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類古裸子植物

蕨類古裸子植物

蕨類古裸子植物由蕨類植物、古裸子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組成大面積的濱海和內陸沼澤森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蕨類古裸子植物
  • :植物界
  • :1~3米
  • :20~40米
簡介,起源與演化,

簡介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由蕨類植物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組成大面積的濱海和內陸沼澤森林。其中鱗木和封印木高可達20~40米,徑1~3米,是石炭紀重要的造煤植物

起源與演化

蕨類植物的起源,根據已發現的古植物化石推斷,一般認為,古代和現代生存的蕨類植物的共同祖先,都是距今4億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紀末期和下泥盆紀時出現的裸蕨植物。真蕨類植物最早出現在中泥盆紀,但它們與現代生存的真蕨類植物有較大差別,故被分成為原始蕨類。其孢子囊呈長形,囊壁厚,縱向開裂或頂上孔裂。重要的代表有1936年在我國雲南省泥盆紀地層中發現的小原始蕨(Protopteridium minutum Halle),及發現於中泥盆紀的古蕨屬(Archaeo pteris)等。小原始蕨是具有1種合軸分枝的小植物,側枝的末端扁化成扁平二叉分枝的葉片狀,孢子囊著生在具有維管束的小側枝頂上。古蕨屬具有大型、二回羽狀的真蕨形葉子,在1個平面上排列著小羽片,孢子囊著生在小羽片軸上,孢子異型。這些植物在體形上很可能代表介於裸蕨類和真蕨類之間的類型。古蕨屬的發現,加強了真蕨亞門和裸子植物門之間在系統發育上的聯繫。許多人認為,最早的裸子植物是通過古蕨這一途徑發展出來的。在長遠的地質年代中,這些古代的真蕨植物到二疊紀時大多已滅絕。到三疊紀和侏羅紀又演化發展出一系列的新類群。現代生存的真蕨大多具大型葉,有葉隙,莖多為不發達的根狀莖,孢子囊聚集成孢子囊群,生在羽片下面或邊緣,絕大多數是中生代初期發展的產物。
裸子植物在二疊紀的早期,亞洲、歐洲和北美部分地區開始出現酷熱、乾旱的氣候環境,許多在石炭紀繁盛一時的造煤植物,因不能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趨於衰落和絕滅。而一群以種子繁殖的高等植物,即裸子植物,因適應當時自然環境的變化卻得到了發展而繁榮興旺,成為當時地球上植被的主角。 裸子植物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地史、氣候經過多次的重大變化,裸子植物的種系也隨之多次演替更新,老的種系相繼絕滅,新的種系陸續演化出來,並沿著不同的進化路線不斷地更新、發展、繁衍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