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儀式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薅草儀式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3000多年前的巴人時期
  • 認證時間:2011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

簡介

薅草儀式流行於石柱縣七曜山區的楓木、冷水、臨溪以及西南部的三星、南賓等鄉鎮。每年薅草勞作時,兩名鑼鼓師傅(一人擊鼓,一人敲鑼),在田邊或坡上演唱,鼓師既是歌唱者,又是勞動指揮者。

歷史淵源

原始形態的“薅草儀式”形成於3000多年前的巴人時期,土家先民從漁獵轉為農耕時,為祭祀神靈、祈求豐收平安、驅逐野獸,而配以鑼鼓敲打的一種祭祀祈禱活動,是一種原始野外儺祭的遺留。隨著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的變化,“薅草儀式”的內容、形式、功能也發生著變化,鑼鼓師傅專班逐步取代了古代巫師的功能,習俗也由單純的祈神驅災、保護勞動成果,演變為促進勞動、活躍氣氛、提高效率的一種手段。

基本內容

石柱地區的“薅草儀式”以楓木鄉為典型,每年薅草勞作時,兩名鑼鼓師傅(一人擊鼓,一人敲鑼),在田邊或坡上演唱,鼓師既是歌唱者,又是勞動指揮者。鑼鼓是“薅草鑼鼓”習俗中不可缺乏的祭祀對歌道具,起著鑼隨鼓點,鑼鼓伴歌聲的作用。它一般由“開歌場”、“請神”、“揚歌”、“送神”四個部分構成,歌詞多是一韻到底,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詼諧幽默,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基本特徵

1.鑼鼓是“薅草鑼鼓”習俗中不可缺乏的祭祀對歌道具,起著鑼隨鼓點,鑼鼓伴歌聲的作用。
2.“請神”與“送神”,是“薅草鑼鼓”這一習俗不可缺少的內容,通過“請神”、“送神”達到祭祀娛神的作用,以期望三界中的神靈保佑,使追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生活理想得以實現。

瀕危狀況

隨著社會發展,加之土地承包制的施行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傳承斷代,這種古老獨特的農事習俗逐步被人們所遺忘,致使目前會“薅草儀式”的人寥寥無幾,且年事已高,傳承力度微弱。這項極具人文、藝術、社會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急需保護與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