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瑪舞

薩瑪舞

薩瑪舞,是維吾爾族勞動人民在年節時集體歡跳的一種民間舞蹈,動作樸實有力。它主要流行在南疆喀什莎車一帶。

2011年5月23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薩瑪舞
  • 批准時間:2011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
  • 遺產編號:Ⅲ-110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沿革,舞蹈特色,保護現狀,

歷史沿革

薩瑪本是一種原始宗教的名稱,古代維吾爾族曾信仰過此教。當時由於生產力的極端落後,人們在專職的司祭者——“薩瑪”的組織下,用歌、鼓、舞的形式,向自然界的多種神靈祈求狩獵農業的豐收。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生活的改變,逐漸從祭祀禮儀演變為勞動民眾年節時的集體娛樂活動,後又發展成為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除年節外,一般歡慶場合有時也跳薩瑪舞。薩瑪舞蹈和音樂還被吸收在十二木卡姆的第三部分——麥西來甫中的開頭部分 。
伊斯蘭教傳入新疆以後,統治者也利用了薩瑪這一民間舞蹈形式進行宗教活動。例如,把兩手高舉的動作,解釋為“胡達(上帝)在天上”,一手扶胸的動作解釋為“胡達在心裡”…… 。雖然跳薩瑪時有嗩吶吹奏,鐵鼓敲打,但不準歡笑,舞者的情緒和舞蹈的氣氛是肅穆莊嚴的。在寺院屋內舉行的薩瑪,沒有音樂,隨著阿訇的禱詞,邊舞邊喊著有節奏的“喔嗚—— 喔嗚!”的呼聲。但是在民間的娛樂場合,民眾跳薩瑪時,仍充滿歡快的氣氛。解放後則跳得更加雄健有力。?

舞蹈特色

庫爾班節的清晨,清脆的鐵鼓聲隨著和煦的晨風,飄到千家萬戶,人們穿上盛裝從四面八方湧向大禮拜寺的廣場,歡度傳統的節日。大家合著鮮明有力的薩瑪曲調和鐵鼓的節奏,跳起薩瑪舞。舞者沿著逆時針方向前進,合著鼓點“咚”的強音起步,漸漸節奏轉快,鼓聲益發有力,動作也轉為激昂熱烈,很多人開始做薩瑪舞所特有的連續性的跳轉等技巧性動作。觀眾和舞者相互呼應,情緒越發高漲,最後在歡騰的齊舞中結束。
參加跳薩瑪大都是男性,有時也有婦女參加,但都是婦女們自己在一起跳。薩瑪舞腳步平穩紮實,充滿了勞動生活氣息。
薩瑪舞的動作和鼓的節奏配合緊密。“咚”的時候多是全腳著地,穩而有力,不生硬又不馬上抬起,有附點音符的效果。動力腿抬起時,主力腿的膝部有個明顯的屈伸,身體的起伏也較大。?
手多是自然形態的半握拳,下甩打開和彎屈收回,都有明顯的悠勁。身體隨著手的悠擺,有左右微晃的感覺,單步擦地跳起接空轉、單步跳轉等是薩瑪中常見的技巧動作。?
薩瑪有專門的曲調,開始前常常是吹奏人們熟悉的木卡姆或賽乃姆的樂曲,然後隨著鼓的節奏變化轉入薩瑪樂曲。
薩瑪舞的音樂節奏剛健有力,很有特色,基本上可分為可下幾種節奏:?
伴奏薩瑪的主要樂器是嗩吶鐵鼓。嗩吶數量不一。鼓以音高不同的兩個鼓為一組,發出“咚”、“當”的聲音,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大的場合,有時有兩三組,外加一個音色更渾厚的大鼓,突出“咚”的音響效果。鼓的節奏決定著舞蹈的快慢和動作的和諧統一。有經驗的鼓手,使鼓點敲擊的變化多樣,激勵著舞者和觀眾的情緒。嗩吶吹奏的曲調比較靈活,不受鼓的限制,有時拖兩三個小節的長音,或音歇三、四小節,以突出鼓的節奏。

保護現狀

喀什“薩瑪舞”2011年5月23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喀什市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它與維吾爾族傳統的“賽乃姆舞”、“刀郎舞”、“夏迪亞納舞”和“納祖爾庫木”並列為五大民間舞蹈之一,是維吾爾族最有代表性的歡慶集體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