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剪紙

蕭縣剪紙

蕭縣是著名的書畫藝術之鄉,而蕭縣剪紙,堪稱水墨丹青的姐妹藝術,歷史悠久,蘊涵豐富,既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表達了心中的理想、願望,又美化了生活、環境,增添了祥和、喜慶、歡樂的氣氛,充分體現了剪紙自身價值。剪紙藝術是祖輩們遺存下來的精美而厚重的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神奇的工藝創作正吸引著更多人的欣賞目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縣剪紙
  • 外文名: Chinese Papercuts
  • 別稱:刻紙
  • 材料:紙,樹葉,樹皮,布,金銀箔
  • 屬性:傳統藝術和藝術形式
  • 主要手法:剪 刻 撕
  • 發源時間:唐代
  • 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蕭縣剪紙作為蕭縣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於唐代,盛於明、清,高手如林,風格獨具。漢代屬沛郡(國),王侯雲集;貴婦人所飾之花,是為剪紙先聲,至唐代,樹皮紙傳入民間;多種民間藝術的滲透催生、社會習俗的變革、婦人首飾及婚喪嫁娶需求、居室點綴與拜佛祝福器物等的呼喚,使人們感到用紙張所剪飾物比用金箔銀箔、素絹采帛既價廉又方便;於是,剪紙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
蕭縣剪紙,經宋、元、至明、清,又深受當地“中國畫·水墨寫意”的影響,已日臻成熟。尤其是鄉土畫家們的“既注重線條的質感與均衡,又苦心經營色調的淳厚及協調”之長,使蕭縣剪紙,十分講究線面結合,並把點色、染色、填色等傳統技藝推向爐火純青的水平。至清末民初,無論是剪紙的題材,還是技巧,與其它地區的剪紙相比,都有著自己的風格和鮮明的特色。
1949年後,特別是“文化革命”結束以來,蕭縣民間剪紙曾有過恢復和較大的發展,湧現出一批有文化的剪紙藝人,他們的作品也曾多次舉辦過展覽和對外交流
近幾年來,由於諸多原因,縣內剪紙日趨衰萎。唯在邊遠閉塞農村的婦女中,以老傳幼、母傳女、鄰里互學的形式和口傳心授方式下來。剪紙老藝人相繼過世,新傳承人青黃不接,阻障了蕭縣剪紙藝術的發展和創新,形勢緊迫,急需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