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雲祥

薛雲祥

薛雲祥,1960年出生於哈爾濱,山東海陽人。200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水墨人物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書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同時受聘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雲祥
  • 出生地:哈爾濱
  • 出生日期:1960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 性別:男
藝術經歷,國畫作品發表,發表文章及出版物,藝術思想,藝術評價,作品欣賞,

藝術經歷

1976年應徵服役於航空兵部隊;
1987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系;
1992年—1994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水墨人物專業助教進修班;
1997年國畫作品榮獲“黑龍江迎香港回歸美術作品展”三等獎;
1999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姚有多導師水墨人物研究生,師從姚有多、韓國榛、華其敏、田黎明老師;
2000年國畫作品《蕭紅筆下的呼蘭河畔》榮獲“黑龍江省美術作品五十年回顧展金獎”;
2001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舉辦“薛雲祥、王珂、譚紅三人聯展”,
同年國畫作品《陝北老漢》參加“2001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2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漫畫專業,
同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舉辦“水墨新銳中國畫聯展”,
同年國畫作品《隴東印象》參加“2002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3年國畫作品《假日系列》入選《藝稅集·人物卷》;
2004年由中央美術學院派往日本京都精華大學漫畫系做訪問學者,在日本期間考察了動漫教學、出版、創作等多方面的狀況,
2004—2008年負責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動漫出版專業的教學工作;
2005年指導設計中國首部三維木偶卡通片《悟空大戰二郎神》卡通角色造型;
2006年《西遊記》系列動畫電影中第一集中國首部三維木偶卡通片《悟空大戰二郎神》獲中國首屆文化遺產動漫影片“最佳視覺藝術效果獎”,
同年5月參加由山東省桓台縣委宣傳部主辦的“中央美術學院教師王書傑、劉金貴、薛雲祥、於杭四人作品展”,
同年參加北京今日美館—60視線水墨聯展;
2007年參加“軍魂文獻藝術展”,
同年《悟空大戰二郎神》在澳大利亞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製片人協會共同舉辦的“亞太電影大獎”中獲最佳動畫電影提名獎,是中國電影首次獲得該獎項;
2008年參與中國美術家協會動漫藝術委員會的組建工作,並擔任動漫藝委會學術秘書一職;
2009年擔任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動漫展項評審,水墨漫畫作品《奇遇女兒國》入選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同年為中國首部三維立體動畫電影《齊天大聖前傳》,指導設計人物造型,
同年在廣東佛山圖書館舉辦“中央美術學院教師李鐵生、於光華、薛雲祥三人聯展”;
2010年國畫作品於日本亞洲美術館參加日本星華中國水墨畫學院第十五回紀念展,
2011年1月於慶陽市藝術館參加慶陽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慶陽行·當代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2年9月8日由濰坊市委宣傳部與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於濰坊博物館主辦“齊魯行·風箏情——薛雲祥水墨畫展”;
2013年國畫作品《將軍的情懷》參加“中央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
2014年8月由煙臺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與中央美術學院於煙臺美術博物館主辦“薛雲祥、劉洪志水墨畫學術交流展”,
同年10月國畫作品參加“融合·構建”2014第五屆北航藝術館當代藝術邀請展,
同年11月國畫作品參加“守望·文脈”2014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2015年2月國畫作品於美國林肯中心參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中央美術學院承辦的“歡樂中國節·2015年中國藝術匯”中國意向板塊藝術家邀請展,
同年3月國畫作品參加“由於今”——中國當代水墨名家邀請展,
同年4月國畫作品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辦的“中國夢·太湖情”蘇州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同年5月國畫作品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辦的“中道自然”南通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同年6月至8月參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社會報主辦的“軍民融合鑄輝煌·攜手共圓中國夢”全國書畫大賽特邀著名書畫家採風活動,
同年10月國畫作品參加由人民日報社海外版主辦的“講好中國書畫故事工程”六十人書畫展,
同年11月國畫作品參加“守望·經典”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同年12月國畫作品參加“色彩中國夢——首屆玉泉山美術館學術邀請展”。
2016年3月國畫作品參加由合肥美術家協會、博寶藝術網、中國工筆畫會主辦的“工微當代——當代中國工筆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同年5月國畫作品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北京美術家協會主辦的“慶祝中共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首屆金都藝術館當代著名藝術家美術作品邀請展”;
同年6月國畫作品參加由文化月刊社於國家大劇院主辦的第四屆“經典與風範”當代值得關注的藝術家邀請展。
同年6月國畫作品參加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愛國擁軍促進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中國工筆畫學會、武警部隊美術書法研究院、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鐵路文學藝術屆聯合會共同主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中道自然·當代中國畫名家上海邀請展”。
同年7月參加由煙臺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與中央美術學院於煙臺美術博物館主辦的“薛雲祥、劉洪志意澹雅正水墨畫作品雙個展”。
同年8月國畫作品參加“傳承與經典——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同年10月參加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共同主辦的“感知中國——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展”。
同年12月國畫作品參加盛世年華·光輝綻放——2016中國當代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7年4月國畫作品參加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為中國畫——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人物畫教師展”。
同年5月國畫作品參加由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書畫藝術委員會主辦的“美麗鵬城·全國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
同年6月國畫作品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共淮安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千年運河—美麗淮安全國當代美術名家邀請展”。
同年6月國畫作品參加“心像·物化·語境:中國畫學術交流展”。
同年6月國畫作品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主辦的“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同年7月國畫作品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墨影自然——兩岸水墨藝術的心境寫照薛雲祥個展”。
同年7月國畫作品於台南東門畫廊舉行“墨影自然——兩岸水墨藝術的心境寫照薛雲祥個展”。
同年9月國畫作品參加“六零 六零——當代中國畫60後藝術家提名展”。
同年9月國畫作品參加“相約世博——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同年10月國畫作品參加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主辦的“感知中國——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展”。
同年12月國畫作品參加“新時代萬豪翰墨名家作品邀請展”。
2018年1月國畫作品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綠色時空——當代名家上海邀請展”。
同年4月國畫作品於南京留東紀念館舉辦的“芝雲山房·亦真亦幻 ——薛雲祥國畫藝術作品展。
同年4月國畫作品於北京81美術館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一帶一路書畫名家作品展”。
同年5月國畫作品於煙臺美術博物館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中道自然——全國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同年11月國畫作品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年“中道自然——當代中國畫名家貴州邀請展”。

國畫作品發表

《美術研究》(2001年 第四期);
《全國高等美術院校畢業生優秀作品》(2001年);
《中國美術》(2002年);
《中國風情水墨畫集》(2002年);
《藝稅集·人物卷》(2003年);
《中國當代藝術》(2003年);
《北京畫壇·國畫卷》(2006年);
《國畫大家》(2006年 第4卷);
《60視線》 (2006年);
《美術市場》(2006年12月);
《藝術人生》(2007年);
《軍魂藝術文獻展畫集》(2007年);
《東方藝術》(2008年1月);
《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動漫、綜合畫種作品集》(2009年)。

發表文章及出版物

2002年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從時尚與變革的角度看任伯年的人物畫藝術》發表於《中國美術》第一期;
2007年 《電腦美術配色》;
2009年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教授作品集 李鐵生、於光華、薛雲祥卷》;
2012年 《薛雲祥作品集》;
2015年1月論文《墨像說》發表於國家級文化類核心期刊《文化月刊》;
2017年4月論文《試論水墨藝術的意象造型表現性》發表於《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人物畫教學論文集》;
2017年6月論文《試論水墨藝術的意象造型表現性》發表於《藝術家》;
2017年8月論文《試論水墨藝術的意象造型表現性》發表於台灣《藝術家》雜誌;
2018年3月論文《線條的審美與表達》發表於《美術研究》;
2018年7月論文《任伯年繪畫藝術初探》發表於《藝術教育》;
2018年8月論文《速寫——探索造型藝術的必經之路》發表於《美術觀察:

藝術思想

雜談(之一)
常常被世人關注的畫家,多以“樣式”吸引觀者,作品均以“樣式”的個性特點註冊群體中,風格和樣式是畫家所追求綜合反映的圖解,樣式是畫家使用個性的主觀細微的圖形元素進行編排和組合的圖解模式。畫面的黑白,筆墨等因素,在運行實施中受到心境的控制後所呈現的整體反照,黑與白、濃與淡、乾與濕,諸多對立因素,是理性劃分樣式原創的分子,畫家制控於這些細小的因素,在游離中碰撞反映,並提示於眾人的共識和遐想的夢幻神界中。在技與藝衍生過程中,風格寄託的是認同,掌控及培養,常常在畫面所呈現各異的樣式是暫短的流光,浮淺地表達著傳播各類表面種種樣式,勢必在演化的過程中難以擺脫平庸的呈現。樣式在描繪事物和再現其事物時常會意外地躍上畫面。這是它的偶然性,同時它也伴隨著新鮮的稚氣。隨著時間的推移,作品不斷的演化,樣式的前程命運伸向兩極,前者如能理性化,發現規律而形成風格,後者如不主動培育,不使其樣式完善,就不能導入其精神核心與表面形態進入互滲相融的統一。
雜談(之二)
水墨的濃淡,墨與水的互滲反映,它決定著畫家用筆的方式,技法的運用和表達源於畫家的喜好,修養與習慣的養成。黑與白所呈現的圖式,無論是有機形態,還是幾何圖形,都是直接影響畫面的格局和形態設定,由於水墨的布局與筆墨的局部形態屬性左右著畫面所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精神需求是相一致的,畫面的一絲一毫,一個墨團,一條線及散落在空間的零星碎點,都可暗示表現圖式的演變符號和化解內容的極小因素。

水墨在紙上的痕跡為黑,其外則是白。黑與白是依存的共生,共享承擔著畫面敘事和述說內在精神和表達狀態的固有,白形是黑形的補充和反襯,由於形式上的黑白關係與畫面所表現的內容以及審美導入,無疑是設定筆墨的異樣形態和個性技法,也是詮釋著畫家心境和狀態的表述,無論是骨法用筆,還是沒骨法用墨,畫面的圖式都是這些具體單元的技法元素延展和登場秩序的緣故,解構與拼接的手段是實現畫家的主觀取向和精神的暢遊,圖式的構成關係,與畫家的心境狀態一次次地突破著固有的模式並嘗試未知的可能。新圖式的出現是我們的關注視點,畫面的章法和黑白的分布形成新格局能激活引導創作的靈感和新技法的選擇、判斷、重組等。理性思考方式是改變畫面的個性因素向新的表達方式擇取的重要手段。

雜談(之三)
變形是繪畫的階段的階段性的特定感情的要求。一個客觀形態與我們需求的變形之間的認同和區分,是個人對繪畫的理解及個性的表達所決定的。變形的發端是對客觀原型的認識轉變和理解的升華所導致的,變幻的新形態是源於個性的理解,並將其認識賦予這個新形。新形的變化程度是和生活原形及畫家的理解形態密不可分的。隨著畫家的趣味和認識的發展及客觀的形態的變化,新的形態注定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變的風格。對形的認識和理解是一個畫家在一生中的不斷體驗和時下狀態的圖解和注釋。選擇變形,首先要先找到感受及理解和原始的發想來判明個人的所思,所求,並通過圖式和變形的手段來表達畫家自身對圖式的同構,意象形態在原形基礎上孕育著向變形原素髮展和脫離於原貌,畫家是用個人心智和精神需求去控制變形的程度及變換的尺度,只有符合和滿足畫家的潛意識的同時,才有可能得到培養和促進其發展。只有達到這樣的生存環境,新形才能不斷變化,並能夠保持著新的基因介入,不斷尋找和適應新的生存狀態,新形的生命力是通過自己的變換獲得充足的養分及培育者的精心呵護下成長和完善的。

漫畫(二級)
動漫已成為文化娛樂產業中的支柱產業,尤其是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在漫畫出版物和影視動漫、網路遊戲以及相關衍生產品的開發和產業鏈的形成等方面,動漫產業已走在世界前列。動漫產業經過了由漫畫家進行平面繪畫創作靜態畫面向使用電腦技術完成三維動態影像過渡的實踐方式已趨於成熟,不斷開發推進著影視動漫等實驗成果。初見端倪的動漫業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逐步形成了以漫畫出版物和影視動漫為主的包括網路遊戲、玩具和服裝等多行業的組合。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傳統繪畫為基礎的漫畫搭上了網路信息技術的快車,呈現出全球動漫行業強勁發展的態勢。漫畫為網路信息技術的發展注入了無窮無盡的內容和圖式活力,同時,網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變化也給漫畫的發展提供了諸多的技術支持、效率的給養與保障。因此,漫畫和網路信息技術在一定的空間條件下,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和諧與默契,這對全球的網路信息技術新的發展空間的技術性革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漫畫在發展初期只是滿足人們對文字內容和圖式形象認知的文化產品,後來它得到電影的啟示而轉換為影視動漫,各國的漫畫家在平面漫畫發展到一定高度時,都想讓這些平面漫畫動起來。作為影視動畫基礎的漫畫與影視動畫之間存在的內在關係是,二者在影視動漫中所承擔的角色具有互補性。在日本和歐美的一些國家,漫畫圖書和動漫影視之間的關係得到了非常成功的處理,這給其他國家的動漫發展帶來很多啟示。日本人閱讀漫畫圖書是很正常和非常普及的現象,僅日本《周刊少年》的最高發行量就可達每2400萬冊,在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後,可以想像漫畫的讀者群有多大。這既要得益於很多漫畫劇作家和漫畫家的創作,也得益於漫畫編輯與出版的綜合實力及漫畫向動畫轉換的空間和衍生到各個行業之間的可能性。在日本,眾多的職業學院都設有漫畫學科,每年都會培養出很多漫畫專業的編輯和作者,也有很多學者潛心研究漫畫給後工業時代的日本帶來更多的新的文化產業和就業可能的課題。

我國的新漫畫時代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是隨著美國、日本的卡通片和漫畫圖書的引進發展起來的。同時,中國也湧現出了一批漫畫作者,他們以業餘愛好者和高中生為主,漫畫形像和故事內容的模式多來自日本漫畫,人物造型和場景設定也受日本漫畫的響。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設有動畫專業的院校非常少,即使是美術院校也沒有漫畫專業。而此時,日本漫畫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圖書的出版和發行上,都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漫畫生產國。日本動畫的快速發展,首先得益於它是個漫畫大國。動畫教學中也還存在著忽視漫畫教學要先行的重要性。
學習和創作漫畫,首先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辯證能力,要將知識性故事融於形象中。漫畫的圖解是文學的有益補充,是提高讀書能力、加速閱讀的有效工具。文字是經過抽象概括後的符號形式,圖像則是形象、直觀的符號形式。學生在接受信息時,圖像傳達給他的信息遠遠要比文字更快、更準。漫畫恰好是讀圖時代最顯著的標誌之一,是人類的閱讀方式從單一的文字逐步形成和達到圖文並置的方式。漫畫的圖像不是再現的圖式和簡單的解字、說文,文與圖在互滲的演藝過程中時時孕育著認識和理解的創作過程。漫畫以它獨特、誇張、變化的手法,幽默詼諧的審美圖式和表意形式,將人內心潛在的創作能力以圖示的方式展示了出來。它以單幅的誇張、四格的哲理和長篇故事的言說來解讀著每個人對故事與形象的依戀。漫畫是把文字壓縮和凝固後誇張的圖解,能夠很好地鍛鍊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力、想像力及創造力。通過對圖形、圖像的誇張變化,從而啟發學生的想像和創作空間。在應試教育重於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讓學生讀些漫畫、動手畫一畫漫畫,是啟發他們智慧和創作力最好的途徑和手段之一。
墨像說
水與墨的互滲交融,呈現給我們的是千姿百態的墨像。水墨畫承載的是畫家的心性和對客觀外在審美形式的表達。如何判別墨像的表現力是畫家的學養。在意象的筆墨形態中構建著屬於自我的方式來思考與詮釋客觀而生成的墨像世界。
黑與白互為空間,形成了水墨畫的表現因素。筆墨技法的存在必須依託物象與時代對審美的需求。各異的文化觀和審美取向不斷影響、改變和形成新的水墨程式。如何創建個性並能揭示畫家心智和高品位的水墨樣式,乃是畫家的心境和生存狀態及人文觀念的綜合體現。
無論是骨法用筆,還是沒骨的用墨,畫面的圖式語言應是用審美規律來支配技法元素的延展和遵循畫面藝術形式秩序的排列。是我們將心像水墨形態向固有的水墨畫體系索要並嘗試建立新的水墨樣式,新圖式的出現暗示的是新的水墨觀念的形成。這一解構、重組的過程是激活和引導我們創作靈感及對新水墨語言的認識、選擇、判斷的過程。理性的思考方式寓於對客觀物象的關照中,它是擇取新墨像的重要途徑。
2014年11月
薛雲祥於中央美術學院

藝術評價

繪畫是文化的表象,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以其迥異於西方的思維方式和審美理想一直占有特殊的位置。其文化觀念和主張為人類文明多元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很多學者認為,未來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要靠東方智慧,而東方智慧的根源正是東方文化的獨特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在今天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態度與立場。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既面臨著與西方共同的問題,也有著相同問題的不同解讀和理解。怎樣保持中國人的文化身份,把東方文化理念和審美態度轉化成為文化上的創造力,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形成我們自己的面貌和競爭力,這是生活在今天的中國藝術家都不能迴避的時代課題。
薛雲祥先生從中央美術學院學習到留校任教十幾年來,中央美術學院——這一中國最為重要的美術教育和創作機構求學的經歷,使他的人生有了跨越的變化,從他近些年的創作,可以看出具有學院式的獨特思維方式,在他的作品中也折射出許多的思考與選擇。
薛雲祥先生曾就讀於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系,1999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姚有多先生的研究生,由於姚有多先生其間病逝,後轉入韓國榛先生門下,並得到華其敏、田黎明等先生的指導。薛雲祥的水墨人物畫,兼容了四位導師的藝術主張。他的水墨創作在吸取傳統繪畫精髓的同時,也一直以關注都市的時尚文化作為探索的路徑,他將解構後的筆墨融入於當下人的生存狀態之中,在將自然空間平面化分割的同時,參悟著傳統水墨程式進入當代人物畫的探索和嘗試,飄逸的筆墨樣式蘊藏著他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帶有主觀意向的色墨結構表達著他對當代水墨文化的認識和選擇,在當代水墨人物畫發展的進程中,認領著屬於他自己的筆墨形態和創作方式。
薛雲祥先生的作品,從不同層面折射出他對水墨藝術獨特思考,也體現出他的人生態度與藝術追求。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我們的確無法判斷什麼代表了未來的趨勢,但或許通過薛雲祥水墨畫創作個案的呈現,可以使觀者尋找到一些通往未來繪畫發展的線索。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諸迪
獲得中國畫專業碩士學位的薛雲祥,專攻人物畫,曾師從於姚有多、韓國榛、華其敏、田黎明諸位先生。他吸取了四位老師繪畫藝術的精華,而不是從表象上去模仿先生們的風格樣式。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過學院寫實造型的嚴格訓練,但他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注重寫意的筆墨精趣,多用曲折的線條,講究墨色的變化,人物在滿構圖中與帶有抽象意味的場景融人一體,別具風格。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藝術委員會主任:邵大箴
《技術理性與直覺言說》¬——談薛雲祥水墨作品創作
薛雲祥是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的青年畫家,作為正在成長中國學院派畫家,他們的作品最令人關注與最耐咀嚼之處,乃在於既能“人乎其中”還能“出乎其外”較好的把握了技術理性與直覺言說的辯證關係,使他們在藝術上既體現出學院派繪畫的優勢,又力避了學院派繪畫的弊病。無凝,這一特點預示的正是學院派繪畫在現時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指向一種更合乎規律與本質方面的。
以薛雲祥的水墨作品《暮》《隴東印象》為例可以看出,他富有感性與悟性的特點,就作品而言,他著重於激活水墨表現力的努力是顯而易見的,並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提練人繪畫意象;在處理上,強調了生活的豐富,人性的豐富,超越了“技術”理性的阻隔,去直面人生和他的世界,因此,那些瑣屑輕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筆端,便風韻頓生。在〈暮〉〈隴東印象〉中畫家支配著“技術”,而不是“技術”支配著畫家,沒有出現盲目的技術炫耀,筆墨、意象流露的情感仍不失真誠與直覺特點。可以說在薛雲祥的作品中,對彼岸的眺望沒有喪失,對精神家園的營造有所擔當。
摘自《美術研究》2004年第4期
徐恩存《中國美術》主編,著名理論家。

作品欣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