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繁昌窯遺址

繁昌窯遺址繁昌縣城南郊和西郊的山地丘陵地帶,為宋代窯址。已發現窯址多處,其中以位於繁昌縣南郊的柯家村窯址面積最大,是繁昌窯的主要生產分布在安徽省區域,具有代表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蕪湖繁昌窯遺址
  • 分布:在安徽省
  • 位於繁昌縣
  • 屬於:宋代窯址
簡介,歷史,意義,

簡介

蕪湖繁昌窯遺址
蕪湖繁昌窯遺址具有代表性的柯家村窯,主要燒造青白釉瓷器,其次燒白釉瓷器。種類多為壺、碗、碟、杯等民間日常生活用器,造型工整,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顯白,釉面瑩潤,製作工藝精細。

歷史

繁昌窯創建於五代,興盛於宋代早、中期,衰退於宋末元初,是一個以燒制青白瓷生活用品為主的民窯,並曾經為南唐宮廷燒制過貢瓷,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龍窯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龍窯。2001年,繁昌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意義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和繁昌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發掘隊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資助下,於2002年9月上旬至11月中旬對該縣柯家沖古瓷窯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取得了重要成果。2003年1月4日至5日,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黃景略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故宮博物院耿寶昌研究員,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吳加安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南京博物院張浦生研究員等一批著名專家應邀來繁,觀看了發掘工地現場,參觀了此次出土的瓷器標本和歷年出土的繁昌窯瓷器精品展覽,對繁昌窯發掘成果以及繁昌窯的時代、性質等作了論證。專家們認為,這次發掘發現了完整的龍窯窯爐、作坊遺址和原料產地,這種全面系統的發現在全國都是少見。目前發掘的龍窯應為北宋初期,但根據此次發掘出土的部分瓷器標本、遺址周圍窯工墓出土的瓷器特點,繁昌窯的初始燒造年代當不晚於五代,並且很可能為南唐國宮廷生產過貢瓷,某些產品可能曾經外銷。在同時代的南方古瓷窯遺址,這座龍窯窯爐保存程度的完整、坡度之陡都是非常少見的。專家們指出,此次考古發掘對於研究我國南北方瓷器的交匯融合和我國南方地區早期白瓷與青白瓷的生產、外銷等一系列中國陶瓷史上的重大問題都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