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箐

蕪箐

蕪箐(turnip)是十字花科(Cruciferac)蕓薹屬蕓薹種蕪箐亞種能形成肉質根的二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食用的是肥大的肉質根。可以炒、煮和醃製。蕪箐的品種主要有食用蕪箐和飼料蕪箐。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主要栽培的是食用蕪箐。有圓形的和圓錐型類型,此外,雲南麗江地區鶴慶縣栽培的蕪箐,脆甜多汁品質好,可以生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蕪箐
  • 拉丁學名:turnip
  • 別稱:諸葛菜、大頭菜、狗頭芥、圓根、盤菜、大頭芥等
  • :植物界
  • :十字花科
  • :蕓薹
  • :蕓薹種
  • 亞種:蕪箐亞種
  •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
簡介,植物形態,栽培歷史與文化,藥用及功能,性味,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選方,常見藥方,營養分析,

簡介

中文發音:wu jing
【俗名】芥菜疙瘩、大頭芥、香大頭。
【性味】性平,味苦辛甘。
蕪箐
【功效】開胃,消食,下氣。
【宜食】適宜食欲不振或食積不化,痞滿腹脹和黃疸之人食用。
《醫林纂要》:“利水解熱,下氣寬中,功用略同蘿蔔。”
【忌食】蕪菁一次不宜食之過多,以免耗氣。
《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氣脹。”《本草衍義》:“過食動氣。”《隨息居飲食譜》:“諸病無忌。”
【按語】蕪菁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一般都醃藏作鹹菜食用。對加強肝臟機能,幫助消化很有功效。
【俗名】大白菜黃芽菜、黃矮菜。
【學名】Brassica campestris L.ssp.rapifera Matzg(syn.B.rapa.L.)。
別名:葑(《詩經》),須、薞蕪(《爾雅》),蕘、大芥(《方言》),蔓菁(《禮記》鄭玄注),葑蓯(《爾雅》孫炎注),芥(陸璣《詩疏》),九英菘(《食療本草》),九英蔓菁(《本草拾遺》),諸葛菜(《嘉話錄》),台菜(《埤雅》),雞毛菜(《本草衍義》),大頭菜、狗頭芥(《醫林纂要》)、圓根、盤菜、大頭芥等。染色體數2n=2x=20.。

植物形態

蕪菁二年生草本,高達90厘米。塊根肉質,球形、扁圓形或有時長橢圓形,鬚根多生於塊根下的直根上。莖直
立,上部有分枝,基生葉綠色,羽狀深裂,長而狹,長30~50厘米,其中1/3為柔弱的葉柄而具有少數的小裂片或無柄的小葉,頂端的裂片最大而鈍,邊緣波浪形或淺裂,其他的裂片越下越小,全葉如琴狀,上面有少許散生的白色刺毛,下面較密;下部莖生葉象基生葉,基部抱莖或有葉柄;莖上部的葉通常矩圓形或披針形,不分裂,無柄,基部抱莖。總狀花序長,花小,鮮黃色,長約7毫米;萼片4,2列,展開;花瓣4,十字形,具長爪;雄蕊6.4強;雌蕊1,子房上位,1室,由1層膜質隔膜隔成假2室。長角果圓柱形,長3.5~6厘米,喙細長。花期春季。
本植物的花(蕪菁花),種子(蕪菁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栽培歷史與文化

蕪箐的起源中心在地中海沿岸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外高加索等地。在先秦的儒家經典《尚書·禹貢》篇中所說的“箐”就是“蕪箐”。公元154年,漢桓帝詔曰:“蝗災危害,畦水變至,五穀不登,人無宿儲。其令所傷郡國皆種蕪箐,以助人食”。可見,東漢時期已普遍種植。北魏《齊民要術》(賈思勰)中有蕪箐栽培方法的詳細記錄。
蕪箐被稱為“諸葛菜”的典故。 唐代詩人劉禹錫撰寫的《嘉話錄》里記載“荊州緣山野間,有菜,大葉而粗莖,其根若大蘿蔔,土人蒸煮其葉而食之,可以抗飢,名之謂諸葛菜。雲武侯南征,用此菜行於山中,以濟軍食。諸葛所止,令兵士獨種蔓箐者,取其才出甲者生啖,一也;葉舒可煮食,二也;久居隨以滋長,三也;棄去不惜,四也;回則易尋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食,六也;比諸蔬菜,其利不亦薄乎?三蜀之人,今呼蔓箐為諸葛菜,江陵亦然”。這段史料說明,諸葛亮在幫劉備建立蜀漢疆域的南征北戰中,不但令士兵“獨種蔓箐”“以濟軍食”,而且還傳授給當地的民眾。這就是人們把蔓箐叫諸葛菜的原因所在。
文章引用自:
【另】蕪菁甘藍是蕪菁及甘藍雜交形成的。
蕪菁甘藍(Brassica napobrassica)又名土苤藍、洋蔓菁、羊蔓菁、洋疙瘩、洋大頭菜。十字花科,芸薹屬,二年生草本植物。以肥大的肉質根為主要產品。因容易栽培,產量高,莖葉均可利用,我國各地栽培漸多。肉質根可以炒食、煮食和醃漬,莖葉可以做飼料。
特性:蕪菁甘藍根部肥大,呈球形或紡錘形,單根重0.5千克--3.5千克。葉色深綠,葉面有白粉,葉肉厚,葉片裂刻深。總狀花序,花黃色。留種時應注意隔離。蕪菁甘藍為長莢果,成熟時果莢開裂,種子散落 ,應及時采怍。種子略呈球形,深褐色,千粒重3.3克左右。蕪菁甘藍耐寒耐熱性強。種子能在2℃--3℃時發芽,生長適溫為13℃--18℃,幼苗能耐-1℃至-2℃低溫。幼苗的耐熱、耐旱性較強,能在7--8月份高溫季節播種。
品種:依肉質根頂部顏色可分為兩種:綠頂種和紫頂種。

藥用及功能

性味

性味苦辛甘,平。
①《別錄》:"味苦溫,無毒。"
②《飲膳正要》:"味甘,平,無毒。"
③《綱目》:"辛甘苦。"

功用主治

開胃下氣,利濕解毒。治食積不化,黃疸,消渴,熱毒風腫,疔瘡,乳癰。
①《千金·食治》:“主消風熱毒腫。”
②《食療本草》:“下氣,治黃疸,利小便。根:主消渴,治熱毒風腫。”“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治嗽。”
③《飲膳正要》:“溫中益氣,去心腹冷痛。”
④《本草備要》:“搗敷陰囊腫大如斗,末服解酒毒,和芸薹根搗汁,雞子清調塗諸熱毒。”
⑤《醫林纂要》:“利水解熱,下氣寬中,功用略同蘿蔔。”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煮食或搗汁飲。外用:搗敷。
宜忌①《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氣脹。”
②《本草衍義》:“過食動氣。”

選方

①治卒毒腫起,急痛:蕪菁根大者,削去上皮,熟搗,苦酒和如泥,煮三沸,急攪之,出,敷腫,帛裹上,日再三易。(《補缺肘後方》)
②治疔腫有根:以蔓菁根、鐵生衣等分,搗塗於上,有膿出即易。忌油膩、生冷、五辛、粘滑、陳臭。(《肘後方》)
③治乳癰疼痛寒熱:蔓菁根葉,淨擇去土,不用洗,以鹽搗敷乳上,熱即換,不過三、五度。冬無葉即用根。切須避風。(《兵部手集方》)
④治男,踔狀螅?送矗何咻幾?販籩?(《集療方》)
⑤治豌豆瘡:蔓菁根,搗汁,挑瘡破,敷在上。(《肘後方》)
⑥治鼻中衄血:諸葛菜,生搗汁飲。(《十便良方》)
⑦治猘犬咬人重發:服蔓菁汁佳。(《補缺肘後方》)
⑧治小兒頭禿瘡:不中水蕪菁葉,燒作灰,和豬脂敷之。(《千金方》)

常見藥方

1、鮮大頭菜(或鮮菜莖葉)加少許食鹽搗爛敷患處。治乳癰,瘡腫及各種無名腫毒。
2、生大頭菜子研末,每次10克,用開水服,服後大便則瀉下。治黃疸,腹脹,便秘,小便黃赤。
3、大頭菜子1公斤,用燒酒浸一夜,然後取出隔水蒸二十分鐘,曬乾研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次5克,用米湯送服,一日兩次,治虛勞,青盲眼障,肝虛目暗,風邪攻目,夜盲、疳眼。
4、鹹大頭菜(切細)與粳米各適量,同放鍋內加適量水共煮粥,煮熟後加適量豬油(或花生油)調味食用。有下氣寬中,開胃功效。適用於發熱病後,胃口不開不思飲食的服用。

營養分析

蕪青這種球根植物應該原產於歐洲,各種蕪菁不論大小、形狀或顏色的差異都相當大。蕪菁全年都可以買到,青嫩的小型球根可以整顆烹煮並榨泥糊,或將老蕪菁加在煨菜和湯里。蕪菁上端的綠葉可用來作為春季蔬菜。
每100克中含水分50.3克,蛋白質1.4克,碳水化合物6.3克,胡蘿蔔素2.38毫克,粗纖維1.7克,鈣41毫克,磷31毫克,鐵0.5毫克,硫胺素0.07毫克,核黃素0.04毫克,尼克酸0.3毫克,抗壞血酸3.5毫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