregorian)歷也都是陽曆。格里高歷(或稱格里曆)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公曆。
“公曆”是我國人給起的名字,《漢英詞典》上沒有與之相應的英語詞,只有“格里曆”。公曆里雖然沒有二十四節的名稱,可是二十四節在陽曆里有固定的月、固定的日年與年之間最多相差一兩天,而在農曆和藏曆里某一節在月頭、月中、月尾都有可能,沒有固定的日期,因此說二十四節是陰曆的特徵是不對的,它應該屬於陰陽合曆的農曆和藏曆中的陽曆部分,因為它們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的,與太陽無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