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狀石

蕈狀石

蕈狀石(Mushroom-like stone),按字面解釋就是形狀像蘑菇的石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蕈狀石
  • 外文名:Mushroom-like stone
  • 學科:岩石學
  • 形狀:蘑菇的石頭
  • 成因:海水的浸蝕
  • 代表地區:野柳地質公園
  • 形成時間:數十萬年
定義,形成過程,毀滅,分布,

定義

蕈,音 xùn(訓),本義,深山老林里的野蘑菇。蕈狀石,按字面解釋就是形狀像蘑菇的石頭。
巧奪天工的蕈狀石巧奪天工的蕈狀石
蕈狀石是因岩層受海水數十萬年的浸蝕,那些砂岩中質地酥軟的岩石慢慢被海水浸蝕消失了,而堅硬的結核慢慢露出水面,再經風吹、日曬、雨淋、海浪的吹打,最終形成的狀如蘑菇的石頭。

形成過程

蕈狀石必須在多種因素巧妙地綜合作用之下才會形成,這個過程可能要經歷數十萬年之久,因此能看見這些奇特的蕈狀石實在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蕈狀石的形成一般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1. 誕生:海水逐漸侵蝕掉表層較軟的砂岩,堅硬的結核開始突出地面,露出蕈狀石頭部的頭皮。
2. 無頸期:海水繼續沖刷、侵蝕四周較軟的砂岩。但蕈狀石的頭部幾乎全部露出嵌在砂岩上,頸子部分當前還不見形狀。
3. 粗頸期:地殼逐漸抬升,海水沿著蕈狀石頭部的下方開始侵蝕砂岩,於是顯現出和頭部等粗的頸子。
4. 細頸期:地殼繼續上升,將蕈狀石抬高脫離水面。此時的蕈狀石開始擺脫海水侵蝕而進入風化作用階段,頸子越來越細,同時頭部也慢慢變小,即我們現今所看到的蕈狀石的模樣。

毀滅

在自然的不斷侵蝕之下,蕈狀石的頸子越來越細。一旦頸子承受不了頭部的重量,就會從頸子處斷裂,結束蕈狀石的一生。此外,強風和地震都可能加速蕈狀石的“斷頭”。蕈狀石因此更顯得珍稀。

分布

提起蕈狀石就不能不說台灣著名的風景名勝——野柳地質公園。
台灣野柳地質公園地理位置台灣野柳地質公園地理位置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台北縣萬里鄉,是突出於北海岸的狹長海岬,在千百萬年海水的浸蝕、風化的互動作用下,逐漸形成蕈狀石、燭台石、海蝕洞等地質奇觀,使長達1700公尺的海岬,成為台灣北部最負盛名的地質公園。令人拍案叫絕的蕈狀石,無疑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聚焦點。一顆顆活像一隻只大磨菇的蕈狀石,是因岩層受海水數十萬年的浸蝕,那些砂岩中質地蘇軟的岩石慢慢被海水浸蝕消失了,而堅硬的結核慢慢露出水面,再經風吹、日曬、雨淋、海浪的吹打而形成的。
著名的“女王頭”著名的“女王頭”
整個風景區蕈狀石約有180個,有如置身奇岩石林之中。其中, 髮髻高聳,雍容尊貴的“女王頭”蕈狀石早已成為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徵。那些蕈狀石上布滿大大小小的蜂窩狀被稱之為蜂窩石的礁石,形如姜狀、棋盤狀、豆腐狀,還有壺狀礁石,以及海蝕洞,令遊人無不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