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能璇

蔣能璇,又名蔣丙章,字璣平,號玉慶,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卒於光緒廿九年(1903),奉化蔣葭浦人,增貢生。

基本介紹

  • 本名:蔣能璇
  • 別稱:蔣丙章
  • 字號:字璣平,號玉慶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奉化
人物事跡,人物評價,

人物事跡

清代光緒年間,奉化縣秀才蔣能璇進呈給當時知縣或縣政府的提案手稿。提案針對當時奉化縣水利設施荒蕪,水道不通的情況,提出了治理想法和建議,題目叫《擬修奉化水道策》。
在提案中,秀才蔣能璇認為,當時奉化氣運之衰源於三害,即城垣的變更,河道的淤塞,驛路、津梁的荒蕪和頹壞。而這三害又源於七患:首先是縣城城牆木結構部分更之以石,致使縣脈受傷;二是至東錢湖的水道被阻截而不能流通;三是跨江橋經常洪水泛濫;四是內河無法航行;五和六分別是常浦、栗樹塘兩處水利設施長時間廢棄,河道淤塞嚴重;七是西溪橋頹壞,行人往來非常不便。認為只要根除此七患,則奉邑可興。而要除此七患,為久長遠大計,決不能圖一時之方便,措手而奏功。建議只有將東北河道疏通,從慶登橋南方勝碶開始至芳杜州北江可設“五壩”,以達上河。而壩與壩之間的水道,或濬深河床,或拓寬溪道,或修高石橋,等等。通過這種種措施在疏通水道的同時,更是培育了城垣之氣。那為什麼首先必須考慮城垣呢?蔣能璇認為,從風水學出發,“蓋城垣猶人心也,人心靈則百脈通,百脈通則元氣足,元氣足則萬事興矣”。
蔣能璇
但當時奉化“時事艱難,民生困苦”,經濟十分蕭條,要採取上述根治措施難度很大。為此,蔣秀才提出“不若先立碶石以蓄水,至設壩通行,以待將來”,而尤其要緊的是將西溪橋和栗樹塘兩處古驛道翻舊為新,且“再留餘地為設埠停舟處”。這樣必然吸引台州和溫州的商販過來,形成集市。而集市形成,市場自然興隆。如果還有困難的話,“可以拆跨江橋二十四洞之石”作為急用,在跨江橋處恢復舟渡。
針對當時奉化經濟面貌貧弱,水利設施剝蝕殆遍的情況,作者認為,這雖然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一舉能夠改變者,實依賴於人。為此,文章開篇之初就將奉化與鄰縣寧海作了比較,認為本來寧海基礎還遠不如奉化,現在寧海自黃墩以至城河,設壩三十六,而文運財源已蒸蒸日上。通過與寧海欣欣向榮的現狀作對比,進一步彰顯了奉化應儘早行動起來,改變家鄉面貌的迫切性。

人物評價

縱觀全文立論清晰,論據充分,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既提出了問題,又提供了解決辦法。並且鑒於當時奉化“土瘠民勞”、財力不濟的情況,認為奉化水道問題一時還無法徹底解決,於是就提出了近期和遠期兩種解決辦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