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薊馬

蔥薊馬

昆蟲名。為纓翅目,薊馬科。分布在東北、北京、河北、浙江、江蘇、貴州、廣東、廣西、海南、台灣、陝西、寧夏、新疆、西藏、內蒙古等省區。以成蟲和若蟲為害上述寄主的心葉、嫩芽及幼葉,蔥類的整個生長期都有其各蟲態蟲體活動、取食,致蔥類受害後在葉面上形成連片的銀白色條斑,嚴重的葉部扭曲變黃、枯萎,遠看蔥類田一“旱象”,嚴重地影響了蔥類的品質和產量,大蔥在北方有生食之習慣,由於近年蔥薊馬為害嚴重,致葉部食痕累累,已無法生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蔥薊馬
  • 拉丁學名:Thrips alliorum(Priesner)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 :纓翅目
  • :薊馬科
  • 分布區域:分布在東北、北京、貴州、廣東、寧夏、新疆、內蒙古等省區。
  • 主要危害作物:蔥、韭菜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危害特點,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昆蟲名稱 蔥薊馬
學名 Thrips alliorum (Priesner)
異名 韭菜薊馬,蔥帶薊馬
蔥薊馬1蔥薊馬1
生物學分類 纓翅目薊馬科
分布 分布在東北、北京、貴州、廣東、寧夏、新疆、內蒙古等省區。
寄主 蔥、韭菜

形態特徵

雌成蟲體長1.5mm,深褐色,觸角第3節暗黃色,前翅略黃,腹部第2~8背板前緣線黑褐色。頭略長於前胸,單眼間鬃長於頭部其它鬃,位於三角連線外緣。複眼後鬃呈一橫列排列。觸角8節,第3、4節上的叉狀感覺錐伸達前節基部。前胸背板后角各具一對長鬃,內鬃長於外鬃,後緣有3對鬃,中對鬃長於其餘2對鬃;中胸背板布滿橫線紋。前翅前緣鬃49根,上脈鬃不連續,基部鬃7根,端鬃3根,下脈鬃12~14根。腹部第5~8背板兩側櫛齒梳模糊,第8背板後緣梳退化,3—7背側片通常具3根附屬鬃,3~7腹板各具9~14根附屬鬃。雄蟲短翅型,3~7腹板有橫腺域。

生活習性

內蒙古、山西、寧夏、陝西、山東、河北、河南、遼寧、吉林等省1年生7~10代,6月下旬~7月下旬進入為害盛期。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等省年生10~12代,5月下旬~6月中旬進入為害盛期,各地受害率為80~100%。成蟲白天多在葉背為害。6月中旬韭菜上蔥薊馬的數量最多,是為害嚴重期,6月下旬蟲量居次,7月後進入高溫季節,數量急劇下降。
蔥薊馬蔥薊馬

危害特點

成蟲、若蟲危害洋蔥或大蔥心葉、嫩芽及韭菜葉,受害 時出現長條狀白斑,嚴重時蔥葉扭曲枯黃。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間枯枝殘葉,減少越冬基數。
(2)藥劑防治是控制蔥薊馬的關鍵。各地在查明當地為害蔥類的主要薊馬種類後掌握在其若蟲發生為害盛期及時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10%除盡乳油2000倍液、40%綠菜寶乳油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300倍液、1.8%愛福丁(阿巴丁)乳油3000倍液、17.5蚜蝸淨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40%七星保乳油600~800倍液、25%愛卡士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泊1500倍液。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