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之謗

薏苡之謗

薏苡之謗,成語,典故名,典出《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馬援〉。漢伏波將軍馬援從南方運來的薏米在其死後被進讒的人說成了明珠,結果讓自己和妻兒等蒙冤。後遂以“薏苡之謗”比喻被人誣諂,蒙受冤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薏苡之謗
  • 拼音:yì yǐ zhī bàng
  • 解釋:比喻被人誣衊,蒙受冤屈。
  •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蒙受冤屈
  • 近義詞:薏苡明珠、薏苡蒙謗、薏苡之讒
  • 成語結構:偏正式
詳細釋義,典源,典源譯文,釋義,同源典故,運用示例,人物簡介,

詳細釋義

典源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馬援〉~846~
初,援在交阯,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時人以為南土珍怪,權貴皆望之。援時方有寵,故莫以聞。及卒後,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馬武與於陵侯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狀,帝益怒。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塋,裁買城西數畝地槁葬而已。賓客故人莫敢吊會。嚴與援妻子草索相連,詣闕請罪。帝乃出松書以示之,方知所坐,上書訴冤,前後六上,辭甚哀切,然後得葬。

典源譯文

起初,馬援在交阯,常吃薏米,因薏米能除瘴氣,久服能輕身省欲。南方薏苡果實大,馬援想作為種子,回軍時,載了一車。當時人們以為這是南方土產的奇珍怪物,權貴們都觀望著。馬援當時受帝寵信,所以沒人敢報告朝廷。等到馬援死,有人上書誣告,說馬援以前從南方載回來的,都是明珠彩犀一類珍寶。馬武與於陵侯侯昱等,都以奏章說明其形狀,帝更怒。馬援妻和兒子們惶恐畏懼,不敢把馬援靈柩運回舊墳地安葬,只買了城西的幾畝地草草埋葬了事。賓客們也不敢去弔唁。馬嚴與馬援妻子草索相連,到朝廷請罪,帝拿出梁松的誣告書相示,才知是挾怨誣告,就上書訴冤,前後六次,辭意哀切,然後才得以安葬。

釋義

漢馬援從南方運來的薏米在其死後被進讒的人說成了明珠,結果讓自己和妻兒等蒙冤。後遂以“薏苡之謗”比喻被人誣諂,蒙受冤屈。

同源典故

伏波薏苡 伏波被讒 傷薏苡 所載無南物 收薏苡 明珠薏苡 珠薏餘生 薏苡冤 薏苡嗟 薏苡明珠 薏苡為文犀 薏苡無車 薏苡蜚語 薏苡謗 薏苡遺恨 遭薏苡 

運用示例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謗,斯不可忘。”
《舊唐書·王珪杜正倫等傳論》:“ 正倫 以能文被舉,以直道見委,參典機密,出入兩宮,斯謂得時。然被 承乾 金帶之譏,孰與夫薏苡之謗,士大夫慎之。”
朱彝尊《酬洪升》詩:“梧桐夜雨詞淒絕,薏苡明珠謗偶然。”

人物簡介

馬援
(前14—49)老當益壯,馬革裹屍
馬援,東漢陝西扶風茂陵人。先祖是趙國名將趙奢,因被封為“馬服君”,遂以馬為姓。
馬援少有大志,老而彌堅,經常對人說:“丈夫為志,窮且益堅,老當益壯。”又說:“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援十二歲時父死,他不依兄長過優裕安樂的生活,獨自去北疆養馬馭馬。因管理有方,他很快成為一個有牛羊數千頭的富戶。他並不養尊處優,仍過著簡樸的生活。別人不理解他,他說:“凡集聚起來的財產,貴在救貧濟困,不然,就成了守財奴!”
後來,由於群雄四起,戰火不斷,他毅然參軍。
建武八年(公元32年)他投奔識人用賢的光武帝,並協助劉秀西平隗囂。在破羌安隴的戰鬥中,他身先士卒,腿肚子被箭射穿,流血不止,仍征戰直到獲勝,帝賜他三千隻羊,三百頭牛,他將這些犒品分發部下,深得將士的敬重和擁戴。建武十七年,他被授予“伏波將軍”稱號。
建武二十三年冬,南方陵五溪(今湖南常德)蠻暴動,朝廷多次派官兵鎮壓不能取勝,朝野為之震驚。這時馬援年已六十二歲,飽經風霜,有病在身,聞訊從床上一躍而起,披掛上馬,請纓出戰。光武帝憐他年老體衰,馬援說:“老當益壯,我還能披甲上馬!”他飛身上馬,率軍奔波在疆場上,屢戰屢勝,但終因病重不治逝於徵戰的軍旅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壯志。
馬援性格,勇猛異常,但過於剛硬,常欲做人所不能及之事,又容易得罪人,六十二歲染病依然抱著“老當益壯”的口號上陣,終於病死軍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