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河(滕州市和微山縣境內的一條河)

薛河(滕州市和微山縣境內的一條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薛河,古稱薛水,是源自山亭區,流經滕州市、薛城區和微山縣境內著名的大河。沿途流經莊裡、壩上、辛莊、沙莊、魯橋(魯封橋)、後灣、奚村(奚邑)、皇殿等村。薛河又稱十字河,總長81公里,總流域面積960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薛河
  • 地理位置:滕州市和微山縣境內
  • 記載:《滕縣誌》
  • 總流域面積:960平方公里
名字由來,發展歷史,薛河碑文,

名字由來

據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載:薛河,其源本西江,水出自寶峰山東諸山泉,南過青蓮步、將軍步,左過高山西折過山亭,納永豐、鳳凰二泉(二泉水皆出自薛河南岸山麓入焉),又西至於薛山名為薛河。受悟真岩茶泉,循悟真岩南至於雲龍山會東江水(東江出自湖陵山);西流至吳戩山下伏不見,過鐵腳山至柳泉湧出,至觀山前瀦為濯筆淵,至於雲龍山入西江水同為薛河。南至於新蛟台折而西,經昌慮城南陶山下瀦為刁潭;西納玉花泉水又西納沂河水、三山泉水,西南逕豐山東過官橋,逕薛城至於東邵,在微山紙坊入於老運河,舊經山陽湖,從金溝入泗。
薛河

發展歷史

古薛河是一條歷史的長河,也是魯南地區的母親河,她孕育了中華東方文明,創造了北辛文化;她孕育了東夷妊薛氏族,創造了古薛文化;她孕育了諸多先賢俊傑,創造了華夏始祖文化。在古薛河兩岸遍布了密集的先秦文化遺址和古國方城,從7300年的北辛文化,到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從四五千年的龍山、岳石文化,到夏商周春秋戰國文化;從上游的虎國於菟城,小邾國倪犁萊城,中游的濫國昌慮城、薛國薛城,下游的上邳國虺(歡)城、戚城等等,上下五千年,延延綿綿不斷代,繼繼繩繩有發展。
穿越歷史時空,溯流七千年前,遙望北辛先民,從莽莽山林中走出來,選擇了薛河中游這片河岸高地定居,一個偉大的母系氏族部落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最早的農耕文明。沿著薛河故道,聚焦在西康留這片神秘的土地,五千年前,第一個父系氏族社會在這裡形成,最早的古國、古城在這裡出現,一個準國家性質的部落聯盟中心在這裡確立。讓我們披閱歷史,展望四千年前,造車鼻祖奚仲受封於薛地,因此,這裡也就成了我國最早的車船製造基地,成為交通最為發達地區。三千年前,奚仲的十二世孫仲虺又在這裡輔佐商湯建國,成為薛族的又一個偉大首領,前掌大遺址出土的精美文物見證了這一時期的輝煌。讓我們回望歷史,二千四百年前,古薛又成為齊國的領地,齊相田嬰、田文的封地,他們父子在這裡擴固薛城、焚約市義、發展商賈、招賢納士,成為一代賢相,留下千秋佳話。兩千年前,漢劉邦和楚霸王在古薛城會盟,奠定了大漢基業;更有薛人叔孫通、公孫弘為漢室江山的鞏固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薛河還是歷史上最早的運河,也是後來京杭大運河的支流。早在春秋末年,以薛為首府的徐州,戰略地位重要,水陸交通發達,為兵家必爭之地。吳王夫差北征,在魚台、定陶間開挖河水,以溝通泗水和濟水的航運。而連線泗水的薛河,就成了當時的“薛王河”;宋元以後,又成了連線薛地的“運糧河”。如今,薛河兩岸遺蹟猶存,有“倉留粟谷以備戰用”的大小康留村,泊船的倉留壩和屯糧的“晾米台”遺址,薛國故城內外的眾多稱“倉”的村莊。遙想當年,在薛河流域這片富庶的土地上,兩岸囤積著林林總總的倉儲糧草,河中來往穿梭著許許多多的運糧船隊,然後轉入泗水運道,駛往京城。四百年前,為了保證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安全,在北辛村西把薛河開支流向南,注入微山湖時和泇運河交叉形成十字河;新中國成立後興修水利,1958年又在北辛村東築壩,向下游開挖了新河稱為新薛河。因此,北辛文化發祥地,也就成了新老薛河的分水嶺,十字河的交匯點。老薛河,從北辛村後蜿蜒向西靜靜地躺著,從她彎曲的身軀上,積澱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見證著歷史滄桑;新薛河,從北辛村前浩浩蕩蕩地向西南流淌著,承載著一路歡歌,彈唱著新時代的樂章。
薛河
古薛河的前世今生
薛河古稱薛水,是棗莊境內著名的大河,屬十字河流域,全長81公里,流域面積960平方公里。據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載:“薛河,其源本西江,水出自寶峰山東諸山泉,南過青蓮步、將軍步,左過高山西折過山亭,納永豐、鳳凰二泉,又西至於薛山名為薛河。受悟真岩茶泉,循悟真岩南至於雲龍山會東江水;西流至吳戩山下伏不見,過鐵腳山至柳泉湧出,至觀山前瀦為濯筆淵,至於雲龍山入西江水同為薛河。南至於新蛟台折而西,經昌慮城南陶山下瀦為刁潭;西納玉花泉水又西納沂河水、三山泉水,西南逕豐山東過官橋,逕薛城至於東邵,入於微山湖,舊經山陽湖,從金溝入泗。”這段文字詳細記錄了薛河的源頭、流域範圍、流向等。
薛河的源頭有兩大支流,一支是西江,河水源自山亭區的水泉、辛召;一支是東江,河水源自山亭區徐莊鎮的米山頂。兩大支流在山亭區山亭鎮海子村匯合,經滕州市羊莊鎮、古昌慮城折東向西流去。薛河流出東江緩緩下行至二十公里處便是滕州市羊莊鎮的土城村,這裡曾是歷史上濫國的都城。公元前643年,邾國國君叔術來濫立國並建立了都城。隨著歷史的演變,漢初為昌慮縣,公元198年(漢獻帝建安三年)設昌慮郡,直到隋朝時才將昌慮劃歸滕地。 薛河出土城村繞陶山半周向西流去,河面到山北突然變寬,集大水於此,當地人稱之為“范蠡湖”。湖一側至今仍有一座土台,人稱“釣魚台”,相傳為范蠡釣魚處。我騎著機車來到距陶山不遠處的范村,村中范姓村民自稱是范蠡的後代。據村中的老者說:前些年范村附近出土了一通石碑,碑上刻有范蠡像和十幾個清晰可辨的字跡,現這通石碑已不知去向。 遙想春秋時期,越國范蠡協助越王滅吳後厭倦了紛爭奔波、爾虞我詐的宮廷生活,遂攜美女西施一起退隱。才子佳人乘一葉扁舟,春風滿面沿古運河北上,行至當時的昌慮國時,看到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就在此隱居,寄情于山水,過著悠閒自得的平民生活。范蠡與西施形影不離、相濡以沫,一起牧羊於陶山,一起在山上開壇講學,給附近的村民講授經商的道理。由於范蠡、西施勤儉持家,經營有方,遂成巨富,自號陶朱公。當地百姓尊他為“財神”、“商聖”。在昌慮居住二十年後,為逃避越王的追蹤,又攜妻帶子沿運河北上,移居定陶,改名換姓,開始了新的生活。昌慮國的後人為紀念他,便將他隱居並牧羊的小山稱為陶山,山上曾建有范蠡廟,現難覓蹤跡。歷史上是否真有此事,我們很難考證,如果把它定為一個傳說,這也是一個美麗的神話。 河水繞陶山下行,曲折徘徊,在羊莊盆地的出口處,北有落鳳山,南有龍山頭。落鳳山北面的木石便是科聖墨子的故鄉,龍山頭西面是聞名遐邇的北辛文化遺址,它坐落在古薛河旁的高地上,東依低矮的龍山,三面被古薛河的河道環抱,處於平原與丘陵的交接地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古代先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良好場所。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北辛文化遺址進行了發掘,據測定其年代距今7345年,是我國東部沿海、黃淮流域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發展的源頭,它將山東的史前考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裡就是古薛最早的農耕文明,也是古薛最早的文化源頭。
薛河孕育了古薛文明
百里薛水,彎彎曲曲,枝枝蔓蔓,它像一棵樹,一張網,把薛河流域古老而燦爛的文化串在了一起,構成了運河文化的一部分。
你可知否,薛河還是歷史上最早的運河,也是後來京杭大運河的支流。早在春秋末年,以薛為首府的徐州,戰略地位重要,水陸交通發達,為兵家必爭之地。吳王夫差北征,在魚台、定陶間開挖菏水,以溝通泗水和濟水的航運。而連線泗水的薛河,就成了當時的“薛王河”;宋元以後,微山湖逐漸形成,薛河又成了連線薛地的“運糧河”。如今,薛河兩岸遺蹟猶存,有“倉留粟谷以備戰用”的大小康留村,泊船的倉留壩和屯糧的“晾米台”遺址,薛國故城內外眾多稱“倉”的村莊。遙想當年,在薛河流域這片富庶的土地上,兩岸囤積著林林總總的倉儲糧草,河中穿梭著許許多多的運糧船隊,曾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急促的船隊穿過古薛河,然後轉入泗水運道,駛往京城。四百年前,為了保證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安全,在北辛村西把薛河向南開挖支流,注入微山湖時和泇運河交叉形成十字河。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大興水利,1958年在北辛村東築壩,向下游開挖了新河稱為新薛河。因此,北辛文化發祥地,也就成了新老薛河的分水嶺,十字河的交匯點。老薛河,從北辛村後蜿蜒向西靜靜地流淌,積澱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見證著歷史滄桑;新薛河,從北辛村前浩浩蕩蕩地向西南流淌著,承載著一路歡歌,彈唱著新時代的樂章注入微山湖。 一條河流,打開了一部史書;一條河流,揭開了人類的文明;一條河流,展示著薛國的輝煌!古薛河、小魏河、玉水河、小蘇河、十字河等等,一條又一條河流,一個又一個薛水的分支;北辛、奚仲祠、西王宮、西康留、前掌大、薛國故城、奚公山、奚邑等等,一處又一處遺址,一個又一個文化的聖地!薛河融匯著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諸多古老文化,它不僅為我們帶來了珍貴的水資源,而且為幾百萬魯南人民乃至整個華夏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財富。

薛河碑文

〔明〕周天球
公家興作之事,必資庶眾之力,苟非仁恩素浹、才智周詳,則民弗我用,而財易於匱,鮮克濟矣。靈台之詩,致美子來,固其征也。嘉靖乙丑,河決壞漕,改鑿新渠,疏築經理惟永。而浮議紛如,謂不可成又不可久者,蓋指三河沖潰,沙水莫能避也。今大司空朱公、大中丞潘公,夙夜翼翼,圖所盡善。而克副其心者,惟滕尹張侯焉。侯名啟元者,家世龍泉,英資茂德,天發之俊,令滕三年,政和民富,適茲大工,首先趨役。二公議築壩,斷沙河之流,折趕牛溝之泉入薛河,以濟運渠。命侯與鄒尹肩其事。侯祗奉相度探薛河之源,出費邑諸山,會滕諸泉,經百餘里西下。流緩則清,稍駛則溷以沙。施以木壩扼其沖,則嚵嚼侵蝕,不旬月頹陊矣。因建白,欲易以石。初計土壩費鏹當千,用石當倍,上不可,侯乃謂:“民不可再勞,工當從永定。”固請,得允。方立表,方蒞適綿雨妨工,同事不力,弛張異施。侯慮績之或隳,願獨任之。斟度劑量,縝而不煩,首囊沙以遏新漲,開旁堰以宣積流,盡發浮沙漲及豎土。又慮採石他山,道遠滋費,諭邑之眾,輸其舊琢,而倍償之。民爭先輦赴,部樁疊石,灰鐵鍵錮,層級可承,奔注平砬,可受衝激。橫亘如堵,兩涯壁立,面則稍昂,沙不得乘水俱下。清此泌沸,永濟我漕,不圮不崩,將千祀有賴矣。計高可一丈,廣丈有五尺,袤十有八丈,左右翼各三丈有五。工之始終,僅五十日,支官幣一百八十有四兩,視計土壩之數不什之二焉。然成之之速、費之之寡。由民之樂於趨事,若丁大夏等千有餘戶;以細石助,張昺等五十戶;以車輛助,李敏等百戶;以豆草助,省祭義民等;官袁翔、王浚各服勤監督,不捨晝夜;以末力助,劉金等四十餘戶;以匠作助,蔡世虎四百餘戶。是以材不取而鳩集,人不戒而賈勇;當暑疫之候而不病,違農日之時而不怨;即齊之以刑不能逮。此良以侯之從政,秉拔葵之操,推鞭蒲之仁,施擿伏之明,煿隃涯之惠。士蒙其化,人受其福,鹹懷愛戴之誠,不啻子趨父事。所以浩穰之工,先群僚而首竣;永賴之績,無巨費而早成。允當述美詔遠,以彰卓茂者也。余就辟沛上,雅聞侯之懿,而滕之鄉先生棠原侯令君輩,復以記請,遂為敘,次之。
【作者簡介】
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瑖,號幼海,江蘇太倉人,書畫家,時豐碑大碣多出其手。
【注釋】
薛河石壩:在今微山縣夏鎮紙坊石壩村。建國後,村民起石建房,今壩不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