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伯37

薩伯37

薩伯37即Saab-37戰鬥機(英文:Saab-37 Fighter,綽號:Viggen,譯文:雷),是20世紀60年代瑞典飛機公司自行研製的一種全天候多用途戰鬥機。

Saab-37戰鬥機採用獨特的三角翼近距耦合鴨式氣動布局,具有起降性能好,用途廣泛等特點。該機裝一台帶反推力裝置的RM8B渦輪風扇發動機,機載武器為一門30毫米機炮,機身下3個外掛點,機翼下4個外掛點,可攜帶“天空閃光”、AIM-9L響尾蛇空空飛彈。Saab-37戰鬥機為單座全天候截擊機,兼有對地攻擊能力,是瑞典空軍第37武器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Saab-37戰鬥機於1962年開始研製,1979年開始交付瑞典空軍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薩伯37
  • 英文名稱:Saab 37 Viggen 
  • 研製時間:1967年2月8日
  • 服役時間:1971年6月
  • 國家:瑞典
  • 退役時間:2005年11月
發展沿革,性能數據,衍生型號,

發展沿革

薩伯 37“雷”(Viggen)——成熟設計的象徵
Viggen 一詞在瑞典語中是“雷”的意思,指的是北歐神話中主司戰爭的雷神托爾(Thor)用手中戰錘(瑞典語 Mjolner,即所謂的“雷神之錘”)所製造的霹靂閃電,傳說這個神錘發出的閃電可以殺戮各種各樣的妖魔,瑞典皇家空軍用“雷”來命名此款戰機無非是想暗示薩伯 37 為“全能戰機”。
十年礪劍
1952 年,瑞典皇家空軍就在考慮讓薩伯公司開始預研新型戰鬥機取代剛剛服役的薩伯 35“龍”式,皇家空軍的對新機的性能要求主要是:起降滑跑距離不超過 500 米(這成了瑞典皇家空軍對戰鬥機的一貫要求);最大速度能達到 2 馬赫;可以執行高、低空攔截任務;能低空突防攻擊敵方地面目標……
薩伯公司欣然接受了該新機的預研項目,並將新機的公司代號定為“項目 1300”。在接到項目後薩伯公司的設計師們先後提出百餘種方案,其中包括:使用了火箭發動機的“項目 1325”;使用類似“龍”式的雙三角翼結構的“項目 1372”(該方案十分命短,連風洞模型都未製造);可垂直起降的戰鬥攻擊機——“項目 1400”;最大速度 2.8 馬赫的“項目 1421”;最大速度 2.3 馬赫,外形模仿“幻影”III的“項目 1443”……直到“項目 1500”才大致接近的“雷”。在經過 100 余種設計方案對比後,終於在 1962 年確定該機的整體布局採用代號“項目 1534”的方案,整個論證過程長達 10 年。其研製過程自開始至終挫折不斷,但各種方案的設計工作依然堅持進行,沒有象有些國家那樣的為了降低風險而將已經花費大量心血的戰機研製項目盲目下馬。
瑞典皇家空軍要求研製新型戰鬥機的議案在 1961 年得到瑞典國會的同意,但新型戰機的研製費用和單機成本要嚴格限制。與此同時,為了保證新機的動力強勁,瑞典沃爾沃航空發動機公司得到了美國普·惠公司 JT8D 型渦扇發動機的生產許可證,這也是瑞典第一次引進美國人的發動機。為了適應瑞典的使用環境而將其燃燒室進行適當改進後,沃爾沃公司開始生產瑞典版的 JT8D,即單台正常推力 6.7 噸的 RM 8A 型渦扇發動機。這是瑞典人的一貫傳統——購買發動機的技術,然後在國內改進和生產,決不單純地採購。
RM-8A 的美國編號是 JT8D-22
1962 年 2 月薩伯公司將最終確定的三角翼鴨式布局設計方案連同詳細的技術說明送交瑞典航空部。兩個月後設計方案得到批准,同時薩伯公司成立研製小組正式開始薩伯 37“雷”的研製工作。1967 年 2 月 8 日,薩伯 37 首飛成功。薩伯公司為了“雷”的研製共製造了七架原型機用於試飛等各種試驗,這七架原型機的具體試驗項目為:
“雷”的第五架原型機
1 號機用來飛飛行包線;
2 號機用來測試操縱系統;
3 號機安裝了全套的電子設備,用於電子設備測試;
4 號機用於動力系統試驗和精測平飛速度;
5 號機用於武器裝備試驗;
6 號機是最完整的原型機,用於各系統的綜合測試;
7 號機後來成為“雷”家族中雙座教練型 Sk 37 的原型機。
1968 年,瑞典皇家空軍經驗收認定薩伯 37 滿足設計要求,可以投產。同年訂購首批生產型“雷”,當時認為總訂貨量將達 800 架以上,而後來的實際訂購數量只有 329 架,當然這其中有冷戰結束的因素。1970 年試飛工作全部完成,開始生產原型機。
“一機多型”的設計思想
作為固定翼戰機,“雷”除了它出眾的短距起降性能外,最大的特色要屬它“一機多型”的設計概念。這種概念意味著以一種機體作為“基本作戰平台”,只需更換“平台”上的部分設備即可執行其他任務,有點“模組化”的意思。這個“一機多型”的思想並不出奇,因為現代的戰鬥機設計已經向“一機多用”前進,但在三十年前,這種思想就顯得前衛了。
六十年代時,美蘇等航空大國還在研製專用的制空戰機和專用的對地攻擊機時,作為小國的瑞典卻無法承受如此的武器發展戰略。誠然,在單一作戰性能指標上,專用戰機的作戰性能一般要優於多用途戰機,但這要付出昂貴的經濟代價。在這個前提下,薩伯公司開始考慮改變戰機的設計思想,不過這種思想的轉變也是“雷”在設計過程中幾次反覆的原因之一,因為在 1952 年提出的幾種設計方案還沒那么前衛地考慮到“一機多型”的概念,而“龍”式也是在設計工作基本完成後才開始考慮將其改裝成多用途戰機的。象“雷”這樣在設計中就體現“一機多型”的多用途戰鬥機實在不多,但這種設計思想不僅有助於提高戰機的通用性,減輕後勤負擔,最重要的是具有很好的經濟性,美國 JSF 項目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獨特的結構
鑒於空軍對短距起降性能的要求苛刻,薩伯公司採取了多種措施予以滿足。首先是選擇推力超群的發動機。1961 年,薩伯選擇 RM8A 渦扇發動機作為“雷”的動力,而不是當時流行的渦噴發動機。RM8A 的原型 JT8D 本是一款供大型客機使用的渦扇發動機,諸如原麥道公司的 MD 80 和波音公司的波音 727、737 等。普·惠公司應瑞典的要求改進出了軍用型,為了達到超音速飛行的要求為 JT8D 加裝了加力燃燒室。形容“雷”所採用的發動機推力超群絕不過分,那時很少為戰鬥機安裝單台最大加力推力達 12 噸的發動機,與其同時代的只有極少數幾種戰鬥機採用了這個級別的發動機,比如原蘇聯的米格-23“鞭撻者”飛機使用的發動機的加力推力剛剛能達到 10 噸,但米格-23 的正常起飛重量幾乎是“雷”的兩倍!F-15、F-16 初期所使用普·惠 F100-PW-100 加力渦扇發動機是 1970 年後才研製成功的,況且這兩種飛機服役比“雷”晚了將近十年。
RM8 型加力式渦扇發動機還有一個獨特的推力換向器,其設計十分巧妙。在“雷”的發動機尾噴管內末段有三塊伸縮擋板,在飛行過程中擋板收回,使發動機順利排出燃氣,正常工作;當“雷”著陸時,在前起落架觸地時起落架支柱由於受壓會收縮,而與其聯動的三塊擋板便會自動伸出,改變燃氣的排出方向,使燃氣沿著擋板從發動機尾噴管管壁圓周分布的三條縫中向前噴出,實現推力換向。而“雷”的起落架可承受最大為 5 米/秒的垂直下降速度,還採用類似汽車上使用的 ABS 防滑剎車系統,用來快速平穩地縮短“雷”的著陸滑跑距離。
左圖:在“雷”尾部的兩側和下部有三條推力換向器的燃氣前噴口 右圖:這張尾噴口特寫中三片的一片處於半伸出狀態,在這個角度看到的左側開縫就是燃氣前噴出口
同樣出於短距起降性能的考慮,薩伯公司在“雷”的設計中融入了鴨式氣動布局,薩伯 37“雷”也是薩伯公司設計的第一款鴨式布局戰機。鑒於薩伯 35“龍”的成功研製,無尾三角翼對於薩伯公司來說已不再陌生,而且由於對無尾三角翼技術的熟練掌握,開始在三角翼布局的基礎上向設計鴨式布局的戰機挺進。由於在保證短距起降性能的前提下還要兼顧“雷”的高速性能,選擇了帶有副翼的近距耦合固定式鴨翼和小展弦比三角主翼的氣動布局。對於“雷”來說,鴨翼自身的產生的升力並不大,基本是個渦流發生器,鴨翼翼面上產生的脫體渦在主翼上不僅可以產生附加升力,還可以抑制大迎角機動時的氣流分離,大大提高“雷”的格鬥機動性能。鴨翼的後緣襟翼則可以提高飛機的低速性能——特別是短距起降性能。薩伯 37 雖然在鴨翼上安裝了後緣襟翼,但它的主翼卻沒有安裝任何襟翼,主翼後安裝的只是兩段式升降副翼。“雷”的設計最大過載為 12 個 g,通常最大使用過載不超過 8 個 g,因為飛行員承受不了過大的過載。
綜合了這一系列的專門設計,“雷”在普通公路上僅滑行 400 米即可起飛;使用推力換向器,其在公路上著陸的滑跑距離可限制在 450 米以內,完全滿足了瑞典皇家空軍的短距起降要求。當然,“雷”的 400 米短距起飛性能對於新型戰機來說並不出奇,但其在簡易機場上的短距著陸性能就很少有常規固定翼飛機能夠匹敵,普通的戰機的著陸滑行距離一般要在一公里以上。如果一架飛機只能再簡易機場上起飛卻不能降落,該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雷”值得稱道的不僅是它的短距起降性能,還有它繼承自“龍”的易維護性和可靠性設計。為了便於維護,“雷”機身上一百多個維護用艙門集中設計在機體下側,維護時不需使用扶梯,地勤人員在地面即可對飛機完成維護作業。該機的每小時維護工時只有約 20 小時,兩次任務飛行間的加油和裝彈僅需 10 分鐘!如果需要更換髮動機,只需將後機身拆下,換髮作業 6 名地勤人員只需一小時即可完成!更可貴的是為了便於發現電子設備的故障還專門設計了自動檢測儀。以上諸多設計為保證“雷”的高戰鬥出勤率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性能數據

基本參數
機長
16.40米包括空速管
機高
5.90米
機翼面積
46.00米2
機翼展弦比
2.45
前翼翼展
5.45米
前翼面積
外露面積6.20平方米
主輪距
4.76米
前主輪距
5.69米
重量及載荷
估計
正常起飛重量
15000千克(無外掛)
作戰起飛重量
17000千克(帶正常武器載荷)
空機重量
9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8000千克
最大載彈量
36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
2125千米/小時
爬升率
320米/秒
實用升限
18300米
轉場航程
2000千米
最大平飛速度
M2高度11000米;M1.2高度100米
實用升限
18500米
作戰半徑
1000千米高-低-高,帶外掛;500千米低-低-低,帶外掛
爬升時間
從鬆開剎車至高度10000米,開加力1分40秒
進場速度
約220千米/小時
起飛滑跑距離
400米
著陸滑跑距離
500米
限制過載
+8g
機載武器
內置機炮
1門30毫米厄利孔KCA航炮

衍生型號

AJ 37
用來取代薩伯 32“矛”的攻擊機型“雷”,是“雷”家族中的第一個型號。由於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所以該型“雷”的型號為 AJ。1967 年 2 月,瑞典皇家空軍訂購第一批 108 架 AJ 37,這些 AJ 37 從 1971 年開始入役。在設計該型攻擊“雷”時恰逢各航空大國流行航空武器“飛彈化”,薩伯公司也錯誤地認為機載武器已經進入了飛彈時代,所以不僅沒有為 AJ 37 配備內置航炮,甚至連常規的炸彈都沒打算使用,在設計人員腦子中“雷”的武器只有飛彈。後來,在原型機都已經開工製造時,由於發現“雷”所配備的火控計算機性能不錯,即使使用常規炸彈轟炸目標也具有很高的精度,才開始考慮使用航空炸彈作為備用武器。
由於 AJ 37 是攻擊型,所以配備的是愛立信公司研製的 PS-37 對地攻擊火控雷達,屬於第三代多功能機載攻擊雷達,該火控系統在當時是一大進步,因為它的核心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數字式計算機,而當時還是模擬計算機的時代。
執行反艦任務時早期使用的主要武器是 Rb 04 空-艦飛彈,後期先進的 RBS 15F 空-艦飛彈是主要反艦武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主要使用博福斯公司的 M 70 型 135 毫米火箭彈、Rb 05 無線電制導戰術空-地飛彈和後來的 Rb 75(瑞典版的“幼畜”)電視制導空-地飛彈,偶爾也掛載 120 公斤炸彈和30毫米航炮吊艙。
該彈是瑞典皇家空軍裝備的第一種近程空-地飛彈,於 1960 年開始研製,公司代號為“薩伯 305”,1970 年入役,空軍編號為 Rb 05A。據說該型飛彈甚至可以用來打擊低空飛行的直升機。由於 A 型是無線電指令制導,抗干擾能力差,1975 年開始研製電視制導的B型。但因為研製費用過高,該發展計畫被瑞典政府取消,轉而採購美國人的“幼畜”電視制導戰術空-地飛彈(該彈的瑞典型號為 Rb 75)。
Rb 05 的最大射程 9 公里,最大速度大於 1.0 馬赫,使用高度約 350 米。160 公斤爆破戰鬥部,配用近炸引信。1 台液體火箭發動機。該彈尾部有曳光管,以便飛行員目視跟蹤然後用無線電遙控飛彈飛向目標——制導方式比較落後。
該系列飛彈是瑞典裝備的第二型國產戰術空-艦飛彈,也是瑞典軍隊的主要反艦武器。1978 年,薩伯下屬的飛彈分公司與博福斯公司合併組成薩伯-博福斯飛彈公司,專門負責飛彈系統的研製和銷售。1979 年瑞典國防部同該公司簽訂了為海軍開發攻擊大型艦艇的新一代遠程反艦飛彈的契約,於是 RBS 15 應運而生。該系列飛彈是在 Rb 04 的基礎上研製的,第一個型號是 RBS 15M 艦-艦型,1984 年 6 月進入海軍服役。RBS 15F 空-艦型是在 RBS 15M 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1989 年開始配備 AJ 37 攻擊型“雷”。RBS 15F 使用 200 公斤重的半穿甲爆破戰鬥部,最大射程 90km,最大速度 0.9 馬赫,低空掠海飛行,中段採用慣性制導,末段(即攻擊段)主動雷達制導,抗干擾能力強,性能先進。後來,RBS 15 又發展出一系列改進型,如 RBS 15Mk2 和最新型的 RBS 15Mk3。
該減速炸彈是由瑞典 FFV 軍械公司專門為瑞典皇家空軍的攻擊機實施低空高速轟炸而研製的,全彈重 123 公斤,使用 30 公斤梯恩梯/黑索金混合炸藥。1956 年開始研製,1963 年入役。該彈頭使用電容式近炸引信,使炸彈在目標上空 5~20m 處爆炸,對輕型防護裝甲車輛、火炮以及有生力量具有很強的殺傷效果。為了確保低空投彈後載機的安全,該彈採取如下的安全措施:投彈後尾部減速傘打開,使炸彈遠離載機;必須經 4.5 秒後同時降落傘產生的負加速度要達到預定值時引信才會解除保險。
Sk 37
“雷”家族中的教練型,雙座,共 17 架,於 1973 年開始入役。為了容納飛行教官,拆除了雷達和部分油箱,因此航程短不能使用飛彈武器。為了彌補航向穩定性下降,加大了垂尾面積。象“龍”式一樣,“雷”在設計時也沒有考慮過改裝教練型。由於后座前向視野“先天不足”,只好為後坐的飛行教官安裝兩隻潛望鏡來解決問題,對於飛行教官來說這是一個失敗的設計。後來這 17 架教練機中有 10 架被改裝成 Sk 37E 型電子戰機,用來替換“年邁”的 J 32E“矛”式電子戰機。該型電子戰“雷”可攜帶電子戰吊艙執行電子對抗或電子干擾等任務。
SF 37
型號中的 SF 是瑞典語“Spaning Foto”(意為偵察照相)兩詞的打頭字母,該型是“雷”家族中的照相偵察機型號,共 28 架,1973 年 5 月 21 日首飛,1979 年至 1990 年交付瑞典皇家空軍,用來取代“龍”家族中的偵察型 S 35E。由於所有的偵察相機都安裝在機頭整流罩內,只好拆除火控雷達及其天線。安裝的偵察相機包括:三台 SKa 24C-120 低空照相用偵察相機,一台 SKa 24-57 廣角相機和兩台 SKa 31-600 高空照相用偵察相機。但這些相機只能在白天使用,要執行夜間偵察任務需要在機腹左右兩側各掛一個偵察專用吊艙,其中一個內裝三台使用紅外感光膠片的 SKa 34-75 相機,另一個內裝紅外閃光彈及其投放設備,其作用與相機的閃光燈類似。執行照相偵察任務時最多可以攜帶六枚 Rb 24(瑞典版的 AIM-9B)或者 Rb 24J(AIM-9L)用來自衛。
SH 37
型號中的 SH 是瑞典語“Spaning Havsovervakning”(意為海上偵察)兩詞的打頭字母,是“雷”家族中的海上搜尋偵察型,共 26 架,1973 年 12 月原型機首飛。與 SF 37 不同的是機頭內安裝了偵察雷達,也可掛載內裝 SKa 24D 型相機的全天候照相偵察吊艙。在執行海上監視、偵察任務時也可掛最多六枚的 Rb 24 飛彈自衛。
JA 37“截擊雷”(Jaktviggen)
恰如其名,這是一型截擊機型“雷”,是“雷”家族中,內置了航炮的型號,也是“雷”家族中的最後一型,主要用於執行防空任務。該型機共 149 架,1974 年 9 月首飛,1979 年至 1990 年相繼交付。由於當時原蘇聯一大批新型高性能轟炸機(如圖-22“眼罩”、圖-22M“逆火”)陸續服役,薩伯公司發展該型截擊機用以提升瑞典皇家空軍的截擊能力。在設計這型“截擊雷”時薩伯公司終於認識到,將航炮從航空武器的花名冊中開除還為時尚早,於是為 JA 37 選擇了瑞士的厄利空KCA型 30 毫米航炮。大概是當時過分強調了航炮的重要性,薩伯公司看中了瑞士厄利空 30 毫米 KCA 型航炮——當時戰鬥機所使用的威力最大的航炮,單管四膛旋轉式(原理與左輪手槍類似)結構,射速 1,350 發/分鐘,炮彈初速 1,030 米/秒,射程約 2 公里,炮彈的出炮口動能幾乎是同為 30 毫米口徑的阿登航炮(該航炮曾安裝在“龍”式上)的六倍!
JA 37“截擊雷”
由於將航炮安裝在後腹部,JA 37 顯得“小腹”凸起。“截擊雷”的一大特色就是航炮與自動駕駛儀相聯。只要飛行員將目標鎖定並選擇雷達瞄準模式,就可以讓自動駕駛儀接管飛機,由其控制飛機的機動使航炮對準目標,同時將瞄準目標的信息顯示在平視顯示器(HUD)上,提示飛行員射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減輕飛行員的負擔,使飛行員將精力集中於了解當前的空戰局勢並制定正確的空戰戰術,設計思想在當時比較先進。
JA 37 所攜帶的空-空飛彈型號繁多,包括 Rb 74 近距格鬥飛彈、Rb 71 中程空-空飛彈和後來的 Rb 99 先進中程空-空飛彈,以上幾種飛彈均屬引進型武器。Rb 74 是瑞典版的 AIM-9L;Rb 71 是瑞典版的英國“天空閃光”(Skyflash)飛彈,而“天空閃光”是英國在引進自美國的 AIM-7E“麻雀”Ⅲ型飛彈基礎上改進出的“英國麻雀”;至於 Rb 99 就是大名鼎鼎的 AIM-120。
除了武器方面的“進化”外,航電系統上用慣性導航系統取代過時的儀表導航設備;發動機升級為單台推力達 12.8 噸的 RM8B,但也導致機體加長了 13 厘米,航向穩定性下降,只好像 Sk 37 一樣加大垂尾面積。總之,在“雷”家族中 JA 37 是最現代化的一個型號——畢竟它是最後一款“雷”。
得益於電子技術的進步和新型武器的出現,在 JA 37 服役後瑞典皇家空軍為了提升“截擊雷”的戰鬥力對其進行了幾次階段性升級。升級首先考慮的是火控系統的軟體和硬體:硬體方面將火控雷達由原來的只能跟蹤兩個目標升級成能跟蹤多個目標;軟體升級使 JA 37 可以發射 Rb 99 中程空-空飛彈。Rb 99 是瑞典版的 AIM-120B 飛彈,當時因為 AIM-120B 先進中程空-空飛彈被瑞典皇家空軍選作“鷹獅”的標準武器,所以“雷”沾了“鷹獅”的光,升級後也具備了發射該飛彈的能力。經過這一系列升級後,“截擊雷”所能掛載的武器種類已經接近瑞典裝備的最新型戰機——JAS 39“鷹獅”。
JA 37D 中期延壽型“截擊雷”
九十年代時,出於執行聯合國的國際維和任務的需要,瑞典皇家空軍對部分 JA 37 進行延壽改進,改進後的便是 JA 37D。這時“雷”已經算不上先進了,所以只能用來執行維和等二線任務。
AJS 37
1992 年時冷戰已經結束,瑞典政府認為不需要繼續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再加上原打算為“鷹獅”配備的 RBS 15F 空-艦飛彈、“雷神之錘”(瑞典語 Mjolner)子母彈箱等一系列先進武器已經投產,瑞典皇家空軍為了用有限的經費最大程度地保持戰鬥力,只能選擇繼續升級“雷”家族。1992 年,按計畫開始將總計 115 架的 AJ 37、SF 37、SH 37 型“雷”升級成 AJS 37。從它的型號可以看得出,它要執行包括對空作戰、對地/海攻擊、偵察在內的三種任務,從“一機多型”開始向“一機多用”轉變,就象 JAS 39 多用途戰機一樣。想法雖然不錯,但可憐的是資金仍然不足,結果升級後的 SF 37 偵察“雷”仍不能執行對地攻擊任務,AJ 37 和 SH 37 的火控雷達維持原狀……
外籍“雷”
在“雷”服役後薩伯幾次打算出口,但由於瑞典是中立國,不能向北約所謂的“好戰國”出口武器。七十年代,當“雷”開始服役時,一些如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等北約國家開始尋求新型戰機取代已經過時的 F-104“星戰士”戰機,薩伯公司與其合作夥伴愛立信公司和沃爾沃公司合作推出薩伯 37E 型戰機,字母 E 代表“Eurofighter”(歐洲戰機)之意。同時競爭該契約的還有達索的“幻影F1”、諾斯羅普的 F/A-18“大黃蜂”和通用動力的 F-16“戰隼”,對於薩伯 37 來說這些都是新型戰機,而其中屬 F-16 的競爭力最強,因為該機當時已被美國空軍選為標準戰機,所以在價格和技術上都有很大的優勢。對於薩伯 37E 來說,它比 F-16 更適應北歐的作戰環境,畢竟 F-16 是設計主要在溫帶地區作戰的。
薩伯公司很快意識到,如果能拿到這比契約,就會有更多的北約訂單接踵而至,因而在競爭該契約時把薩伯 37E 的價格壓到最低,來搶先占領市場。但由於薩伯公司的飛機製造能力本就十分強大,如果再得到這筆契約的話,不久後很可能會對美國的軍火出口貿易形成威脅,所以美國動用了政治壓力迫使這些國家最終選擇其 F-16。除了以上這些國家以外,後來還有澳大利亞、日本甚至印度也對“雷”感興趣,但同樣由於美國的干涉這三個國家最終沒有採購薩伯 37。
淡出江湖
1993 年時,隨著性能更先進的“鷹獅”即將服役,第一架“雷”退役,這標誌著“雷”家族開始讓出一線戰機的“大哥”地位,逐步退居二線。在“雷”退役後,要拆除一架早期生產型“雷”要花一個月的時間,拆除後期升級過的“雷”則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
在 2001 年慶祝瑞典皇家空軍建軍 75 周年慶典上,一架“雷”在起飛時不幸發生事故,本就行將退役不幸晚節不保
失蹤的型號
薩伯公司的作戰飛機型號在薩伯 35“龍”和薩伯 37“雷”之間似乎缺少了薩伯 36 這個型號,其實該型號並未“丟失”,它就是公司代號“項目 1376”的流產工程,是作為執行核打擊任務設計的專用攻擊機。這聽起來有些嚇人,因為眾所周知瑞典是一個中立國,怎么會對研製核攻擊機感興趣,其實早在二戰剛剛結束,瑞典就已經雄心勃勃地開始核武器研製工作,而且初步研究證明對於當時的瑞典來說在經濟和技術上都是可行的(除了政治上),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薩伯公司會冒險設計這型核攻擊機了,這是一型單座攻擊機,採用前緣後掠角 62 度的直三角翼,沒有水平尾翼,沒有鴨翼,機腹進氣,為掛載核彈設計了專用彈艙……該機所使用的主要武器是最大重量約 800 公斤的核炸彈,適合執行低空突防投擲核武的任務。1957 年由於要集中精力進行“雷”項目的研製,該型核攻擊機計畫被取消,但是直到 1966 年瑞典國會才決定終止核武器研製,同時作為無核國家繼續維持它的中立國地位。如果薩伯 36 服役,瑞典皇家空軍賦予它的型號將會是 A 36,雖然該項目已經下馬,瑞典空軍的攻擊機機隊中 A 36 這個型號卻一直虛席以待。對於瑞典這樣一個在冷戰期間所處環境特殊的中立國來說,放棄擁有核武器來避免“北極熊”的“垂青”或許是正確的。
除了薩伯 36 外,在薩伯 37“雷”和薩伯 39“鷹獅”之間還有薩伯 38 這個型號失蹤,這個也是下馬的型號。七十年代時瑞典皇家空軍認為需要研製新型的輕型攻擊機,於是薩伯公司為其開發了公司代號“項目 1600”的輕型攻擊機。後來由於技術指標升級,改成了代號“項目 1700”的高級教練/攻擊機,該型機使用已發展成熟的航電設備和武器系統,不需另研新武器。但後來由於冷戰結束,再加上該項目預算超支,不幸被勒令下馬。如果該機能夠如期服役將會被賦予薩伯 38 的型號,其軍隊型號將是 Sk 38/A 38。
時代經典
作為鴨式布局、短距起降戰鬥機,薩伯 37“雷”實現了一機多型的設計思想,是符合瑞典國情的一型成功之作。作為一款六十年代研製的戰機,它有領先時代的一面,當然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雷”在設計中的一大遺憾就是沒有引進空中加油技術,以當時瑞典與歐美航空大國的國際關係來說獲得空中加油技術並不困難,即使無法從國外獲得該技術而獨立研發也並非難事。當然,對於瑞典的國土面積和當時的國防政策來說,“雷”即使不採用空中加油技術也完全可以滿足作戰需要。另一個遺憾是仍然採用機械式操縱系統,如果晚幾年服役的話或許還趕得上套用電傳操縱技術,而這將大大提高“雷”的操縱性能。對於一架本身靜不穩定的鴨式戰機來說採用機械式操縱系統,其高機動性不易得到全面的發揮。對於航空迷來說,採用這些技術會使“雷”更加趨於成為一型理想的戰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