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鋼琴協奏曲

蕭邦鋼琴協奏曲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F.F.Chopin 1810─1849),波蘭作曲家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其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蕭邦創作的鋼琴協奏曲共有兩首,分別是《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邦鋼琴協奏曲
  • 外文名:Chopin's piano concerto
  • 作者: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
  • 讚譽:鋼琴詩人
《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曲式分析,經典版本,《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蕭邦e小調第1鋼琴協奏曲,OP.11,作於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蕭邦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對這首作品有以下說明:“新協奏曲的慢板樂章是E大調,
他並不特別要求此部分強勁的力度。他是以浪漫、平靜、略含憂鬱的心情作了這首作品,必須非藉此讓人產生像是在眼望著一個能引起無數快樂的回憶那樣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麗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樣的印象。”這首作品呈獻給鋼琴教師卡爾克布倫納(Kalkbrenner,1788-1849)。

曲式分析

樂曲共3個樂章:
1.莊嚴的快板,E小調。形式是追隨莫扎特確立的古典協奏曲形式,先由管弦樂合奏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由弦樂以E大調奏出。鋼琴出現後,極盡技巧化而華麗地表現這兩個主題,然後以管弦樂合奏結束呈示部。發展部為C大調,鋼琴從處理第一主題後半段始,此後諸主題在多種轉調中發展。再現部調子改為G大調,最後以鋼琴燦爛技巧發揮的激動達到高潮。
2.浪漫曲,甚緩板,E大調,有夜曲風格。主題如歌性格,由兩部分構成。其後半段以B大調開始,間奏後進入激動的中段,以強音出現升C小調略呈灰暗的新主題。此主題奏完後以升G大調回到仍裝飾得很複雜的主題後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階與琶音三連音輕快的動態裝飾,然後像煙霧消失般結束。
3.迴旋曲,甚快板,E大調。鋼琴諧謔地誘導出第一主題,產生妙趣橫生的反覆進行,插入的方式極有莫扎特的魅力,結尾是華麗的尾奏,以鋼琴奏三連高音階性樂流結束。

經典版本

1830年9月22日,年僅20歲的蕭邦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信給他的好友沃伊采霍夫斯基,告訴他,自己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已經完成。心中也透出了激動中的惴惴不安:“而我卻感到自己象個生手,……就象我對鍵盤還一無所知那樣。曲子寫得太新奇了,最後連我自己都無法彈好它。”
在蕭邦所有的作品中,《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絕對是一首動人的詩,特別是它的第一樂章,每每令人魂牽夢縈,它在人民的心目中有著聖經般的特殊地位,從蕭邦這首協奏曲開始的,直至今天依然是很多人的最愛,以致人們衡量一個鋼琴家在演繹蕭邦作品方面的份量時總喜歡用這首協奏曲的錄音做重要的參考。時至今日蕭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的錄音大約有幾十個,各種版本還在不斷增加中。這些演奏各有特色,以下是最常聽到的10款的聆聽體會。願和諸位同好交流。
1、波利尼鋼琴/克萊茨基指揮愛樂樂團
1960年波利尼在蕭邦鋼琴大賽上奪魁後馬上錄製了這部協奏曲,一舉成名。這也是波利尼最早的錄音,並受到企鵝(評為三星帶花)和日本唱片藝術的雙重推薦,樂迷幾乎人手一張。這也確實稱得上是此曲最頂級的演奏之一。此時18歲的波利尼正是意氣風發豪情萬丈的時候,他的演奏正像春天剛返青的綠草一樣充滿了樂觀開朗的向上之氣和年輕人才擁有的燙人的愛的熱情,毫不做作。觸鍵靈敏而細膩,節奏婉約而穩定,線條層次清晰,技藝無懈可擊。特別是第三樂章,真象一匹小鹿肆意奔跑,無牽無掛的令人心胸頓時開闊。也許唯一的缺憾就是我們在其中難以感受到蕭邦那種特有的傷感情懷。可惜這種可貴的特質在波利尼後來的唱片中再難聽到了,他追隨米凱蘭傑利而引退若干年,復出後雖然技巧達到了頂峰,但錄製的蕭邦幾乎都成了高品質的“收藏品”。
2、阿格里奇鋼琴/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
作為1965年的蕭邦大賽的冠軍,阿格里奇也是以演奏蕭邦協奏曲聞名的,這是1968年的錄音母帶、1996年的重新製作。她和阿巴多合作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可以說是自然天成的上品,也是蕭邦這首協奏曲最熱門的版本,許多少男少女都很迷這個版本。阿格里奇採用的是她標誌性的稍快的速度,一出現就信心十足,以動人的激情和飄逸的音色展示出輝煌的技巧,她的快速運指象炫技大師那樣如行雲流水,而且演奏中不失作品應有的清新艷麗。不過這個版本早已不能滿足我了。總的感覺是,熱情有餘,少了一份內斂。她的其它唱片也大多如此,第一次聽覺得很棒、很過癮,時間長了就不想再聽了,也許豐富的感覺沒經過理性的提煉,給人的感動只能是暫時的。真正常住人心的,其實是藝術化的思想。
3、阿格里奇鋼琴/迪圖瓦指揮蒙特婁交響樂團
首先迪圖瓦棒下的蒙特婁交響樂團的引子部分,交響味似乎更濃烈,尤其是引子的開頭和結束時讓鋼琴進入的樂段。這樣的處理似乎更為明確,更富有活力的顯示該樂章全部重要的主題。時隔20多年後重新錄製這首協奏曲的阿格里奇則更是如虎添翼,魅力不減,這位從不知道技巧不足是何滋味的炫技高手將這首曲子演奏的燦爛輝煌,鋼琴的音色更為華麗。要說缺憾,儘管和20多年前相比,阿格里奇在此也並不著意去宣洩豪情,但仍然使人感到缺少一種風度和智慧。這也許就是阿格里奇的特色,不能再有所苛求了。需要強調的是新片的音質更為晶瑩剔透,氣韻更為鏗鏘。作為鋼琴的測試片一點都不為過。
4、皮爾絲鋼琴/克萊文指揮歐洲室內樂團
這是我近年來聽的最多的錄音,也是目前最合我心意的版本。一開始旋律優美、純古典小調式的主題在克萊文指揮歐洲室內樂團的演奏下就顯得格外清新,為獨奏鋼琴作出了極好的鋪墊。皮爾絲的琴聲一進入就透射出一股清新華麗、柔美深沉的韻味。不禁令人想起她的那套蕭邦《夜曲》中的優美旋律。皮爾絲很能體會青年蕭邦優雅、貴族般的外表下,潛藏著那種詩人般的心懷以及鬱積的熱情。她彈奏的主部主題光輝燦爛,而副部主題則充滿了憂鬱,二者相互映襯,呈現出一種明朗的哀愁,真是蕭邦初戀感情的絕好表達。相比較於阿格里奇經常濺出火花的激情,皮爾絲更多的是要顯示出寧靜中的美感,更強調一種屬於內心的安寧。整個演奏完成度很高,濃密流暢的音符中夾雜著沉思的氣質,琴聲剔透而精緻,脆弱而又憂鬱,從容自信而自然有一種高貴氣息,動人的魅力已經達到音樂語言的極限,使人難以自拔。1998年的4D錄音也非常優異,在DG一貫的厚實音響中增添了幾分透明和甜味。
5、傅聰鋼琴/湯沐海指揮華沙交響樂團
傅聰先生的蕭邦極負盛名,但也頗有爭議。有時候我會感到傅聰對他想傳遞給聽眾的信息的關注超過了音樂本身,他的體會和見地當然是一筆財富。以前聽他的夜曲和馬祖卡唱片,我個人認為好的極好,壞的就是有些作品“主題先行”的感覺委實多了點而顯得有點刻意,不夠自然。而這張蕭邦鋼琴協奏曲的錄音則讓我大為嘆服,堪稱傅聰的最佳水平。在《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中傅聰的處理與眾不同,他似乎格外強調蕭邦“柔中帶剛”中的剛的一面。注意了!但這仍然是“柔中帶剛”中的剛而非魯賓斯坦式的“剛中帶柔”中的剛,這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傅聰呈獻給我們的是一片和風細雨之境,他的音色太漂亮了,清冷雅致的猶如初春的雨露。他好像特別注重濃淡的對比,意態與過渡、輕重與動靜都在疾速中轉換。特別是鋼琴在管弦樂中來回穿插時,傅聰的演奏真是絢麗多彩,鋼琴的步伐猶如藝術體操運動員的腳步般輕靈快捷,給音樂表現的意境作出極好的點綴,從另一個方面體味出蕭邦這部作品的特有情懷,很有說服力。還有一點要說的就是這張CD的錄音實在是太好了,弦樂非常甜,非常清楚,非常dynamic,鋼琴聲更是美到極點,非常通透。順便再說一句,其中蕭邦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也是我聽過的最好的演奏。
6、齊默爾曼鋼琴/康德拉申指揮皇家音樂廳樂團
齊默爾曼是當世為數不多的我喜歡的鋼琴大師之一,在我的心裡他幾乎就是浪漫的化身。1975年他獲得蕭邦大賽的冠軍後成了波蘭鋼琴界的驕傲。他曾經和大師朱利尼錄製了蕭邦的2首鋼琴協奏曲,樂迷都十分熟悉了,而這個錄音則是1979年3月他和康德拉申指揮的皇家音樂廳樂團在皇家音樂廳的現場演奏,十分感人。一切,都是那么淳樸自然,速度的選擇是一般公認的,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如此年輕,如此清澈,沒有因為年輕就揮霍激情的衝動,從骨子裡透出一種從容和優雅,其中的微妙的青春氣息怕是只能用“不可言傳”來形容了。尤其是其中的第二樂章更是彈的美妙無比,使人怦然心動。
7、齊默爾曼鋼琴/齊默爾曼指揮波蘭節日管弦樂團
在經歷了20多年演奏蕭邦的生涯後,在蕭邦逝世150周年紀念日到來前,齊默爾曼重新錄製了這2首協奏曲,他首先組建樂隊,從350名申請者中選出50名年輕的波蘭演奏家,其中不少人都有作為獨奏家或重奏團員的生涯。他們都讚賞齊默爾曼,能不計時間、不計報酬來幫助齊默爾曼實現他的夢想,這張CD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錄製完成的。說實話,剛開始聽的時候我感到的是驚訝和難以接受,因為他和我們以前聽到的蕭邦是如此的不同,速度太慢了,第一樂章居然用了24分25秒,相比他20年前的“正常速度”,足足慢了5分鐘,是我聽過的最慢的演奏。經歷20年的風雨後,齊默爾曼成熟與理性控制下的浪漫和細膩與日俱增。他的分句與觸鍵都更為細膩多變了,強弱鮮明的對比更顯出戲劇性的張力,也許是年齡的關係吧,音符中多了許多感懷的憂傷,淡淡的愁夾雜著甜蜜,脆弱卻懷有沉思的氣質。感人至深,也讓人黯然銷魂。缺點就是有時在段落之間有斷氣的感覺,感情投入進去似乎出不來,不過在當代這一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真男人的心境,他懂,何時灑淚,何時醉歡。順便提一句,李雲迪說這是他最喜歡的錄音。
8、魯賓斯坦鋼琴/斯克洛瓦澤維斯基指揮新愛樂樂團
談起蕭邦自然要說到魯賓斯坦,在普通愛樂者的心目中,蕭邦的音樂就意味著魯賓斯坦的鋼琴。確實如此,我一開始聽蕭邦也是從魯賓斯坦開始的,魯賓斯坦最大的貢獻也許就是他為蕭邦注入了不乏人情味的陽剛氣,以區別於沙龍里的濫情與隨意。他演奏這部協奏曲具有一種極為平衡的效果,彈性速度的套用較低到了最低限度,表情的自然性保證了音樂的真實感,給我的總體感覺是無比的安定,好像是在努力克制著什麼,比如那個年代特有的頹廢和傷感。魯賓斯坦給我們呈現的似乎是一個中年的蕭邦,豪邁大氣,讓人聽完了說不出有什麼生花妙筆之處,卻對作品整體清晰明了,經得住反覆推敲。但我總覺得這樣的演奏雖然大氣但有一點偏離了蕭邦的魂魄,儘管他在格調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9、弗朗索瓦鋼琴/弗雷莫指揮蒙迪卡羅歌劇院樂團
弗朗索瓦的蕭邦演奏有意境,有詩意,有才氣,有其獨特的韻味,當然也有較大的爭議,喜愛者奉若神明,厭惡者不屑一顧。他是科爾托最好的學生,但他和科爾托的蕭邦有很大的不同,有評論說他們之間的區別就象尼采和薩特的不同一樣。確實如此,一位是浪漫的哲學,一位是哲學的浪漫。這部協奏曲的錄音就是明證,他把科爾托溫軟詩意的一面棄置了,而把他散漫無常的一面發揮到極致,特別是第一樂章,主部主題顯得略微沉重而拖沓,本該快速的連線部也加進了過多的猶豫和思索,在副部主題出來時又明顯加快了速度,顯得非常隨意。整個第一樂章都透著陣發性的不安與衝動。而二、三樂章也不同於大多數鋼琴家彈的那么濃烈激情,弗朗索瓦彈得比較清淡,節奏非常敏銳和有彈性,音色也很晶瑩透亮,音樂變得鮮明而生動,法國式的纖巧超脫和優雅飄逸都盡顯無遺。弗朗索瓦確實與眾不同,我們聽到的好像是一個被紅酒微醺過的蕭邦。這是具有強烈個性的演奏。
10、利帕蒂鋼琴/阿克曼指揮蘇黎世樂團
在我擁有的蕭邦協奏曲的CD中,有不少老一代大師的單聲道錄音,幾乎可以另外寫一篇文章,但我在這裡仍然要提到利帕蒂的蕭邦第一協奏曲,儘管其錄音不佳。提起利帕蒂,用鋼琴大師巴克豪斯的說法“他帶給我們無盡的美麗回憶與哀悼。”來理解他演奏的這首蕭邦協奏曲可能是最恰當的。利帕蒂的錄音是我聽過的最具有19世紀浪漫風格的演奏,他的柔情勝於豪情,最讓我迷醉的是他把蕭邦那種優美之中隱潛的憂鬱、暗暗的嘆息和絲絲傷感的情懷都非常細緻的表達了出來,這一點也是其他鋼琴家所缺乏的。如果你因為錄音的關係就與這款CD失之交臂就實在太可惜了。

《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21號。1830年3月17日,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在華沙由蕭邦獨奏,舉行首演。
2.1曲式分析
第一樂章:小提琴奏出一個下行跳進的音調,構成一支奇異的旋律,顯露出年輕作曲家耽於冥想的天真神情。輕盈的旋律溪流,瞬間又激盪起大型樂隊那山谷般的熱烈震響,呈現出強烈追求的熱情。接著,小提琴的一個優美的樂句猶如奇妙的虹橋,把音樂引到第二個主題的身邊。柔和的雙簧管奏出溫煦的旋律。平靜的音響,時與弦樂低語,時同樂隊全奏共鳴,把蕭邦對戀人纏綿不絕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一併納入這個柔美的段落中:登場的鋼琴,顯示出蕭邦作為鋼琴詩人的高超技藝。此刻,管弦樂已黯然失色。華麗的鋼琴獨奏,展開了廣闊的音響世界。奇幻的色彩,細膩的旋律,加上鋼琴鍵盤上不盡奔流的音符,使展開部變化出豐富的神情,鋼琴休息片刻,便又奏出第一主題。圓號與之為伴,弦樂與它同行。再現的樂段變得簡潔凝鍊,並在鋼琴獨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輕作曲家對愛情的幻求。第一樂章在管弦有力的和弦中結束。
第二樂章寄託了作曲家對華沙音樂學院少女康斯坦茨婭繾綣的深情。蕭邦把蘊於心底的愛,化作鬱積情熱的音符,猶如火焰灼灼燃燒著整個樂章。弦樂與木管樂遙遠地輕聲對話,象是怯懦的作曲家那種空幻的自我絮語。但獨奏鋼琴從深深的低音區漸漸燃起了熱情的火苗,它在顫音上跳動,在和弦中飄曳;蕭邦心中的愛情之聲,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顯得格外純潔真摯。接著,這個主題便幻影一般隱於鋼琴閃爍的音響光輝之中,統麗柔美的曲調,象是黑髮碧眼少女,地迷離地掩映在鋼琴詩人誠摯的抒情詩行之中。中段,蕭邦的熱情終於得以酣暢地渲瀉與傾吐。鋼琴上的滾滾春潮灌耳而來,那時強時弱、時涌時斂的音響,築成了蕭邦心靈中一座充滿春意的愛情水晶宮。再現的愛情主題,依如呈示時一樣,由鋼琴明晰地賣出。但大管同它的親切對話,似乎給了單戀作曲家一絲慰藉。鋼琴的雙音,猶如星光閃爍在夜色濃重的天幕上。愛情的夜曲正要在弦樂與木管的呢哺絮語中結束。鋼琴突然以一個強勁的低音,引來一串緩緩而起的三連音,攀援到穩定的降A主音上。索回的餘音又在作曲家心中映出戀人的裊裊麗影。苦澀而柔美的愛情小夜曲餘音未絕,蕭邦便毅然踏入祖國大地上的民間歡舞行列。這不是對於無望愛情的規避,而是將戀情融於熱。這部協奏曲的終曲樂章烙印上了蕭邦終生喜愛的波蘭民間音樂的痕跡。鋼琴靈巧地奏出圓舞式的主題,把人們從纏綿的愛情中帶到了更廣闊的生活天地。在弦樂頓足般的同音反覆節奏型中,鋼琴粗獷地奏出第二主題。活躍的三連音,引來回動的音調,把人們帶到火熱的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宏大的管弦樂隊要然而止。圓號用馬祖卡音調喚來鋼琴的華麗音流。作曲家抒發出對於民族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協奏曲在馬祖卡舞曲所獨有的三連音節奏型的持續湧進中,在歡騰火熱的氣氛中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