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波(觀賞魚類——藍波類)

藍波(觀賞魚類——藍波類)

藍波,Cyathopharynx 麗魚科杯喉魚屬的一種魚類。產地為坦噶尼喀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藍波
  • 拉丁學名:Cyathopharynx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隆頭魚科
  • :麗魚科
  • :杯喉魚屬
  • :藍波
  • 分布區域:坦噶尼喀湖
Cyathopharynx 藍波類
foai地域種foai地域種
產地:坦噶尼喀湖(特有種)
種類:共有2種為C.furcifer(藍波)、C.foai,前者台灣常見成長較快,後者體型較大顏色較深
環境:空曠的水域(常見於25公尺深處),底部為砂質,有大石塊及礫石
身長:約20公分(C. foai為25公分),雌魚約15公分
食物:藻類、小蝦,人工飼養可用薄片、顆粒飼料,豐年蝦無節幼蟲
水質:27℃以下,硬水,pH8~9(通常建議養過魚一段時間後的水)
魚缸:250公升以上,4尺缸以上較好,需有沙子及扁石塊
性別:成魚體色差異大,雄魚顏色鮮艷多呈金屬藍色或金屬綠,腹鰭長而末梢有黃點,背、臀鰭邊緣
為黃色;雌魚體色偏銀白或淡黃、腹鰭不延長
特徵:魚體色為金屬藍或綠底,腹鰭特長
習性:多以沙地生活為主,習慣聚集成群,成熟雄魚則會以沙堆成火山口型地盤
繁殖:口孵繁殖型,這也是最標準的口孵方式,發情雄魚通常會聚集形成一繁殖群,每隻先在石塊表面或沙地以細沙堆出一個大型沙丘(直徑可超過1公尺),頂部平坦略凹,接著再引導雌魚進入並以腹鰭末端的黃斑(假卵)示意出產卵處,雌魚會因為假卵的誘導而產卵並繞回頭去拾起卵,由於雄魚會先在假卵垂下處排出半流體狀的精液,因此雌魚在同一處卵時即可受精,也就是雌魚含卵前卵即已受精,重複數次之後雌魚口中最多可含約25顆卵,口孵的雌魚通常會群聚至淺水處生活並在3星期後同時釋出幼魚(孵化期約2周)
描述:藍波可說是坦湖中最具有魅力的魚種之一,成熟雄魚的多變光彩、大型沙丘的窩巢,都是此魚最具吸引力的特色,雖然野生藍波是一隻難以捕獲、不易顯色、不易豢養的纖弱魚種,但他還是最受歡迎的坦湖慈鯛,他也是我個人最欣賞的坦魚。
C. furcifer首次被描述是在1898年,由Boulenger命名為Paratilapia furcifer,直至今日則分成兩種:C.furcifer和C.foai,C.furcifer似乎較具適應性,能在各種不同環境築巢繁殖後代,或許是他分布廣泛而沒有明顯的地域種差別的原因;C.foai則多被限定在特定棲地(有岩石的清澈水域),故其地域種眾多、彼此的差異性也較大,但一般都偏向較深的體色故稱為"Dark furcifer″。
一般來說這種魚的個性溫和,適合群養,一方面是增加他們適應的速度,一方面是可以從中找到配對的個體,不過這需要從2、3公分的子魚養起才行,初期的適應是存活關鍵期,攝食情形是健康指針,因為藍波是不挑食的魚種,但必須控制餵食量以免消化不良而導致斃死,經驗中須以養過一陣子魚的水飼養,可能是他對水質的要求較高,需要成熟的硝化系統之故,不當的水質會使魚顯現不出色澤,經常換水是必要的操作:一方面避免水質老化引起元素缺乏,一方面移除硝酸鹽以避免健康危害,個人經驗中還發現換水會影響此魚的食慾。
藍波的成長似乎也需要2年以上才能完全成熟,群體中成長最快的個體有提早成熟的傾向,這可能會影響他的成長,故建議在群養時要有其它種的優勢魚種壓制以避免這類情形出現,發情的藍波雄魚性情會改變,往往會驅趕缸中所有魚只,此時可能要隔離飼養繁殖,4尺缸是標準缸但5尺以上更好,常見問題是腸炎、腹水及六鞭毛蟲引起的頭洞,早期治療有一定效果。
地域型:C.furcifer地域型少,C.foai則有較多地域型,但在台灣市場以前者較常見,一般稱藍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