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器皿件

薄胎器皿件

“薄遏片刻銖,輕於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這首詩是清朝乾隆皇帝寫的,描繪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輕巧。乾隆皇帝對這種薄胎玉器十分喜愛。為了討得乾隆皇帝的歡心,新疆葉而羌地區特地招收了蘇作玉工製作薄胎器皿。但是薄胎器皿很難做,要做成一件就得壞幾件,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就賦詩一首。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間,乾隆皇帝作了贊“痕玉”詩三十餘首。在當時玉雕薄胎器皿作品逐漸多了起來,工藝技術吸收了西部番作“痕玉”(“痕都斯坦玉”)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薄胎工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薄胎器皿件
  • 外文名:Islamic jade
  • 特點:薄似蟬翼、光澤晶瑩、輕若浮雲
  • 別名痕都斯坦玉
薄胎玉器的歷史,製作的技巧,淺談蘇作薄胎玉器,

薄胎玉器的歷史

我國的薄胎玉器早在唐代就已出現。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各業興旺,特別是手工藝的發展,促進了玉器製作技能的提高。這突出表現在薄胎玉器的製作上。唐代的薄胎玉器主要為碗、杯、盅等器皿件。
由於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其紋飾多為蓮花香草紋,工藝上以剔地陽工淺刻再加以淺刻陰線功勾勒為主要手法,器型豐滿簡潔,如玉蓮瓣紋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宋代盛行仿古玉器,而薄胎玉器卻少見記載。元代的薄胎玉器也很罕見,但傳世的薄胎罐形龍紋香薰卻是造型生動,胎體輕薄如紙。明代的薄胎器皿有元朝遺風,如明代的玉花形杯及陸子岡的青玉合衾杯等。
“薄遏片刻銖,輕於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這首詩是清朝乾隆皇帝寫的,描繪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輕巧。乾隆皇帝對這種薄胎玉器十分喜愛。為了討得乾隆皇帝的歡心,新疆葉而羌地區特地招收了蘇州玉工製作薄胎器皿。但是薄胎器皿很難做,要做成一件就得壞幾件,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就賦詩一首。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間,乾隆皇帝作了贊“痕玉”詩三十餘首。在當時玉雕薄胎器皿作品逐漸多了起來,工藝技術吸收了西部番作“痕玉”(“痕都斯坦玉”)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薄胎工藝。如“薄胎鼻煙壺”、“薄胎龍紋玉雕瓶”、“白玉簋”都是歷史上享有盛譽的玉雕薄胎作品。乾隆去世後,由於國力衰退,薄胎製作工藝也就漸漸地隱退了。
新中國成立後,蘇州薄胎玉器漸漸恢複製作。但也只是做些小件薄胎器件,如筆洗,粉盒,鼻煙壺等。而真正重塑薄胎玉器的輝煌則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客商紛紛收藏薄胎器皿,才使蘇作玉雕藝人磨拳擦掌,重操薄胎玉器工藝。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蘇州的薄胎玉器製作技藝與日俱進,走在了全國的最前列。

製作的技巧

薄胎玉器製作的技巧包括設計造型、開料、開胚、掏膛拋光等。但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個要點:
設計造型
設計器皿的造型須根據玉色、玉質而定,還要考慮有利於工藝的施用,設計薄胎玉瓶時,要考慮玉色的深淺。青玉越近白色,胎體則要厚一些,而深色的青玉的胎體則要薄一些,只有各部位造型厚薄一致,才能反映玉質色澤一致。
圖案的構建也是設計師必須考慮的要素,薄胎外部通常設計花草圖紋,如蓮花、纏枝花或痕都斯坦花草紋,一般不用山水和人物圖案,因為山水、人物講究立體感,會使胎器產生厚薄不勻,影響整個器皿的藝術效果。
掏膛
薄胎器皿都要掏膛。一些帶蓋的玉雕器皿,在器蓋外型做完,子口確定好後,即要進入掏膛工序。一般的做法是待器身、器蓋的外型確定之後,才開始打鑽掏膛,並逐漸掏空,其技術要求是膛壁厚薄均勻,不宜太厚,厚了顯得笨重,厚薄要恰到好處。
一般來說,外部的造型形狀要與內部膛壁基本相同。掏膛用掏陀逐漸砂磨,既費料,又費時。傳統的做法是用“砂鑽掏膛”的辦法,鑽膛取芯,將膛芯的管狀玉料取出。薄胎玉瓶的串膛尤要小心,尤其是大瓶,其瓶口小,肚大,使用膛鉗工具不是串不均勻,就是串漏,串漏多出在器皿肩膀和底部。
打磨
打磨也是薄胎玉器製作的關鍵工藝之一。打磨者在打磨過程中承受著沉重的心理壓力,時常感到提心弔膽、
如履薄冰。打磨者需要膽大心細,與其小心翼翼怕這怕那,倒不如解放思想,甩掉包袱,作好磨破胎體的思想準備去投入打磨工作的好。其實,最重要的是要胸有成竹、心中有數。打磨通常是用粗細油石打磨的方法,先粗後細,用800——1000#砂紙直接打磨。但要掌握分寸,稍有不慎則會打穿,導致前功盡棄,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經過打磨後的薄胎器皿,就會呈現出晶瑩通透,圓潤光滑的藝術效果。蘇作工匠製作的薄胎梅瓶胎璧只有0.5mm厚,可謂“瑩薄如紙”。觀者無不稱奇。
蘇作玉雕的打磨工藝蘇作玉雕的打磨工藝
總之,薄胎玉器製作技藝,可以說是玉雕行業中最為高深的技藝,其製作過程充滿著懸念和風險,但是只要玉雕藝人藝高膽大,把握好其中的重要工藝環節,就能如願如償地製作出精細秀雅的薄胎玉器。

淺談蘇作薄胎玉器

薄胎玉器起源於唐宋時代,至明代才出現史料記載的真正薄胎玉器,明代的琢玉技巧較之宋元時代更為精美。薄胎玉器也在江浙一帶頗為盛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蘇作薄胎玉器。
薄胎器皿件《氣》薄胎器皿件《氣》
蘇作薄胎玉器薄似蟬翼,光澤晶瑩,亮如玻璃,輕若浮雲。它輕巧、秀麗做工精細,透光性好,是我國玉器傳統技術製作工藝之一。
蘇作薄胎玉器多採用水磨技術,胎體透薄,有“西崑侖玉工巧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蘇作薄胎的製作非常複雜,耗時耗工,對工藝的要求極高,製作的風險性也很大。創作者從選材、圖案設計到雕刻工藝、拋光打蠟,可謂過程艱辛,用“鬼斧神工”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
1、從選材來說,最適合製作薄胎玉器的原料為青海青玉,產自崑崙山,又名崑崙玉,主要成分是由透閃石陽起石組成的纖維狀微晶結合體,產於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崑崙山南麓一帶。我國古代自然、社會科學典籍中多有玉出崑崙的記載。由於崑崙玉蘊藏地域海拔高,因而質純緻密、色澤素雅、質地堅韌、溫潤細膩、晶瑩光潔,硬度在6.2至7.3不等,比重在2.7至3.1之間,緻密度3.0,透閃岩石含量93%以上。
從摩氏相對硬度差異上比較,崑崙玉硬度略低於翡翠,所以被稱為“軟玉”。它們與硬玉不同,是由角閃石族礦物中透閃石陽起石礦物(以透閃石為主)組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軟玉同硬玉一樣也呈纖維狀結構。這種由透閃石或陽起石組成的纖維狀結構,是軟玉具有細膩和堅韌性質的主要原因。
崑崙玉質地細密柔潤,加工處理後,光瑩溫潤,潔透高雅,美觀堅固,是國際珠寶界目前認定的優質級別寶玉石種類。另外崑崙玉含有鐵、硒、鋅、鎂、鋁、鉀、鈣、矽等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可具有“除中熱、解煩懣、沁心肺、溢毛髮、明耳目、養五臟、疏血脈、安魂魄”的特效。
2、從設計來說,蘇作薄胎是因地制宜,別具匠心,和渾然天成的完美結合。
薄胎玉器追求一器一種色澤,而且要求胎體透薄,透光性好;從內壁可以看到外壁浮雕的花紋。根據這個要求,薄胎外壁上通常飾以花草的圖案或花紋。注意圖案設計不用山水和人物。因為山水和人物的圖案要求有立體感,自然會出現厚薄,就會造成薄胎玉器局部顏色上有差異,影響整件作品的藝術效果。
“玉不琢,不成器”,玉器的設計和製作用“琢磨”二字來概括是最為恰當的。“琢磨”不僅僅是雕刻的過程,同時也是創作升華的過程。一塊玉要雕刻成為一件理想的藝術作品,就必須先有一個巧妙的構思,從而將最好的意蘊、最美的紋飾、最俏的姿態自然地賦予玉料之中,把亮澤、溫潤、典雅、優美的形體從堅硬的玉石之中解脫出來。在題材上,選擇防瓷器花紋,再由獨具匠心的設計師做青花瓷的自我演變。形有神之韻,形化神之靈。江南山水的靈動,秀氣,細膩和飄逸全都融合在裡面。
3、從製作來說,蘇作薄胎不僅需高超的技術,還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性。
創作總是孤獨而需要歷經求索的,成功後的喜悅時,一件完美的作品是對創作者來說最美好的回報。如果讓玉器行的人用最簡單的方法說明玉器的製作過程,那就是:首先,拿到一塊玉石的原料後,先要剝料;第二,拿到剝好的料先要審料,根據料的形狀及天然的顏色設計造型;第三,行話說的水凳部分,這是個具體雕刻的過程,從開坯子到後期的精雕細做,把平面的白描稿立體地雕出來.這一步也是玉器雕刻最講究技術、最費腦力和體力,當然也是從平面到立體,從原石到美玉的最有意思的過程。最後是打磨拋光、上蠟、配上底座。
薄胎的雕刻比其他玉器的要求還要高,難度大,技術性極強。薄胎的坯體薄、強度低,製作過程中極易破裂。製作者在製作時,需具備高超熟練的操作技藝,執行嚴格的工藝規程。在古代,玉瓶類器物“掏挖”的手段是一門絕技,玉雕匠人需隨著器物的形狀,將實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二毫米。據說,玉雕師挖出多重的玉料,買家就要支付多重的黃金。由此可見這件種工藝的價值之高。
薄胎玉器的挖膛技術要求很高。它能直接反映玉雕師的技術水準,也直接決定玉雕作品的藝術水準。通常情況下,玉雕器皿件的器壁能做到厚薄均勻,但是在細節的處理上不一定能達到厚薄均勻的要求。比如在製作薄胎壺時,壺體與壺嘴的連線處就比較難處理。作者經過多年的探索,精心鑽研,能做到把壺體與壺嘴的連線處,掏得薄,掏的均勻,好像貼上在上面,從裡面向外面開,能看到一圈連線線。這樣就克服了壺嘴根部厚,顏色重的毛病,是雕刻技術上的一大改進,增強了美感,提高了製作技藝;也體現了“蘇作”器皿件精工細作、技術含量高的特點。
4、從文化底蘊來說,蘇作薄胎體現了蘇州傳統文化的魅力。
自古蘇州便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明代,蘇州的玉雕大師陸子岡受聘為皇室琢造各種玉器。由此,蘇州玉器名聞天下,故當時就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吳郡”的說法。清代,蘇州的玉工也被清宮造作坊邀去為王公貴族製作玉器。這也讓玉石工藝作為蘇州的傳統工藝。蘇州西部的光福,也是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太湖的包容博大,滋潤萬物而不爭,孫子兵法出處的穹窿山也是古韻渾厚,氣息內檢,山廓柔和。如今的玉雕藝人秉承著“精、細、巧、飄”的優良傳統,有在作品創作完成之後賦予了人格的情懷。望峰息心,望湖立志的蘇州民間玉雕工藝師們,也將這些作品賦予詩的靈魂,飄逸靈動,使其別具靈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